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現代人因為生活節奏太快,沒有時間和機會,去體驗生活中的細微的知覺感受!

你別不信,你去看看知乎上面一大把的無腦問題,比如只問了一句碰到職場中的“捧高踩低”的情況怎麼辦,然後沒有任何具體描述。

當一個具體問題,尋求具體答案而不做補充說明,這可不就是“無腦”嗎?!

這還不算誇張的,我甚至碰到過朋友聚餐的時候,大家都是拿著手機各吃各的,搞得互不認識像拼桌的一樣。

(一)

今天和大家分享2個關於感知的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呢是今天上午我們工作小群大家玩了個小遊戲,看圖說話,很有趣。

你也不妨來參與下思考,看看下圖,思考你接收到的劇情是什麼?

我們群內小夥伴各抒己見:

”飲鳩止渴“

“自斷後路,取一時之暖”

“不好說,如果是自己,也有各種可能性”

“梯子外面是風景還是出路?希望未來或者是地獄。”

“梯子大可不必全部鋸斷,間隔著鋸開,給自己可以留一線生機嘛

……

其實我是最先發表觀點的,因為我一向不走尋常腦路,搞怪了一下

“他很冷,沒有禦寒的衣物,所以梯子對他沒用,而牆外更冷,所以不如拿來生火取暖,燈到春暖花開,爬杆子也能出去的嘛…”

我說完,被他們說是“詭辯”,冤枉啊,我真沒有

我是認真思考後的感知好不好,圖片能傳達的都是表象,沒有能力時誰又能說外面才是出路呢?

爬梯子出去多簡單,既然人家鋸了梯子、生了火,為什麼他不是剛從牆的另一面剛翻進來暫避取暖的呢?!

是不是細思極恐啊!!!

總算解釋清楚,我真不是詭辯,也沒有炫耀和得意,只是說你可以多看到一層細節就更邏輯自洽一些,因為圖片是沒有真相的,但是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

(二)

第二個故事呢,是關於《莊子》中的一個故事的新認知。也是我最近聽了陳可抒老師講座後的持續認知升級效果。

在《莊子》的“齊物論”中有一個小故事:

關於一老頭養了很多隻猴子,養久了和猴子心意相通,後來食物短缺,老頭就和猴子商量,說我每天早上給你們3顆橡子(橡樹果實)晚上給你們4顆,OK不?猴子紛紛表示不同意,但是反過來早上給4顆,晚上給3顆,猴子們就很開心,表示可以接受。

這個故事後來被提煉為一個成語叫“朝三暮四”,當然是貶義詞啦,形容一個人反覆無常。

我最初讀老莊的時候,也是參考了白話註解,說這猴子多傻,橡子總數沒變,只是早晚個數不同,就引得它們或悲或喜。

但我總覺得怪怪的,老莊怎麼會說這麼個淺顯的道理呢,傻猴子有啥好說的。

其實呢,道理點透了也很簡單,猴子並不傻,就4個字“感受不同”。

我們換個問法,我問你今天早上我請你吃燒烤大餐,晚上請你吃碗豆腐腦和油條怎麼樣?

你是不是要頻頻搖頭了,“不不不,大清早的吃燒烤,晚上只給豆腐腦油條”,你肯定覺得我在刷你,是不是想搞事情?!

但如果反過來,早上請你吃豆腐腦油條,晚上擼串喝啤酒,那你就欣然接收了是不是?!

所以,莊子這裡就是隱喻,我們承諾和提供給別人的東西沒變,但是你交付的時間和方式不對,感受就是不同的,這就導致了不能接受的結果。

透過以上2個小故事,你應該能夠體會到,不論是讀書、識人,或者是工作、生活,感知能力是多麼的重要。

(三)

那麼到底要怎麼來提升自己的感知能力呢?!

我大致總結了幾個我自己有刻意練習過的維度:

1.多看,多用眼睛觀察周遭的細節, 比如同樣一條回家的路你不看手機,可以發現什麼不同,還可以換一條下班路線,類似大家都玩過的大家來找茬。

2.多聽,多用耳朵去區分細微的差異,比如同樣的曲子不同人彈奏的細微差異在哪裡,同樣去餐廳吃飯,你有沒有留意過領桌的抱怨,或者讚美。

3.多上手,平時坐辦公室動腦比較多,那麼空餘培養個動手的興趣吧,比如師爺自己是喜歡篆刻,你可以做個小木工活,摺紙。

別小看動手能力的培養,其實很多手工活也需要心思縝密的手腦並用。

4.時間線,比如觀察下你一個小時能做多少事情,你一天效率最高的時間段是什麼時候,那幾個月是你這一年最高效的時候,分別做了什麼。

其實,你自己也可以擴展出很多的觀察點,來刻意練習!

最後,看圖說話,有點像“劇本殺”的感覺,只是沒有兇手罷了……

7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如何讓領導主動提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