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我是一個職場新人,老闆明顯不喜歡我,我到底要不要辭職?”這是《奇葩說》最近一期關於職場的辯題。蔡康永在陳述觀點的時候,提到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說周圍很多人都看過,但看完也不一定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大概是因為這本書的名字,戳中他們的內心。

正好2020年疫情剛爆發的時候,我在家拿起這本書看,看完之後發現,如果只是停留在書名的字面意義上,那這本書真的是白看了。

《被討厭的勇氣》

這是一本用“青年問禪師”的方式科普哲學家阿德勒思想理論的書。書裡有許多關於如何處理自我和他者以及世界的關係的闡述。

如果用這本書的觀點來應對開篇奇葩說裡的那期辯題,答案是沒有標準答案,因為這個答案取決於你自己。而每個人的性格、境況又是如此不同。當五個導師和三個事業有成的老闆都選擇反方——不辭職的時候,我看到的是滿屏的成長型思維。持反方的觀點也是從自身出發,喜歡不重要,喜歡很主觀,成長很重要,成果很主觀。但事實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成長型思維,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成長型思維。

重要的是你自己。如果你覺得成長很重要,那你可以選擇繼續留下工作。如果你覺得開心更重要,那你可以選擇離開,去一個讓你感受到開心的工作環境。當然,看待一件事的角度,並不只有“成長”“開心”,還有更多其他的考慮,收入、福利、目前的境況、未來的規劃等。而題眼中的“老闆明顯不喜歡你”,如果讓你感到不開心,不舒服了,而開心舒適而正好又是你比較看重的一個要素,那你選擇離開,沒有問題。

這是一個各種要素平衡與配置的問題。而配置的不同,取決於如楊天真所說的“價值系統”,簡言之,你的價值觀。

我不太喜歡,五位導師都一致性地選擇不辭職,扼殺了其他的可能性,當然,我也理解,這只是從他們自己視角出發的觀點,與你無關,重要的還是你自己怎麼想。

“自己很重要”,我覺得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最核心的觀點。

“任何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

而職場中的這件小事,無非也是一種經歷罷了。書裡將人生大大小小的事情,歸納為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需要明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言下之意就是,你不要去幹涉別人,但同時,也不要讓別人來干涉你。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人生中除了正在發生的事情,還有許多一出生就已設定好,無法改變的事情,比如外貌上的缺陷、家境的不足、性格等,你無法去改變這些客觀的事實,但你能改變自己對待這些事實的態度。如果別人說你醜,或者你自己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就自暴自棄,大可不必。你可以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業,活出自己的精彩。

其實把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這本身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才會尋求方便地按照別人規劃好的路線生活,但這不是真誠地在活著,為自己而活著。所謂的“方便”或者“圖省事”,會發現越到後面,活得越被動,出現的問題越多。

“自己很重要”,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並不是。這也是這本書讓我刮目相看的一點。我曾經也一直以為所謂愛自己,為自己而活,就是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眼裡只有自己,不評價他人,對他人漠不關心。

但這本書告訴我們,不是這樣,恰恰相反,用一句當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依賴於他人而存在。“把對自己的執著(self interest)變成對他人的關心(social interest)”。無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自己主動邁出一步去面對人際關係課題;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麼”。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答案,也是當我們面對當下全球疫情局勢時,應有的態度。沒有誰是旁觀者,沒有哪一個國家或民族可以置身事外。

16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你還講什麼武德?學會邀功才是贏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