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管理?
多數人的回答是,提高效率、效益、效能,實現使命、願景和戰略目標,創造社會價值。
那為什麼要創造價值呢?
這次可能回答就沒有那麼快,答案也沒有那麼一致。
說到底,是為了社會文明進步和人的幸福。
那麼,第三個問題是,管理者快樂嗎?幸福嗎?寧靜嗎?
如果不能解決好自身的修養問題,恐怕就無法做到“充盈於內而普惠於外”,掌握再多的管理工具和技巧,也只能是捨本逐末而已。
邏輯不清、唯利是圖、朝令夕改的管理者,永遠無法帶出理性、利他、精進的團隊。
管理者需要什麼修養?
《孫子兵法》強調,為將者五德:智、信、仁、勇、嚴。
而儒家提出為政者 “三達德”: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二者共同的智、仁、勇,類似於我們學校的智、德、體教育。
只不過——
學校只教知識,無關智慧;德育過寬,疏於修心;體育過窄,有失孔武。
所以說,完全靠學校、商學院,培養不出成熟的管理者,管理者的修養靠自己。
一、智者不惑
有計劃不忙,有原則不亂,有人才不累,有預算不窮。
不惑,考驗的是洞察力、預見力、判斷力。
既要有基本常識、專業知識,更要智慧層面的修為。
戒而定,定而慧,是總路徑;
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總綱;
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主要矛盾,認識—實踐—認識,是基本的方法。
二、仁者不憂
滾滾紅塵,芸芸眾生,我們憂什麼?
4個字,成敗得失。
首先,沒有成與敗。
世界和人生從來都是不圓滿的,六十四卦,始“乾”而終於“未濟”,一切都在變易之中。
即便三皇五帝、秦皇漢武之功業,也不過在宇宙進化中做了一點點而已,成功了嗎?
相反,平民布衣、販夫走卒只要你在用心做事,自強不息,信念不失,最多隻是暫時不成功,哪裡有失敗呢?
其次,無所謂得失。
財富是你的嗎?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地位是你的嗎?帝王將相今安在,荒冢一堆草沒了。
親友是你的嗎?六道輪迴皆過客,緣散緣聚空執著。
無所有,便無所失。
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持;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何憂之有?
三、勇者不懼
其實,不惑不憂,自然少了許多驚懼。
悍勇是一種鋼鐵意志。
坦蕩磊落,自能無欲則剛。
生平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
還是孟子的幾句話最有說服力——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行有不慊之心,則餒矣。”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意思是,反省自己覺得理虧,那麼即使面對穿著粗布衣的普通百姓反對我,我能不感到害怕嗎;反省自己覺得合乎理義,縱然面對千萬人阻止我,我也勇往直前。
孔子也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是說——
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總結:
管理者在疑惑、憂慮、怯懦之時,未必就一定是我們的主張和措施有問題,還要觀照反省內心,不斷精進修為。
明乎此——
且行且悟,管理之道,意趣盎然!
感恩遇見,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