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蘑菇街釋出內部信,宣佈了新一輪裁員計劃,內部信稱,約有140位員工在此次調整中受影響,此次裁員比例約佔整體員工的14%。
這封信由創始人陳琪發出,陳琪在信中強調了三點,一是蘑菇街聚焦電商直播業務,有部分業務和核心業務偏離,其次今年疫情對時尚消費打擊巨大,需要開源節流,最後,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有為股東創造利潤的責任。
“曾經在蘑菇街工作過的員工都很優秀,我們非常感謝他們在公司發展程序中的貢獻,也已經聯合獵頭機構幫助員工定向推送,祝願他們未來會做得更好。”陳琪表示。
輿論並不是一片悲觀,事實上,宣佈裁員後,蘑菇街樓下的咖啡廳是生意最好的一天,蘑菇街被裁的員工都忙著慶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蘑菇街給出的補償非常慷慨——N+1.5,哺乳期2N+1.5。甚至有內部員工調侃,被裁員的員工比沒被裁的員工幸運。
這可能和公司管理層的性格有關係,接近CEO陳琪的人說,陳琪是一個比較親和、情商很高的人,也願意跟大家在一塊分享很多東西,無論是工作經驗還是金錢方面的利益。
但對於蘑菇街來說,過去的10年則在不斷轉型、試錯,然後完美錯過了一個個風口,像是一隻不停旋轉的陀螺,掉進了西西弗斯陷阱。
蘑菇街成立於2011年。最早靠社交起家,給淘寶站內導流,但隨後被阿里封殺,另起爐灶做起了電商生意,在漫長的電商賽跑裡,蘑菇街先後錯過了海淘、社群和微信,而取而代之的是網易考拉、小紅書、拼多多。2016年,蘑菇街與美麗說合並,合併後一年整體交易額僅為90億元。2020年財報顯示,調整後淨虧損為9560萬元,市值距離最高點也縮水了30倍。
邵偉11年實習就進入了蘑菇街,12年入職,18年末主動離職——在紐交所的敲鐘聲中提交了辭職書。他幾乎見證了蘑菇街大半個歷史——從輝煌到沒落。
我們採訪了元老級別的前蘑菇街員工邵偉,聽他以一個局內人的身份,聊一聊蘑菇街的故事:公司為什麼會裁員、為什麼在走大家眼裡的下坡路,以及蘑菇街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01草莽時代的蘑菇街早期的蘑菇街自帶一股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邵偉回憶,蘑菇街剛創立時老闆陳琪才30歲左右,剛從阿里出來,賣了杭州一套房開始創業,公司剛起步,同事大部分都是畢業一兩年,剛剛步入社會的新人,團隊只有幾十個人,沒有太多層級劃分,也不懂什麼辦公室政治,大家就坐在一起工作:“溝通靠喊,喊一聲,大家就跑過去交流工作了。”
邵偉說,剛開始公司其實只是一個分享社群:“使用者是一群女孩子,都少有成年女性,大多都是學生,在這裡分享購物的一些東西。”一年之後,也就是邵偉入職的時候,公司業務逐漸清晰——開始做導購,做淘寶客。這也為後來的封殺埋下了隱患。
那時候淘寶還沒有個性化演算法推薦,但那時蘑菇街有一個絕技——用爬蟲技術或使用者自己上傳進行人肉演算法推薦——大家越喜歡一件商品,它的排序就會越靠前,就成了爆款。這種社會化的導購轉化率很高,所以就能拿到很多淘寶客的佣金。在12年到13年期間,蘑菇街收入非常高。
那是淘寶客比較火的時候。但好景不長,14年淘寶開始警惕蘑菇街,原因在於蘑菇街成了淘寶的流量上游——當時一度流行先上蘑菇街逛,再去淘寶下單。阿里封殺淘寶客後,蘑菇街不得已,被迫轉型自己做電商。
其實在淘寶對蘑菇街下手之前,蘑菇街就已經對局勢有所察覺,開始謀劃轉型,但並不成功。
邵偉表示,做電商之後,要關心的東西就比較多了,不僅要關心使用者流量,同時要關心商家的貨:以前只要把推薦做好,技術上搞定,再有一些社群氛圍就可以了。而蘑菇街一開始銷量還是不錯的,但後來發現,流量越來越貴了。特別是從PC端到手機端之後,流量獲取越來越難。
另一方面,商家資源也是問題。阿里限制淘寶客之後,也開始限制商家在入駐淘寶的同時腳踏兩隻船。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內,蘑菇街的商家資源都是淘寶上淘汰下來的商家,這些商家勢必會帶來商品的良莠不齊。
“所以如果你去微博上搜一下一些比較舊的使用者的評論,他們會說,我在蘑菇街買過東西,但品質很差之類的。但我們也沒辦法。那些品質好的商品都在淘寶那邊,淘寶是不可能把它們放出來的。所以這也是在阿里的陰影之下,那些中小電商公司遇到的最麻煩的問題。”
