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前同事kitty下午茶時,大概是因為新公司的糟心事兒不少,她吐槽了整整5個小時。
新公司和kitty對接的一個員工,是一個35歲還在做專員的男同事。
因為這位男同事平時做事喜歡擺譜耍個性,加上不懂變通的工作風格也讓雙方的工作對接變得特別頭疼。
用kitty的話說,“效率低就算了,連累別人這算哪門子事。奔四的人還在做專員崗位,難道不該反省一下自己的問題嗎?”
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曾說過一句話:我想強調年輕和技術的重要性。年輕人要更聰明。
很明顯,相比於35歲的員工,企業永遠更青睞於活力四射的年輕人。
而同事之間的相處就很微妙了,彼此的年齡話題或許是其次,但如果這個人光漲年齡不漲能力還是個工作上難以配合的刺頭,那麼,這種人造成為眾矢之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
事實是,35歲依舊爬不上去是發生在絕大多數人身上的。而職場,一直有它的定價規則。
在私企,人事招人只要是專員級99%不會考慮35歲以上的,理由如下:
從應聘者角度來看,35歲還在做專員工作,肯定自己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要麼是自己安於現狀,沒有上進心,要麼就是沒有突出的優點。在職場中奮鬥了十多年,職位沒有任何晉升,這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從管理者角度來看,企業裡面一般管理層也就30-45左右,有些晉升快的還有二十幾的管理層,結果手下還有比自己年齡更大的專員,這種人該怎麼管和用呢?是該叫你李姐還是該叫你小李呢?從企業角度來看,35歲很多思維都已經形成了定式,上班摸魚可能形成了習慣,很難適應新的企業的辦事風格和文化,另外執行力,創造力肯定不如年輕人,此外人力成本還高,關鍵是年輕人又聽話又肯做事又有朝氣還便宜。資本是殘酷的,而自己沒跟上市場的步伐,就是自斷後路。
自古職場如青樓,不許樓裡見白頭。
社會中經濟的優勝劣汰隨處可見,這幾年網際網路大廠想方設法裁掉35歲以上員工的新聞不絕於耳,比如鵝廠之前勸退高齡員工的事。
每年時不時的輪架構調整,1985年前出生的非高層人員就要面臨被“最佳化”。
今天90後看著80後無情的被淘汰,也許明天就是95後看著90後被淘汰。那時候大部分人應該不會想到有一天,這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個世界進步太快,你稍停奔跑的腳步,再抬頭看天時,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了。
一邊有人感慨時代不等人,另一邊弄潮兒裡並不乏80後,70後,甚至60後。
在一波又一波浪潮裡,有人哭,也有人笑。
眾所周知,35歲是一個分水嶺,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因為“只長年齡,不長能力”而被職場淘汰。
15年過去了,連雞蛋的價格都漲了至少一倍,茅臺的價格漲了10倍,房價也翻了至少5倍。但是業務指標卻幾乎沒有變化,員工的底薪也沒有變化。
伴隨著沒落的板塊,又怎麼可能職場常青呢?
雷軍說過:“站在風口,豬也會飛。”
問題是,到底哪裡是風口,能不能主動站上去,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勇氣,有這個意願,也有這個能力的。
如果註定逃不開“35歲的魔咒”,那在它來臨之前,武裝好自己。
而要想把自己活成職場常青樹,還是需要保持終身學習。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說,晚了。
並不,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
褚時健71歲入獄,74歲褚時健出獄種橙子,開始二次創業。他曾經站在巔峰,又跌落到谷底。他乘了東風,又重歸塵埃。
有人說,別拿褚時健85歲賣橙子的事當雞湯,人家有早年的人脈資源基礎云云。這不是雞湯,而是真實的人真實的經歷。
早年有什麼資源,也是早年努力的結果。
榜樣本來就是稀缺的,道理也不足以指導人生,關鍵在於,你是否認同努力是必要的、奮鬥是有意義的,哪怕結果遠不如人家輝煌。
就像kitty那位男同事一樣,被人在背後議論嫌棄的比比皆是。職場上最容易被替代的,就是隻會重複工作,而缺乏思路的人。三流人生拼的是努力程度,二流人生拼的是學習力。那麼,要想過上一流的人生,拼到最後,一定拼的是你的抗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