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會議是我們無法規避的職場需求,然而有的時候,我們參加會議只是一個聽客,找不到參加會議的任何意義和存在感。

有的時候,看著別人開會時候滔滔不絕、侃侃而談、觀點鮮明、邏輯嚴謹、佐證充分,令人信服,而我們卻如坐針氈、不知所措、即便是有發言的機會也是應付了事、不知所云、或者處於腦袋空空、保持靜默的狀態。

如何讓自己開會更加有存在感,能夠促生價值?

為什麼資訊是擺在了第一位?

那麼,如何區分自己掌握的資訊是否準確?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分析掌握的資訊是屬於感覺類的資訊還是事實性的資訊。

感覺是人們對一件事情或者一系列事情結合當事人當時的心境表現出來的自己的觀點,是一種綜合的表達。感覺類的資訊會根據當事人的境況(如:情緒、心情、經驗、認知等)以及時間的延續存在不穩定性。

事實(FACT)=聚焦(Focus)+行為過程(Action)+明晰(Clearness) +真實(True)

檢視資訊是否是事實的三個邏輯

一看,資訊資訊是否聚焦在事情上,而不是傳遞者的個人感覺上

二看,透過資訊資訊是否能夠看到具體的行動且過程清晰明瞭

三看,所得到的一切資訊資訊都是真實發生的,而不是人為捏造的

關於感覺與事實,我們常用這樣的一個案例進行測試:請觀察下面兩條水平線,並且回答哪一條水平線更長?

經過測試,大部分人的直覺認為上面的線段(A)長,而下面的線段(B)短。這就是感覺。而事實是什麼?事實就是我們要透過具體的測量,在統一的計量單位下,進行比較,得出的事實就是兩條線段的長度都是10CM,長度是相同的。這就是感覺與事實的區別。

事實是經過證實的事情,而感覺是來自人們的自我認知。

我們常用的感覺類的詞彙有:可能、差不多、總是、都是、也許、或許等此類過於肯定或含糊不清的語句。當我們遇到此類的詞彙,就要提醒自己聽到的或者看到的是事實?還是感覺?有依據嗎?依據能夠充分支撐觀點嗎?

描述事實的過程,我們可以用5W1H來進行,就像我們寫作文一樣,什麼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了什麼,原因是什麼,結果如何。透過這樣的看似流水賬似的描述,可以不加觀點的進行闡述,換來的是對場景的客觀還原,不加以過多的粉飾和修辭,保證大家理解的一致性。

當我們擁有了事實,就有了觀點的立足點。

第二、如何讓自己的觀點鮮明?

就事論事,是我們的一種會議研討追求。然而,事在人為,一件再漂亮的事情,也會有不足的地方。坦言說,我喜歡被認同的程度會遠遠大於被批評,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是這樣吧。所以,在陳述自己觀點的時候,除了只關注自己所想,同時也在嘗試著換位的表述,希望讓大家能夠達成共識。

我們可以用同理心來看待這個問題。比如,面對同一件事情,同理心的邏輯是,如果我是當事人,當事人會怎麼想。而是不是如果我是當事人,“我”會怎麼想

所以,基於事實的立足點,至少可以從兩個視角來看待:

第一,我怎麼看

第二是別人怎麼看

經過這樣的思考,就可以形成至少兩種觀點。然後反問自己,是什麼讓我有這樣的觀點,而不要問或者少問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觀點。“是什麼”,將會帶你迴歸到上面我們提到的基於事實,而“為什麼”容易讓大家從感覺出發。

結合金字塔原理,基於事實,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迴歸到事實的本質,這樣不容易跑偏,更能讓大家更加重視對事實的依賴。

第三、給出你的建議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必須要有實質性的進展才能保證會議的有效性。給出觀點僅代表自己的看法,要把看法變現,落實到行為,所以建議就很重要。

當發言機會到了自己的面前,可以闡明自己是從什麼樣的角度看待這個資訊材料(雙視角)。如果能夠從對方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則很容易與對方達成共同點,然後與對方取得共識。提建議是互換看法的過程、是達成統一認知的過程,是為後續行動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的根本。

那麼?你會提建議嗎?提意見要注意幾點

1- 建議要具體,不要含糊不清;含糊不清的說辭,讓別人無所適從,最好的建議可以直接說到行為。

比如:每週五18:00前透過釘釘提交個人的週報,週報內容包含本週的工作事項、進度、後續的規劃與延展;包含下週的工作計劃、進度規劃、資源協同,描述工作要符合SMART(具體明確的、可測量的、可達成的、相關性、時效性等)的基本要求。

2- 不切實際、天馬行空或者目標過於遠大的都不具意義

還記得有一個故事叫老鼠開會嗎?說一群老鼠在商討如何知道貓(危險)是否在自己的身邊,有老鼠提議給貓繫上鈴鐺,大家都表決可以。但是誰去幹呢?沒有人。這就是老鼠會。當然那我們身邊也多少會發生此類的事情。

也正因此,我特別強調基於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展開自己的觀點挖掘,然後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

其實,我個人更加推崇的是那種“我可以為你提供怎樣的幫助”的建議。比如,當同事遇到專案進展的困難,可能是人力短缺/招聘難,那麼我會告訴對方我從事過10年+的招聘,可以幫助對方搜尋簡歷、透過朋友圈釋出招聘訊息、可以幫助對方做一下新入職員工的試用期關注和反饋等。這樣的建議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對方需要做什麼,更是一種我能為你做什麼,讓對方來做選擇題,進而促進團隊人際關係的融入。

6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心理學:員工該如何博取老闆的信任,從而獲得老闆的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