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久了我們會發現:在職場上,大多數時候消耗你精力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幹活本身是不累的,平衡情緒才是最累的。
要知道,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遠比處理工作更復雜。一個氛圍和諧、配合高效的工作環境,會大幅減少情緒給工作帶來的消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何平衡好工作關係,處理好同事關係,是我們需要學會的重要一課。
01
好人有好報,老好人沒有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
“過度隨和,且完全不懂拒絕的人,比性格強勢的人收入要低18%。”
“毫無底線地接受或幫忙,並不會給他們帶來和諧的人際關係,反之,只會得到別人的輕視。”
職場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
不想得罪任何人,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對自己的觀點搖擺不定,很容易就被別人說服;
總喜歡先處理別人的事,再考慮自己的問題…
很多時候他們幫助別人是基於做人最大的善意,不懂得如何拒絕,也很害怕別人討厭自己。但結果往往是自己身心俱疲,浪費大量時間在無用的事情上,丟失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想要獲得同事的認可,並不是毫無底線的接受或幫忙,而應該找準自己的立場,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做個可軟可硬,能進能退的人,才是聰明的選擇。
02
站在別人的立場說話,換位思考
職場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與領導、同事產生分歧,如果說話的方式不恰當,就很容易產生衝突,甚至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學會說話》一書中說,“換位思考”指的是你能夠真切感受到別人的感受、明白別人的立場、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問題,這樣做才能準確地理解別人。
在理解別人的基礎上,你還需要“站在別人的立場”進行表達,只有這樣才能說中關鍵,說中要害,說中人心。
在一期奇葩說中,蔡康永說人應該要在最好的年齡多去看看世界的美好,亞馬遜的星空,羅浮宮的藝術品,旁邊的大鵬聽了之後說這些我都沒有看過。
然後蔡康永就回過頭對他說,“如果我能拍得出十億票房的電影我就哪也不去啊。”
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照顧了別人的立場,這是一種溫柔有力的表達。
這樣的人,他的魅力深植於他的言談舉止中。他們知道在什麼樣的場合說什麼樣的話,讓自己愉悅也不為難別人。
從他們的嘴裡,折射出的是他的思想、素養和眼界。
也正因如此,他們更容易被職場所青睞。
03
你有用的時候,朋友最多
作家李尚龍曾經講過他和朋友的一段對話。
朋友曾經問他:“我參加了不少社交,朋友也不少,為什麼會越來越孤單,直到今天,很多事情都無人幫助我,難過。”
李尚龍問她:“社交場上,別人一般怎麼介紹你?”
她說:“我的朋友,小白。”
李尚龍又問:“一般怎麼介紹那些優秀的人?”
她說:“獨立撰稿人、主播、導演、教授……某某某。”
李尚龍說道:“所以你懂了,如果你自己不強大,那些社交其實沒有什麼用,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
在職場上也是這樣,成年人的友誼多是勢均力敵的,只有雙方能力對等,才能長久維持。要麼給別人創造價值,要麼向別人展現你的潛在價值。
只想在人家身上找機會,他人憑什麼要買賬?
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是首要任務。
白居易有言:“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希望你能贏得他人的信任,也希望你知世故而不世故,能洞穿世事,亦能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