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我們從深夜10點一直聊到12點。子佳說了她的困惑,包括與上級老闆相處不太融洽,馬上到來的35歲危機,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做人力資源。我深深地理解子佳,這是很多職場人都會遇到的困惑。

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

我告訴子佳,她的困惑,表層是職場人際關係問題,深層是職業規劃問題。我給子佳講了兩個故事,幫子佳梳理了職業規劃的思考框架,希望也能幫到大家。

02 Tom的故事

Tom在不惑之年,一頭扎進新媒體創業行列。此前,Tom在一家公司做管理,越來越難以找到工作的熱情。

Tom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最爽?(別想歪了,我們指的是工作方面!)

職場這些年,Tom總結如下:

面對一群人講話、分享的時候;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的時候;與有趣的人碰撞思想的時候;指導別人解決困惑的時候。

想明白這些,Tom做了決定:圍繞職場做創業!寫文章,拍影片,做培訓,做諮詢顧問,做職業規劃。

創業維艱,但每天叫醒Tom的,不再是鬧鐘,而是興趣;當然有壓力,但痛並快樂著。

03 小雷的故事

小雷學歷很一般,專業也很普通——會計。機緣巧合,進到一個很穩定的系統,做了20多年出納,月薪最多萬八千元。說實話,這在北京僅僅是維持溫飽的水平。

小雷也想過換工作,跳出體制內,去外面看看。但想想職場的激烈競爭,自己快過半百了還是個出納,自己對生活也沒太多物質慾望,工資雖然少但壓力也小,絕對沒有晉升機會但人際關係也簡單——這些都適合他。

用我的話來總結:小雷對生活要求不高,自己也偏向保守安穩,他想要的這份工作都能給他。這也是一種幸福。挺好。

04 職業規劃“自我診斷”

我該做什麼?這是很多人的困惑。

職業規劃第一步要“發現優勢”,有一個工具叫“反饋分析法”:每當做重要決定或採取重要行動時,記錄自己對結果的預測。9-12個月後,再將結果與預測做比較。

發現自己的優勢,加強優勢,糾正影響自己效率和工作表現的不良習慣,會讓你越來越熱愛工作。就像Tom,年輕時生活所迫誤打誤撞做了管理,做得好,原本不喜歡也逐漸接受,做了十幾年。

我適合哪種工作方式?作為團隊成員,還是獨自工作?

子佳的爸爸在老家經營著一個小生意,但子佳並不想接手去創業,她願意上班。用子佳的話調侃說:“萬一創業失敗,我不用跳樓。跳也是老闆跳。”

如果喜歡獨自工作,設計師、諮詢顧問等自由職業是不錯的選擇。

我做什麼容易出成績?

銷售,策劃,資料分析,財務,運營,產品,技術還是管理?子佳短暫做過網際網路運營,發現自己並沒興趣。相比起來,她更喜歡做人力資源,從OD(組織發展)到hrbp(深入到業務裡的hr),她都樂於鑽研。

我在壓力下表現出色,還是適應按部就班、可預測的工作?

小雷肯定屬於第二種。

子佳快35歲了,最近幾年在網際網路公司,越來越感覺身體撐不住了,懷念起之前在國企的日子。再考慮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子佳決心在38歲以前重回國企,安穩地工作到退休。再也不羨慕網際網路公司的熱火朝天,也不羨慕做個小買賣自己當老闆。

更多職業規劃文章,敬請期待。

6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領導不提拔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