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在職場裡,怎樣提問才會獲得想要的幫助?1 提問前,先想想你要問什麼很多人,一想到提問,可能就陷入到一種思維模式:不懂就問。但很多問題沒必要“不懂就問”,顯然,提問的人沒有在提問前想好一個問題:就是是否有區分你的問題型別。問題分很多種型別,有的討論著三天三夜也沒有結果,有的可能只需要一句話就及時給出結果。所以在提問前,想好你的問題型別是什麼?可以沒完沒了探討的課題,那是question;必須要現在著手解決的難題,那是problem。在爭分奪秒的職場,建議儘量不要提一些大而空泛的問題,比如“怎麼提高自己的工作積極性?”“怎麼讓自己看起來更聰明?”,讓人不知從何說起的問題,即便提出來了,人家也很難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泛而空的問題本身就沒有標準可言,最要命的是,沒有得到心儀的答案不說,還浪費了別人和自己的時間。所以,在職場提問前,先想好你最需要著手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值得不得被討論和解決?而不是,浪費彼此時間得到一個空泛的答案要好得多。

提問的目的,不只是等一個固定答案

2 提問的目的,不只是等一個固定答案很多人,特別迷戀所謂的“固定答案”,但是職場形勢變幻莫測,有時候,用今天的答案很難去套昨天的問題,因為每個問題在不同的語境下都會發生變化。所以,我們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儘可能的讓自己的思維不要侷限在一時一刻。儘可能把“是或否”這樣的封閉性問題,轉換成開放式問題。比如“今年下半年工作局勢可能不明朗,到底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就應該轉換成“今年下半年工作開展可能很難,我建議組織一個工作動員會,你看看你有沒有什麼好建議提的?”提問的目的不是要出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展開一段建設性的探討,圍繞這個建設性討論得出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案,這個才是最合適的最優解。

好的問題,都有自己的邊界和條件

3 好的問題,都有自己的邊界和條件會提問的人,都懂得詳細描述問題,尤其是一個好的問題都要設定邊界和條件。下面是一個問題的不同表達:“怎麼把OKR制定的更好”和“我明天要提交下個季度的OKR,怎麼才能制定的更好”。在對方可以理解的範圍內,儘可能的去就問題發生環境和條件進行描述,是對對方一種尊重和理解,畢竟在職場上別人能抽出自己寶貴時間幫你解決問題,為你排憂解難,已經很難得了。我以前就經常遇到各種提問者,提出的問題簡直無法直視:一上來就是一大段長達60秒的語音不說,其中還有各種諸如“那個、就是、嗯啊”語氣詞,聽完之後不知所云,完全得不到任何有效資訊。職場是個講究效率的地方,拖沓的溝透過程只會消磨別人對你的耐心,從而錯失機會。你要學會把自己所要表達的東西按照重要程度列出來,並整理自己的邏輯,拋棄掉那些複雜且無用的表達。性格內向的人要多加練習在人前講話,用簡潔的語言直抒胸臆。簡單且直接的表述自己的觀點,能讓人快速抓住你想要表達的重點,會讓人對你的好感度增加很多。讓傾聽者能夠快速明白你的意思,這就是一個好問題產生的條件。

如何降低提問被拒的機率?

4 如何降低提問被拒的機率?不妨試試“目的前置”回想一下,在日常工作中,是不是你也遇到過類似情形:“老闆,明天下午3點你有時間嗎?”“幹嘛?/沒時間。”為什麼這麼提問很容易翻車?因為一般職場人都有一定的防備心理,你問我有沒有時間,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要麼是來找我辦事的,有麼是有事要辦我的,最後大機率很容易被人拒絕。一個好的問題,應該是目標先行,就是要把目的放在前面說,把問題放到後面說。比如同一個問題,再換個次序,先問:“老闆,我明天會就這個問題組織一個線上會議,你覺得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那你收到的反應必然老闆對這個問題或者會議安排的看法,因為他已經在按照你的提問路徑在回答問題了,然後你再說:“這個會議是下午3點開始,預計一個小時,你能參加嗎?”當你把目的前置的時候,反而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對方的防備心,一開始就亮明問題和你的意圖,對方只需要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回答即可,對他們而言,減少了一個思考“你要幹嘛”的過程,基本上溝通成功率也會得以大步提升。

正確地問,和正確的問題一樣重要

5 正確地問,和正確的問題一樣重要在西方職場裡有一種所謂的「不Judge」文化:就是不去隨便「評價」一個人,要給予每個人足夠的尊重,人人平等。但,「不Judge」,可不僅僅是「不干涉他人生活」這麼簡單。像什麼,不問別人下班去幹嗎啦,不在背後說人八卦啦,不去說別人的決定不明智這種。能這樣,確實很好,但還不夠。比如有人向你提問,問了一個你很尷尬的問題,你需要怎麼回答才讓對方也不會和你一樣陷入尷尬?你可以說“能展開說下你的思路嗎?”或者“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是不是有什麼誤會?”當然,你也可以說“你天天滿腦袋想什麼呢?”很多時候,正確的問和正確的問題一樣重要。同一個問題,可能提問和表達的方式不同,最後收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不是不能發表反對意見,而是提前有個緩衝時間

