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企業招聘人出現這樣一個現象: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面試官會問應聘者其父母的生日是什麼時候,如果答不上來的,直接淘汰。用人單位的理由是如果連父母的生日都不記得人,與父母的關係一定不理想,那麼這個人公司不可錄用。據說企業用人這個現象越來越多,這也挺耐人尋味的。
原本與父母的關係是很天性、很自然的事,卻成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之一,這說明社會大眾越來越重視“敬老愛老”這個行為了,這也是社會老齡化必然推進的一個社會文明現象。
在關注孩子教育的時代,大部分人把精力放在培養自己的孩子上,孩子成了家庭的重心,很多的父母在退休後,都是在幫助子女收拾家務,買菜做飯,照料孫子孫女,不管父母之前是高管權勢身份還是普通百姓,普遍承擔了這些事務,還認為這是他們做父母的責任,卻在自己老了無能為力時,覺得跟子女在一起生活是一種拖累。很多老人的晚年是落寞的,傷感的,無助的。
這個現象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存在很普遍,但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背,與禮儀之邦不符。原本我們的父母在家庭中應該德高望重,受子女敬仰的,老了應該是享福的。如今卻是一個“反孝”的現象,孩子的輩份越小,地位卻越高,父母長輩卻地位低下。
於是,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中華民族的為人之根基——“孝”。
那何為“孝”,為何而“孝”。
首先,“孝”是為人之根本,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並養育我們成人,所以不管父母是怎樣的人,不管我們生長在怎麼的家庭,我們都需以禮相待。因為我們除了感恩,沒有任何理由去評判父母,知恩圖報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品質。父母也是自己第一報恩的人。感恩父母給與我們生命。
其次,一個人的感恩心,恭敬心也是在父母這裡養成的,透過對父母的感恩與恭敬修練自己的品德,父母就是自己一面鏡子,照出自己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可以修正,對父母孝反過來就是修練自己的心性,這也是我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其實父母是我們的寶藏。
再則,與父母的關係也是一切人際關係的基礎。父母是我們最親最愛的人,也是最能包容我們的人,如果這樣的人我們還相處不好,那麼也不可能會與別人相處好,即使看似與別人的關係好也是一種假象,或許因為利益。
父母在,還有根在,人生還有來處,如果父母不在,人生的根就斷了,自己就是在世的孤兒,人生也只有歸途。“樹欲靜而不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是一句話,而是警示,更是行動。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我們都還有機會盡孝。
“孝”是家庭文化,也是一種精神,只有文化,精神,才能代代相傳。留給我們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錢財,而是文化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