但前三年,蘑菇街至少在銷售數字上是好看的。直到第三年,發現銷量上不去了,與此同時,獲取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於是蘑菇街開始嘗試第二次轉型。
這次轉型主要是靠廣告曝光,除了瘋狂投放各種廣告、贊助各種電視節目之外,也試圖把做電商期間拋棄的親兒子——社群撿回來,但並沒有做起來。“社群是需要長期沉澱的,並不是說一兩年之內就可以做起來的。”
而16年蘑菇街和美麗說合並並不算一個好生意。邵偉覺得,這兩家公司合併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一個資本上的操作,在兩家都有投資的一個股東的牽紅線下,兩家合併。
“就我們所了解的而言,其實蘑菇街並沒有希望兩家合併,因為兩家的業務都很雷同,合併了之後,是不會給公司帶來什麼東西的,所以這只是資本上被投資人所逼迫著去做的一個事情。”邵偉說,1+1並沒有大於2。
邵偉特別有感觸的是,公司從來都跟風口完美擦肩而過。
“公司每次都能夠在轉型過程中提前踩中網際網路的風口,但是除了第一次抓到以外,之後都沒抓住。”邵偉說。
02生不逢時的蘑菇街,如何分別錯過三次風口蘑菇街的第一個風口來自瀑布流。
邵偉說,公司最初確實抓到了風口:也就是瀑布流形式的導購。蘑菇街踩中了,並且抓住了。這也使蘑菇街從一個小平臺一躍而起,變成了一個使用者大量增長、大家都在用的平臺。
“國內可以說是蘑菇街和美麗說最早複製了瀑布流這種形式,在那個PC的時代,瀑布流的優勢是可以一下子看到最多的商品,而這樣的展示方式對服裝購物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當時吸引了很多的女孩子在上面進行瀏覽,瀏覽的體驗會比淘寶好。”
但接下來的風口,蘑菇街卻完美的擦肩而過。
錯過的第一個風口是海淘。
14年的時候,蘑菇街就試水了海淘,當時蘑菇街把一些海外網站,比如南韓的一些服裝網站和品牌化妝品的網站,上面商品的資料全部都拿到蘑菇街上去上架,使用者在蘑菇街下單之後,系統自動幫他在海外網站下單,然後海淘郵寄過來——非常原始的方式。
但是蘑菇街在做這個的時候,整個網際網路還沒有開始盛行海淘。公司這個業務大概試了幾個月,發現整個鏈條沒有打通,跨海的購物體驗也很不好,就砍掉了這個業務。然而,業務砍掉後海淘忽然盛行:出現了多個海淘APP,包括洋碼頭在內的海淘網如日中天。
而第二個風口是品牌特賣。
蘑菇街開始做電商之後,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電商模式更吸引消費者:當時還沒有品牌特賣這個概念,老闆考慮要不要幫大品牌處理一些尾貨。大家內部討論過,但是沒有做。但唯品會做了這件事情,直到品牌特賣大火,又變成了一個風口,從而成就了唯品會這家公司。
邵偉說,其實當時他們能感受到管理層是有一點後悔的——唯品會本應該是蘑菇街。因為蘑菇街本身非常適合做品牌特賣。
第三個風口是社群。邵偉說,蘑菇街其實一直在做社群——本來,公司從剛開始成立之初,其實就是一個社群,大家分享各種在淘寶上面看見的好看衣服。但公司對社群是陰晴不定的——這個業務一會兒被擺在臺上受重視,一會又被邊緣化,公司重點業務轉移到電商上。在左右搖擺中,社群這個業務沒有一直堅持下去。後來,小紅書火了。
“其實有一段時間我們(蘑菇街)是瞧不起小紅書的。因為小紅書是一家小公司,不是那麼福斯,北上廣一些比較時尚的人才偶爾會去逛一逛,我們沒有想到現在小紅書會變得這麼火。”
但小紅書除了中間有一段時間在做海淘,其餘時間都在從一而終地做社群,一直積累了很多年,把內容上的東西逐漸積累了起來,厚積薄發,直到大家都認可了小紅書。最終小紅書成為了社群做得最好的一家公司。
“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但其實有時候風口踩到了,你也不一定飛得起來。我覺得很多時候也是跟公司有關,要看公司的構成,看老闆的個人的判斷,看公司是否能夠勝任某一個業務。並不是談上了這個業務就能做起來,要看公司整體的狀態。”
最後一個風口,蘑菇街也錯過了。
邵偉回憶,當時蘑菇街在紐交所上市後,騰訊投了很多除了阿里之外的電商,包括京東、唯品會,也投了蘑菇街。用邵偉的話說,蘑菇街其實抱到了騰訊的大腿,有了微信的資源——蘑菇街當時是微信小程式第一批內測合作的公司。
