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我是職場新人,老闆明顯不喜歡我,要不要辭職?”

昨天這期奇葩說看完後,我發現竟然沒有人說到我想說的點,那我就來假裝自己是辯手說一下吧:

大家的關注點都是“辭職”,預設的情境都是“職場”;但在這裡我想擴充套件一下這個辯題,讓我們聊聊“人生”,把關注點放在“喜歡”。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無法脫離群體生活,我們總是非常關注他人的評價,尤其是自己在意的人。

現代科學還無法證明這其中到底是先天的基因還是後天的社會化習得造成了這一結果。兩種因素都有,到底哪個更重要我們不知道。

我們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就把“別人的喜歡”看得非常重要,小時候是父母,青春期後很長一段時間是戀人,進入職場後是同事、是老闆。

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試圖去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為什麼我的父母不喜歡我”,或者準確來說是“為什麼我覺得我的父母不喜歡我”。

二十多歲時我又花了幾年時間反覆思考:“她到底喜不喜歡我”、“怎樣才能讓她喜歡我”、“她不喜歡我我該怎麼辦”。

職場上我反而挺少為這個問題困擾的。

我找到答案了嗎?

也許是。但準確來說我只是弄明白了“喜歡”這件事。

心理學上把“喜歡”分成這三種情況:

1.因為性、因為荷爾蒙;比如男人都喜歡佟麗婭女人都喜歡王一博;

2.因為親近、因為相似;比如大家說的三觀一致、日久生情;

3.因為信任和承諾;比如相濡以沫的伴侶,比如共同打拼的創業團隊;

“喜歡”通常是是跟“感覺”這個詞聯絡在一起的,因為喜歡是種依靠感覺而來的主觀判斷。

那麼“感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感覺通常不是經過思考、理性地判斷,而往往是衝動的、下意識地決定。

心理學上把前者的工作區叫做“大腦皮層”,後者的叫“杏仁核”。

有本書叫《象與騎象人》上是這麼說的:“人的心理一直有兩套控制系統在運作:理性的控制化處理過程和情緒的自動化處理過程。後者比前者的力量強大許多,就像龐大的大象;而前者就像瘦弱的騎象人。”

我們絕大多數感覺都是自動發生的,最常見的就是“喜歡”或“不喜歡”,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精力有限,做不到對每個人每件事都“理性思考”。我自己的感受是,當我認真和別人溝通或面試,結束時通常是很疲倦的。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明白“感覺”和“喜歡”這兩個我們最常說的詞中到底有多少bug了吧。

1.感覺不喜歡,可能未必是真的不喜歡;

2.喜歡是會變的,即使是喜歡,也可能有一天會變成不喜歡;

3.喜歡與不喜歡大都不是理性判斷,對方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喜歡你;

“喜歡”的背後要麼太無厘頭沒什麼緣由(比如我不喜歡金牛座······)不必在乎;要麼太複雜隱藏著各種目的和緣由(利益、價值觀、認知等等)我們總也搞不明白。

喜歡既然是如此的飄渺不定和不靠譜,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因為“別人的喜歡”而左右自己的情緒甚至影響自己的決策?

似不似傻?

生活中一個人開始長大的標誌或者說訊號就是開始不再把別人的喜歡看的那麼重要了;職場上一個人也是從不再糾結老闆/上級/同事/客戶的不喜歡而開始成長的。

喜歡不會讓你立刻升職加薪,不喜歡也不意味著你就一無是處,所以何必太在意呢。

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在意自己的成長。那才是你的價值所在。

最後,如果我們把這個話題往深度延伸,我們會發現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比喜不喜歡更復雜的事情太多了;相比之下,“ta到底喜不喜歡我”這件事給我們帶來的困擾根本不值一提。

比如在職場,我們面對的是複雜的利益、價值觀、認知、情緒等各方面的認同與衝突,喜不喜歡那點小情緒夾雜其中,往往只有負面意義,因為職場需要的是理性人、成年人。

如何分辨自己與他人的喜歡或不喜歡,如何與他們合作共處;這裡不喜歡的原因可能有理性的分析(比如利益衝突),也可能有感性的判斷(比如情緒判斷),這一點,我認為不只是職場新人,對每個職場人來說都是一輩子的修煉。

因為喜歡帶來的收穫只是運氣,能和不喜歡的人合作才是能力。

你已經長大了,別再把別人的喜歡太當一回事了好嗎?

請記得:無論生活還是職場,總有一萬件事比“ta喜不喜歡我更重要”!

8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千萬不要把同事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