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現代人講如何做領導,通常會提到領導科學和領導藝術。說領導是科學,是因為它有規律可循、可以用科學方法去把握;說領導是藝術,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領導,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領導個性和領導方式進而表現出不同的領導才藝,好的領導,可以將領導工作演繹得有聲有色、出神入化,令人賞心悅目、口服心服。

但是,科學也好,藝術也罷,首先要人正、心正,既要有全心全意為民為國之志,還要無自私自利貪權枉法之心,否則,“科學”就是魔學、就是邪學,“藝術”就是權術、就是騙術。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很多,有的人把“厚黑學”當“領導科學”、把“玩權術”當“領導藝術”,或口是心非、陽奉陰違,或好大喜功、譁眾取寵,結果是害人害已、禍國殃民、弄巧成拙、貽笑歷史。

《道德經》中有許多教人做“王”做“聖”的方法,這或許是中國最古老的“領導科學”和“領導藝術”。有的人將此分為“道”和“術”。“道”就是規律,猶如領導科學;“術”就是方法,猶如領導藝術。其實,在“道”、“術”之間,老子更看重的是“德”,即作為領導人或管理者的品德和精神,它是“道”和“術”的靈魂,也是“道”與“術”得以發揮作用的前提和關鍵。

在老子看來,“王”德、“聖”德的核心,是正確處理“君”與“民”或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他在《道德經》六十八章講:“江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段話集中體現了老子政治思想的兩個重要理念:一是不與民爭位,二是不與民爭利。作為國家的領導人或管理者,首先要以謙下的態度對待人民,將人民置於自己之上,不與人民爭上下;同時,在處理各種利益關係時,首先要考慮人民的利益,將自己置身於人民之後,不與人民爭利害。這是贏得民眾支援、獲得執政基礎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實行有效管理、維護自己統治的最佳方法。這樣做,就會“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天下的百姓就會對你“樂推而不厭”。尊重人民,情繫人民,造福於人民,讓利於人民,自然會贏得人民的支援和喜歡,天下人自然不能與之相爭。

“善下”和“不爭”,就如我們今天所講的“領導就是服務”、“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不為名、不為利”。這樣的領導,群眾自然是“樂推而不厭”的,同樣也是“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很顯然,老子講“善下”,其目的在“上”;講“不爭”,其目的在“爭”。上什麼?上自己的品德、上自己的威信,上自己的民心!爭什麼?爭吃苦在前,爭為民效力,爭為民謀利。因此,“善下”與“上”、“不爭”與“爭”,要看出於什麼動機、為了什麼目的。如果對人民“善下”的人“上”多了,與人民“不爭”的人“爭”多了,豈不是老子的期盼、先哲的希望嗎?豈不是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幸事嗎?

【摘自《智慧的維度》,張國春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見本書第414頁】

9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華為高管:任正非與一般老闆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私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