首頁>職場>

我看著眼前又一條轟炸過來的群發祝福無奈苦笑,這人是怎麼做到一兩年來,持續不長點心的?往上翻,是他元旦、中秋、五一和去年春節的複製貼上內容。——我甚至懷疑,他知不知道我是誰?

我相信他的本意是好的,所以這裡咱們也無需過份苛責對方“虛偽”、“形式化”。但不管如何,這樣的人,我在招聘時決不敢招,也不會推薦給別人。為什麼?因為他至少在很關鍵的幾點品質上不夠優秀。

1、在移情能力上有所缺陷

移情能力,就是 設身處地 把握對方感受的能力。群發祝福的人在這方面表現較差。

1.1 欠缺“設身”:對方是怎樣的人?

收到群發祝福的人,從角色上分有可能是長輩or同學or同事;從關係親疏上分有可能是摯友or熟人or點頭之交。對這些人的祝福,口吻能是一樣的嗎?千篇一律的文字內容必然帶來怪異的感受,比如:

死黨的不爽:我為你喊打喊殺,你對我簡訊群發?

客戶的尷尬:我們很熟嗎,你喊我兄弟姐妹……

哪怕沒有這樣的偏差,你找了普適模糊的祝語,給人感覺也如隔靴搔癢,有何溝通效果?人家不是白痴,一看就知道你是群發的,誠意有限,甚至要回你句“同樂同樂”都覺得虧——憑什麼你一鍵轟炸,我要手打回復?

1.2 欠缺“處地”:對方的處境是怎樣的?

場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受眾預期。群發祝福最後是落在單聊場景裡的,對方的預期可能是:xx回我資訊了、有重要的通知。你倒好,直接強勢刷一波存在,對眾吟詩:鞭炮聲聲祝你好……

這樣的情況多了,我們會自動在節日期間調低對訊息的預期,卻仍然架不住某些人的喪心病狂。他們算準時機,提前轟炸:我怕初一早上的鞭炮太吵,你會聽不到我的祝福……

這裡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場景的強制錯配:一對一場景中,硬塞一對多體驗。而體驗跟預期的落差必然帶來失望和反感。

1.3 移情能力欠缺=難以影響他人

如果是封閉性質的工作(如程式設計、實驗研究),欠缺移情能力尚且可以接受。但如果是開放性質的工作,直接面向客戶/使用者,那真的只能戳瞎雙眼。

比如行政,要清楚對內發文和單點溝通的區別,許多HRBP就愛單點溝通時還照搬公司條款,死板溝通。

比如地推,要知道科技園和大學城擺攤的口號必然不同,有可能發給女生的傳單跟男生的也天差地別。

再比如產品年終資料盤點,你釋出個數據跟使用者個體沒半毛錢關係,就不適合用push。

群發祝福的人在“設身處地”上都有所欠缺,大機率在對外溝通、影響他人的工作上也表現平平,滿意度低,我怎麼敢招呢?

2、在自我要求上很不穩定

其實這些群發祝福的夥伴,在自我要求上是較高的。他們要求自己逢年過節,對親朋好友必須有所表示,維繫感情不淡漠。他們甚至嘗試了單發祝福,想做得更好,卻沒能堅持下來。

為什麼呢?

2.1 向自我舒適低頭

在單獨編輯祝福的過程中,我們會感覺累、麻煩、辛苦。但凡沒有穩定的自我要求,心態馬上變成自我麻痺、自我安慰:

也沒那麼糟吧?別人也這麼做啊!這事情沒那麼重要,差不多行了吧……

這就是自我要求不穩定,容易向自我舒適低頭。然後後悔-自我安慰-後悔-自我安慰,週而復始。

2.2 不穩定的好,不如穩定的差

職場上,自我要求的不穩定,比穩定地差,更令管理者擔心。

他很可能心血來潮,興致勃勃找你立項,要團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結果遇到阻礙、辛苦,就消沉下來,下調自我要求,找藉口,馬虎交貨。而大量的團隊資源、時間成本、機會成本隨之流失。

自我要求一直很差的人,咱們可以比較準確預估他的產出,是砍掉還是找人補位,都不致於措手不及。

當然,無論哪種對團隊都是不利的,我們需要自我要求穩定保持中上水平的隊友。

3、在策略選擇上不夠聰明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了,人的精力有限,怎麼可能事事追求極致完美?有些事情就算追求完美了,價效比也很低啊。

沒錯。但我想說,價效比可能是缺乏巧勁靈性的掩飾。就拿群發簡訊維繫感情這個任務來說,咱們完全可以低成本取巧,達到更好效果。

3.1 錯峰傳送

不要擠在春節中秋啥的群發,湊熱鬧還惹人煩。

可以在婦女節前一天祝女性朋友“女生節”快樂,在六一節給有小孩的同事發祝福,在教師節給職場前輩、師兄師姐發感恩簡訊……

這樣既分攤了日常維繫關係的壓力,又能獲得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和印象分,效果誰用誰知道。

3.2 借用工具、技巧

如果你要群發簡訊,excelsms可以幫你做到,同時支援在簡訊中設定變數,根據不同物件填入不同內容(比如姓名)。

(不知道excel版本的通訊錄怎麼獲取?你聽說過 QQ同步助手 嗎?)

3.3 追求更好≠大費周章

調優策略有很多,成本也不一定高,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用最粗糙的群發祝福呢?或許是不夠上心,或許是不夠聰明。

在聰明人眼中,追求更好絕不等於大費周章。

如果一個人三番五次使用拙劣的策略而不調優,或者調不了優,我有什麼信心招他一起共事?

4、寫在最後

移情能力差、自我要求不穩定、策略選擇不聰明,是我決不招群發祝福的人的三大原因。不是說這類人就一定這樣,而是從我角度判斷,大機率如此。

咱也不是刻意地上綱上線,而是認為,做人如做事,生活和工作本來就相通。如果某人在社交上,行為和策略尚且如此粗糙,還能指望他工作表現有多優秀嗎?

9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關於全職媽媽的那些辛酸與不易,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