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引題努力未必形成能力,更未必成功。

我曾經從事過一段時間的管理工作。做管理是最容易引發感慨的,因為總有一部分人的行為會暴露在你的視野之內,很多你習以為常的認知會被衝擊甚至顛覆。

我曾經最有感慨的一點就是:一個人“能力不夠”是普遍存在的十分正常的情況,但人應該懂得努力;如果連努力都不懂得的話,那他的時間幾乎就總處在浪費的狀態——需要強調的是,這些人並非是在主觀上有意不努力,他們的最大問題是沒有認知自我的狀態。他們常常表現得很謙卑,也經常加班趕工,他們符合通常意義上的“吃苦耐勞”、“老實人”的特徵;可你就是知道,他們的這些行為實際上沒有什麼用處。引用雷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期望用戰術上的勤奮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很多人看上去的努力,其實這些所謂的努力並不能形成真正的能力。很多人天天打卡學習英語,可是打卡三兩年依然沒有習得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在能力線之下的努力,通常是於事無補的——就像拼盡全力地把水燒到99℃,可是依然無法把水燒開一樣。

沸騰的水壺

有個故事這麼說:

一個忙碌的父親難得地獨自在家帶不到五歲的孩子,母親回家的時候,父親炫耀地對母親說:“你看,我都可以指揮孩子給我倒水喝了!”母親於是學著父親的樣子要求孩子也給自己倒上一杯水,並悄悄地跟在孩子身後一窺究竟,她看到孩子歡快地跑到了洗手間,用杯子從馬桶中舀了一杯水,高興地遞給了她。事實證明,孩子很努力,可是能力(身高)尚不足以支撐他完成這樣一個任務。

在一個人形成真正能力之前,探討真正的實踐與成功,其實是為時過早的輕率主動:我們確實應該立即行動、持續改進,我們確實應該允許在實踐中練習、熟練、總結、提高——可是,一定要堅決徹底地杜絕一切程度上的“投機主義”:以為努力努力就可以成功,以為堅持堅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以為找對了方法就可以成功——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混淆了手段與目的”。

成功是專業選手(具備高超的能力)大量實踐中的小機率事件——在建立能力之前,在出色的能力所支撐的大量實踐嚴格反覆地開展之前,“期望成功”就跟“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一般的不自量力,純屬自娛自樂。

一、努力、毅力、智力、能力、實力都是什麼意思?

努力是什麼意思?就是伸手夠不著,得踮著腳,或者跳一跳,甚者要助跑騰躍一下才能夠得著。

毅力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法手到擒來、一蹴而就、一擊即中,需要用時間換空間,透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等待才能獲得結果;如果說努力是當下就需要竭盡全力,那麼說毅力就是在未來的一段的時間內都需要持續地全力以赴。

智力是什麼意思?條條大道通羅馬,總有一條是最快捷的——智力就是從千百萬條道路中,找出對於自己來說能夠實現的最短、最快捷的那一條。

能力是什麼意思?能力是由努力、毅力與智力因素綜合構成的潛力,哪個因素有所欠缺都可能導致能力缺口、潛力不夠;能力不是現實,只是代表某種可能性,再有能力的人不勤於實踐,都無法產生意義與創造價值。

實力是什麼意思?就是能力透過實踐轉化為了大量存在的現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說能力是一種潛力,那麼實力就是一種經驗和習慣,經驗和習慣是與行動關聯的,經驗和習慣必然是一種穩定的行為模式——只要按照這種行為模式行動,就能獲得預期的結果。

二、能力三要素(努力、毅力與智力)的關係

努力、智力與毅力三者綜合起來,構成能力,可稱之為“能力三要素”。

努力是一切的起點。因為人總是從無知到有知,從消費到生產,從破壞與消耗到建設與創造。努力是改變現狀的第一步,所謂改變現狀就是進入到陌生的、不熟練的、不勝任的、不擅長的領域。改變現狀既有主動的“心有所好”,也有被動的“不得不為”。

