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職場中,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混得風生水起,左右逢源,而有些人卻一直在努力卻怎麼也擺脫不了自己的困境?有些人甚至一直努力,可是就是無法改變現狀,懷疑自己能力,抱怨不公,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自己行為決定。

“拿來主義”的心態

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人應該懂得借力,但是卻進入“借力”的誤區中,遇到自己難以克服的問題時,向“高人”請教,當得到別人指點的時候,事情很快的解決了。

當事情解決之後,不總結、不反思,照本宣科、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以過往的經驗去做事,當再遇到困難時,有以同樣的方式解決問題,於是就進入“拿來主義”的惡性迴圈中。總是在向別人請教,沒有把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認知架構。

只是一味地“伸手”獲取別人認知架構下的資源,看上去形成了自己認知架構,但這個所謂認知架構像沒有打地基的高樓,隨時可能崩塌。

當需要自己獨當一面的時候,“伸手”都不一定找得到地方,向誰伸手?於是看著別人一個個被提拔,而自己還活在自己構建的“虛幻能力”中。

懂得“借力”,更要在“借力”之後,懂得覆盤,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認知架構,這樣才能夠擺脫“拿來主義”帶來的困境。

想得總是要比做得多

職場中並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能夠真正落實的卻少之又少。有些奇思妙想確實讓人心動,可是真正落地卻因為怕麻煩,怕擔責任,怕失敗等情況而沒有得到落實。

想得再多,再美好都不如簡單地做到來得更有效,想到不是做到,思想可以很遠,但路總要一步步地走,不能落實的想法,都是空想。

還有一種情況,野心太大,能力太低。有時會幻想著:如果自己是管理層,一定比現在做管理層做得更好,等等。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就是那種人中龍鳳,覺得自己似乎是懷才不遇。

實際上是很多人小事不願做,大事做不成,還總覺得自己能力超群。在職場大多數的情況都是小事,是在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成績,就像堅持每天跑步30分鐘,一年後會發現,這個是一個人驚人是數字。

不做的藉口有千萬種,今天累了、明天週末、後天心情不好,只要不想做總能為自己找到所謂的“理由”,而做只有一個理由,就是要做到。

想得多,做得少,必然會造成心理的落差感,逐漸地會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或者還沒做就已經打了退堂鼓,困境也就逐漸產生。

解決這類困境的辦法就是,先做起來,無論好壞,不等、不靠、不找理由,做起來才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徑。

習慣性抱怨的心態

職場中沒有事事順心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讓自己難以接受,或者是受委屈的情況。有時傾訴一下,是情緒的宣洩,偶爾為之是正常狀態,但是習慣性抱怨就會成為進入職場困境誘因。

職場如戰場,但同事不是戰友,大家存在競爭關係。你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次的抱怨都可能進入領導耳朵裡,甚至是被添油加醋之後再傳到領導那裡。

習慣性抱怨,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不是一件好事。在生活中,抱怨的負能量會影響身邊的人,積極向上的人會遠離,或者身邊都是負能量的人也會影響自己的心態。在工作中,抱怨會被“有心人”利用,成為別人的墊腳石。

要明白抱怨不解決問題,如果努力可以改變現狀,那就行動起來,如果改變不了的事情就選擇欣然接受。人生是一場修煉,所有的累、痛、苦,都會逐漸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抱怨只是毫無意義的宣洩,並不是改變現狀的途徑,偶爾的宣洩是對自己情緒的調節,每個人都會有心生不滿想傾訴的情況,但不能夠成為習慣性的行為,否則進入困境的誘因就會逐漸放大,最終讓自己陷入困境中無法自拔。

寫在最後

職場困境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因素。客觀因素無法改變,畢竟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可以控制是主觀因素,心態必然影響行為。行為會成為自己走向巔峰,還是走進困境的因素。大多數困境,都是自己選擇的路,或者是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困境,而不自知,改變心態,改變思維方式,會逐漸地從困境中走出,雖然緩慢,但一定會改善。

9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參加飯局,不會喝酒的老實人學會說這三句客套話,也能被領導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