當時公司成立了一個團隊,直接跑到了廣州,就在深圳微信樓的邊上租了一個房子研發:研究怎麼做小程式,怎麼樣去挖微信裡面的資源。蘑菇街嘗試了很多方式,公司也在深圳直接跟張小龍溝通。結果是,微信那邊也是給了很多資源的支援,說讓蘑菇街去嘗試,去發明創新,但最後還是沒有做成。同期有一個公司也在做這件事情,最後成功了。這家公司叫拼多多。
“我覺得這也是很可惜,明明當時我們才是騰訊的親兒子,但最後你發現你輸給了一個後來居上的庶子。”邵偉惋惜道。
蘑菇街完美錯過了海淘電商,品牌特賣,電商社群和社交電商,而這些風口分別成就了洋碼頭、唯品會、小紅書和拼多多。
換句話說,蘑菇街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當然蘑菇街也為大勢所迫——在16年之前,蘑菇街都發展的蠻順風順水的,即使遇到過一些挫折,總體也都是在向上發展的,直到16年之後,那時候整個網際網路環境被阿里和騰訊這種巨頭公司佔據。
截至到昨天,拼多多估值516.79億美元,唯品會估值119.61億美元,小紅書也離上市不遠。而同期,蘑菇街估值僅為1.11億美元。
塑像的命運,往往超越肉身,在歷史輪迴中起承轉合。經歷過高光,也必然也承受谷底的至暗。
而在大潮流衝擊下,邵偉最終選擇了離開。
03蘑菇街的未來在哪裡那麼問題來了,蘑菇街真的出局了嗎?
至少目前,還沒有。
蘑菇街現在已經轉型做電商直播。直播其實也早就是蘑菇街的一個邊緣性業務,蘑菇街做直播比淘寶早——這很蘑菇街。事實上,早在映客直播的時代,蘑菇街就嘗試直播,直到近期,李佳琪、薇婭等人大火把電商直播送上了風口。
而邵偉預測,蘑菇街最後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家大型的電商類的MCN公司,專門培育各種紅人,輸送人才,以及把直播的工具做得門檻更低,任何一個品牌都可以直接拿來用。因為蘑菇街相對一些專門的紅人孵化公司,它的優勢是:蘑菇街懂業務、懂電商、懂賣貨、懂直播。比如一些品牌現在直接在自己小程式裡面做直播,直播的工具就是蘑菇街提供的。
“蘑菇街的戰略核心放到直播購物上之後,其實它的業務模式相對比較簡單,就是平臺提供直播的工具,有人去運營這些達人們,然後搞好電商的供應鏈,總的來說它不需要那麼大的公司、那多麼人去做這個業務。所以我覺得裁員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覺得未來很有可能,蘑菇街一方面給品牌提供主播,另一方面給各個不懂直播、不懂得短視訊的企業提供直播的工具。”
但說到對未來的預測,邵偉覺得,未來蘑菇街如果再做電商的話,依然做不起來,因為有兩個問題蘑菇街依然沒有解決:一個是流量的問題,一個是貨的問題。貨牢牢掌握在阿里手中,流量大部分牢牢掌握在騰訊手中,而蘑菇街只有直播的工具和一些主播的資源。
04最後直到採訪的最後,邵偉也一直跟我們強調:“我不希望你把它寫成一個蘑菇街一直手滑抓不住風口的稿子,事實上,換個角度,屢戰屢敗也是屢敗屢戰。其實如果你能採訪到更多蘑菇街的老員工,你會發現,他們對公司都是非常感恩的。公司發生問題裁員,大家也沒有什麼埋怨的地方。”邵偉對科技唆麻的記者說。
現在,當時公號排名前幾十號,元老級別的員工大部分都離職了。而離職的大部分老員工,都加入了阿里。因為蘑菇街本身跟阿里有源遠流長的關係,整體的企業氛圍,企業文化與價值觀都是高度匹配的。而當年,蘑菇街的老闆陳琪就是毅然從阿里離職,放棄了阿里的期權出來創業的。蘑菇街當年的很多HR也來自阿里。一切像一個週期性的輪迴。
而回到最初的起點,也就是邵偉最初加入蘑菇街的時候,同事大部分都是剛畢業一兩年的年輕人,也沒有特別厲害的人。但當時趕上了淘寶客的風口,12年~13年期間,收入特別高。
邵偉至今還很懷念的一件事是,在2012年4月16日的那天下午,公司裡有四五十個人,陳琪說,我們剛剛在所有的淘寶客公司中做到了第一名。然後陳琪拿出當天淘寶客的佣金收入,共30萬人民幣,全部買了iPad,然後現場抽獎,大部分人都抽中了。那個時候,iPad剛問世,大部分人都沒見過,抽中的人拿到獎品特別高興,會發微博分享。
“那時候,大家都很開心。”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中被採訪物件邵偉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