光努力,沒有毅力、不懂堅持,常常半途而廢,無法成事。

懂努力,有毅力,卻缺乏智力者,常常事倍功半,進展緩慢——但智慧常由不斷實踐的經驗轉化,是量變向質變的昇華結晶;所以,很多時候,真正的努力者、有毅力者、勇於實踐者,暫時的方法(也就是智力)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們可能會慢一點,可最終他們能夠找到適合的方法,在智力維度足以達標及超越,因而最終是能夠成事的。

而有智力甚至智力超群者,雖然很懂得方法論,卻並不努力,或者這種努力亦只有三分鐘熱度,缺乏真正的毅力,不能夠長期堅持,則他的生命會猶如“入寶山卻空手而歸”,將一事無成,實在令人惋惜。

一個人若不能對能力的構成要素形成理性認識,就容易陷入“能力建設的死迴圈”:永遠都在努力,永遠三分鐘熱度,永遠都在找方法——可就是形不成真正的能力,永遠無法“把水燒到100℃”。

三、能力與實力的關係

舉個例子來說明這種關係。

中國的奧運參賽選手,是從國內的頂尖高手中擇優選取的。也就是說,能夠成為奧運選手,在國內都是具有“統治力”的大咖,都已經取得過國內各項賽事的優異成績,都是最具實力的運動員。

但是對於奧運會的具體專案來說,這些入選的運動員,只是具備一定的“能力”,因為他們面對的不再是國內的競賽物件,而是來自於國際上各個參賽國家的頂尖選手——中國的奧運選手必須透過參加奧運會的具體專案比賽,戰勝各自的對手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很多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選手會出現“臨場發揮失常”的情況,無法在奧運會現場把自己日常訓練及國內比賽中的優異成績復現出來——顯然,不應該質疑他們的“能力”,但是他們的“實力”還是沒有得到彰顯。

而當一箇中國的奧運選手參加了一屆甚至多屆奧運會,並已經取得了不俗的賽績——我們則可以稱其在奧運會上既有能力又有實力。

能力與實力

透過上述例子我們明白,“實力”與“能力”比較,存在的兩個不同點:

其一,實力需要透過實踐創造出來的業績來說明。

其二,實力透過實踐創造業績的過程積累了很多有益的個人經驗。

一個狙擊手在靶場擊發一萬發子彈,打碎一萬個玻璃瓶所取得的業績與積累的經驗,也比不上在戰場上擊發100發子彈,消滅30個敵人更有價值。

四、決定成功的真正關鍵要素

人人探尋成功的奧秘。

首先,必須實踐才能獲得成功,紙上談兵、空中樓閣、畫餅充飢、望梅止渴——是無法成功的。

人們又說,“機遇很重要”,有能力沒有機遇是不能成功的——這個“機遇”事實上已經被“能力三要素”涵蓋了——機遇不具備的時候,你就必須有毅力、懂堅持、會選擇;“能力三要素”甚至也涵蓋了條件因素,條件不具備,那就努力去創造條件。

“能力三要素”十分直白地告訴人們:力所能及才能成功——當你能力不具備的時候,有條件你也會浪費掉,有機遇你也抓不住,有智慧也會流於飄浮、無法落地變現

決定成功的真正關鍵要素是:必須突破能力的瓶頸,然後勇於實踐,並建立成功的習慣——早有前人說過,成功是一種習慣——這句話極為深刻地告訴人們一個真相:

在能力具備之前,不要輕易地奢談成功,因為,那是你還無法觸及的境界;

而在能力具備的時候,你也應該明白,並不是有能力就一定會成功,你還得找到一條適合你自己的、確切的、有效的“成功實踐路徑”,以保證將你的“能力”轉化為“實力”

五、錯誤的教育導致普遍的能力瓶頸

如果對家長、老師和孩子們調研,並對調研結果進行研究,我們應該可以得到一些如下的現實:

所有人都認為“努力”很重要;

所有人都認為“有毅力、懂堅持”很重要;

所有人都認為“方法”很重要;

……

然後,所有人都認為“一個人懂得努力、堅持、選擇合適的方法”就會成功。

而透過本文前面部分的論述,我們知道:“一個人懂得努力、堅持、選擇合適的方法”只意味著他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能力——而未經大量實踐檢驗的能力,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經驗”,一個人距離成功也還是有著很遠距離的。

為什麼?