6 不是不能發表反對意見,而是提前有個緩衝時間很多時候,有些職場人可能會覺得提出一個反對意見就是“唱反調”。其實大可不必這麼想,與其想著不去和忤逆別人的想法,倒不如在表達懷疑和反對的問題的時候,進行一個“態度豁免宣告”。基本可用的句式包括:“我只是針對這個具體事想問一下”,或者“我可能需要問一個不太禮貌的問題,但是您放心,我沒有針對您的意思”。給對方一個情緒緩衝的時間,雖然對方仍然不會高興,但是對方不會憤怒。很多問題,並不是不能發表反對意見,而是提前有個緩衝時間。給對方留一份體面和尊嚴,不僅是職場溝通上的不二法則,更是為人處世的生存法則。

永遠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來提問

7 永遠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來提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話語權,被別人所重視。但卻有時候,會在無意中做著不經意間傷害別人的事情。比如,隨意打斷別人說話。殊不知,真正有修養、值得被尊重的人,從不隨意打斷別人說話;而是在別人說話的時候,保持耐心,認真傾聽,等別人先把話說完。因為他們知道:不打斷別人說話,這是職場上人與人相處之間,最基本的禮貌。可以等別人把話說完,也可以等沒人說話的時候提問,但永遠不要選擇打斷別人的講話來提問。這不只是為了尊重對方,更是為了防止暴露自己是個沒有教養的傢伙。

儘量不要反問

8 儘量不要反問職場溝通中有幾種句式的使用要非常謹慎,不僅容易產生歧義,而且可能傷害對方的情緒而誘發矛盾。這一類最典型的就是反問句:人們用反問句往往是為了強調自己的原意,可面對理解力不夠強的溝通物件時,反問句經常會讓對方完全相反地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意圖;而且無論是誰被反問的時候,都難免產生被冒犯的情緒。同一個問題,自己解決不了了,索性甩給對方回答是最輕鬆的方式,但很多人未必能想到這樣的做法,往往很容易翻車。不信,你自己思考看看:你就不能早點提交資料嗎?你就不會少說兩句嗎?你能不這麼囉裡囉嗦嗎?你能不這麼和我講話嗎?同樣的反問句,在不同的人身上都是不同的反應:遇到強勢的人反而會吵架,遇到弱勢的人會終結對話。但最終的結果都一樣,就是無論如何都是耽誤了溝通和工作。

儘量不要設問

9 儘量不要設問儘量不要設問。設問是個好東西,只是適用於單向溝通的場景,寫文章、演講、講課,都用得上。但是在雙向互動的場景裡,設問就是過於張揚和不禮貌。“早知道你這麼厲害,你怎麼不上呢?”“我都說了,這事要是我來做一定能成!”“我就說吧,你要是聽我的你就不吃這個虧了。”是不是,聽完一句比一句更不舒服?職場上的溝通大部分時候沒有這麼複雜,對方想要表達的僅是其表達的意思本身。如果過於依賴溝通中的設問句式,反而會讓自己顯得非常張揚。雖然效果是起到了,但卻是反面效果。

不管是提問還是解答,都不要注意尺度

10 不管是提問還是解答,都不要注意尺度這幾年,很多人喜歡用一個“過度解讀”來表達自己言論被誤解。其實職場也是,就像很多職場人擔心自己的提問和解讀會被“過度解讀”,反而不敢直抒胸臆的提問和解答,雖然在人際關係複雜的職場,這不失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有效方式;但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職場上的溝通大部分時候沒有這麼複雜,真正該表達的不過是其表達的意思本身。過於頻繁地揣摩對方的立場和意圖,容易讓自己陷入一種不信任和孤立的心理氛圍,並引起大量的誤解;反而就事實本身進行溝通,往往會讓自己更輕鬆地獲得更多人的信任。所有的提問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有這一個目標是合理的。沒有道路可以通往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退一步說,即便對方和自己之間缺乏信任,那麼我們也只在心中揣摩對方的立場和意圖,而溝透過程中還是應該保持客觀和理性,而不是被自己“過度解讀”的想法帶偏,否則自己就成了那個心機深沉的人了。 寫在最後:在職場,提問和解答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長方式,但是在得到答案和給別人答案的過程中,除了實事求是之外,我們更該有所共情,為別人去思考一二。這並不是心思多,而是做為一個職場人該有的職場素養和職業道德。希望,對你的職場發展也有所幫助。參考資料:1. 得到丨《脫不花:在職場環境中,怎麼正確的提問?》2. 廖敏夫丨《職場溝通的七個好習慣》

7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職場上,遇到這幾種人往往比起金錢更重要,請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