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朋友還是失業了,之前半年的時間裡曾說過無數次就要失業了,也沒有什麼動靜,直到這次疫情他們公司也開始重新調整,朋友最終還是失業了。

關於朋友找工作問題本不想參與發表建議,伴隨著成長越來越深知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別人身上,越是身邊親近的人越要把握這種理性思維。

說起這個朋友我們認識也有6、7年了,當初我的第一份實習工作還是她面試的,朋友的緣分也就開始了。

幾年的時間裡,我早已不在之前的公司上班,她也中間去過別的幾家公司上班,都是去的朋友公司有酬勞的幫忙,從這家轉到那家,並不是她不穩定,而是能者多勞,初創型的公司很需要她這樣的人才,可是這樣也造成了她的短板,雖全面可並沒有特別專的方面。

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見上一面,聊一聊近況,聊得最多還是是以前公司裡的人和事。

“誰誰怎麼樣了。”

“公司裡又有什麼變動。”

我們對之前的公司是有很多感情的,那是他最繁盛的時候,我們一起並過肩,打過仗,繁盛過後要想更長遠的發展還需更專業的管理制度介入其中,我是第一批不適應的人,就離開了公司。

她是第幾批我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一批又一批的老員工離開之後,公司也變得每況愈下,公司老闆便去請她和她的領導再次回到公司上班,有種再創繁華的架勢。

世事難料,公司早已不是之前的公司了,裡面早已沒有了之前的單純,職場的鬥爭,人員的內耗充斥在公司裡的內部,她們依然滿懷信心的準備和公司老闆一起渡過這個難關。

難關過沒過去我不知道,只知道在之後的兩年時間裡,每次見面聽到的只是在維持的訊息,這兩年的時間裡只要見面我都會提出離職的問題,她好像從沒聽進去過,一直說著:“這些年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幹什麼,特長又是什麼。”語氣中充滿了無力感,可是在我看來她很厲害,適合去更大的平臺。

今年她還是失業了,在我看來是好事,自己不離開,生活逼迫離開,她終於可以去更好的平臺發展。

微信中我不像之前那樣直截了當地說,而是拐彎抹角地問她,或者是給她提建議,當時有種站在上帝視角去看她,感覺這個時候自己特別偉大,當知道她早已有了新的打算之後,還是去一個朋友的公司上班,由以前的兼職變為專職後,我就控制不住了,直接反對起來。跟她說應該去更大的平臺發展,得重新挑戰自己,她依然說著以前的理由,依然說著這個朋友的公司可以怎麼樣怎麼樣。

我們兩個誰也沒有說服誰,在我看來我只是想她去一個新的環境,去一個更大的平臺發揮自己的長處,重新發現新的自己,不只是一直徘徊在朋友們的公司裡,在熟悉的環境裡做著馬上就可以上手的事情。在她看來朋友的公司已經很熟悉了,上班之後馬上可以得心應手,雖然公司規模不大,可是很有發展前途。

我不知道我的擔憂是對於她來說是消耗,還是發揮自己本有的特長。

今天在畫室偶然間聽到學員之間的談話,“她怎麼這麼好,還沒有物件,她怎麼這麼厲害,還是在這邊待著呢”

“那是因為你不瞭解她,不要覺得人家不容易,誰又容易呀,生活不就是這樣嘛。”

是啊,有可能是我從來沒有真正地瞭解過這個朋友。

我們吃著五穀雜糧長大,有著不同的喜好、偏好,我們的環境和閱歷造就了本身的性格和特點,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也沒有絕對的錯與對,只是站的角度不同。

這個世界對我們每個人的包容性也越來越強,愛吾所愛,珍吾所珍,擔吾所選。

6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職場識人術:隨身攜帶這3樣“東西”的領導,往往城府深,別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