【錯誤教育導致錯誤認識的危害】

各位不妨用平常心想想看:

一件事,要你很努力地去做好——是不是就意味著它對於你來說是頗有難度的;

一件事,要求你必須很有毅力去面對——是不是就意味著它不是你輕易、簡單就能解決的;

一件事,要求你要認真選擇合適的方法——是不是就意味著你通常的習慣與既有的經驗是有些難於應付的。

……

顯然,這些詞語所傳達的含義就是:當你實現這個目標的時候,你已經是竭盡全力、全力以赴、勉力而為的了。

顯然,這些詞語使你陷入一個難以察覺的困境:它們讓你的潛意識認為“你的能力、你的水平、你的潛力是如此之平庸”,以至於你經常都要從“道德、情感、意義、價值”的維度來說服你自己——你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這些詞語,讓你的學習、工作、生活充滿了重重困境——透過無數多次喋喋不休地“努力”、“堅持”、“方法”的魔咒,讓你對於人生徹底失去興趣與動力,一切都是荊棘與泥沼,了無生趣。

是危言聳聽嗎?

不是危言聳聽。在與孩子們的日常教育溝通中,孩子們聽到來自父母與老師最多的口頭禪就是:讀書是要努力的,學習是要刻苦的,做一名好孩子是要有恆心、有毅力的……總而言之,無論孩子們做什麼,都必然是不容易的。(究竟有多麼不容易呢?)

有哪些老師與家長真正明白並自始至終貫徹: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就是要讓孩子們把努力、毅力、智力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本能的習慣,成為一種對於他們個人來說行之有效的經驗,而不是總帶著點表揚肯定、帶著點激勵引導的口吻,使他們覺得努力、毅力及智力是某種程度上的美德——把一些基本的行為準則當成某種價值觀,這就是教育的偏頗。

什麼是準則?就是不管你是誰,都應該無條件地加以堅持,絕不允許放棄或者違反的規則與標準。

什麼是價值觀?那是一種個人的選擇,關於好壞對錯標準的自我選擇,與旁人無關,卻可在旁人的激勵引導下發生改變。

顯然,準則是超越價值觀的,無論一個人價值觀怎樣都必須遵循準則。

六、樹立正確的認知形成真正的能力

有人一輩子賣山藥蛋,有人二三十歲就參與研發核導彈。

有人一輩子給人剃頭,有人十幾歲就站在了手術臺上實踐開顱手術。

有人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苦哈哈一字不留,有人走出黃土地,寫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人的最大潛力在於“大腦”。

當“大腦”被正確的觀念武裝起來,並與一個人手腳的實踐能力結合起來,首先他能夠改造自己,然後能夠在世界的特定領域內,做出屬於自己的創造性的成就。

……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肩負使命的:認識並改造自己和世界。

這個使命的前提是能力,沒有能力是無法達成使命的。

努力、毅力與方法,都只是建立能力過程中的必要因素,就像吃飯要用的筷子和碗一般——有了筷子和碗就能吃到飯了嗎?顯然還是遠遠不夠的呀。

如果我們始終困頓在努力、毅力與方法這些初級因素中無法擺脫,或者說沒有形成努力、毅力與方法的基本習慣——也就是始終停留在能力建立的階段,我們如何有充足的能力去採取足夠多的實踐以實現人生的使命呢?

因此,人生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

建立能力,實踐使命。

人生的完美境界是,20%的時間用於建立能力,80%的時間用於實踐使命。

真正的問題在於,人們往往還沒有建立能力,就急功近利、急不可耐、急於求成地去實踐了,因此,總是遭遇諸多“力有不逮”、“力所不及”的挫折與困頓——每每這個時候,人們就會幡然悔悟地進行反省:

我努力不夠……

我的毅力有所欠缺……

我的方法選擇不夠正確……

……

這些問題,其實就是能力欠缺。

努力得形成能力,別讓你的努力一無是處!

(完)

10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職場拾貝9:拼在職場,就兩條法則,選擇任何一個都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