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給現代人所造成的普遍的緊張,在30歲以後的每一個節點上都會集中爆發出來,30歲年齡歧視的背後折射的是不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年齡焦慮問題。人在步入30歲以後,所面對的職場的挑戰,家庭的變故,生活的壓力,以及社會的某種帶有引號性質的歧視,這個東西對於人到中年的人來說,可能都有深刻的感受。比方說一個職場女性已經結婚了,但她到30歲以後卻不敢生孩子。為什麼?因為她擔心自己生完孩子以後回到職場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劣勢。再比如一個30多歲的男人經常想,我可能想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這場旅行你可能無法實現,因為在旅行過程中你會擔心回來以後我的職位是不是被那些洶湧的後浪們給頂替了引出了一個關鍵話題是,30歲年齡歧視的背後折射的是不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年齡焦慮問題。年齡是什麼東西?年齡就是這樣一個緊張的標尺,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你會發現,你的人生的無限的可能性在不斷的被壓縮。舉一個小例子,20歲的人可以換行業,可以換工作,可以換職業,但30歲的人沒有這麼多的勇氣去去換職業,因為你的置換成本太高了,你的試錯成本太高了,我們說現代社會給人塑造了無限可能,但這個可能卻沒有標準,就像成功和幸福沒有標準一樣,因此我們總需要一些既定的外在標準來給我們設定標識,20歲的時候應該幹什麼?30歲的時候應該達到一個什麼的狀態?40歲了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在這樣的過程裡面到30歲以後的年齡標識以後,我們會突然發現以後的35,40,45的每一個節點上你個體所承載的人生KPI的壓力急劇爆發,為什麼呢?因為在30歲以後的每一個人生階段裡面你都會發現你所承載社會角色不僅越來越多,而且它對你的要求和期待越來越強,10幾歲的時候角色期待很簡單,你聽話上個好學校有個好成績;20歲的時候談一場混混烈烈的戀愛;到了30歲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要做一個好職員,你可能要做一個好領導,你可能要做一個好丈夫,做一個好妻子,做一個好父親,做一個好母親,同時你還要面對日漸年邁的父母,要盡到贍養的義務,因為這是中國人的孝道本身。在這個時候,在30歲以後的每一個節點上,這些人生的KPI都會集中的爆發出來,加劇你的壓力和緊張,現代社會給現代人造成的普遍的緊張恰恰是透過年齡這個方式內化到每個人個體的生命過程中,為什麼呢?現代社會里面每個個體,無法單純地透過看自己來定義自己,恰恰我們現代人對自己的認同、理解、認知是透過跟我們有關聯的那些社會成員對我們的評價,我們來觀察他們是如何評價我們的來實現對自我的認知,當社會的大多數成員都按照我前面所講的,人生生命歷程中,不同階段的KPI來衡量自己的時候,這些東西內化到你自己的身上,大多數人30歲了,他要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你是不是也要這樣,如果你不這樣,你會來到家庭的、來自社會各界的,來自親朋好友的各種各樣的壓力。中國人總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但這句話了有時會被我們誤解,誤解在哪裡,我們會把這樣的話當做我們的人生目標來刻畫我們自己,但其實這些話並不是每個人必須完成的人生目標,它只是告訴你一個人在生命歷程中可能遇到的人生階段和人生狀態,我們不要把這種可能的人生階段和人生狀態當做必須自己實現的目標,因為人生來就活在不確定性裡面,如果人生有確定性的話,那麼唯一有確定性的就是死亡,所以現在社會給現代人的最大命題是:如何與人生中的不確定性和無時不在的緊張的共處與自己和諧的相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