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接著說,除了錢和模式,能讓效率提高的應該還有別的方法。

比如管理,再打個比方:一群人在工作,有人看著和沒有人看著,辦事的效率就差了很多。

舉個我知道的例項:

一個初中生,英語不怎麼樣,滿分一百二最多考八十多,然後給他找了個一對一、一對二的退休老師,然後不到半個學期成績就上來了,沒下過一百一,問他都學了什麼,他說沒學啥,平時就是監督背單詞,週末去寫兩張卷子,然後再糾正糾正錯誤。

僅僅是有人每天在旁邊監督一會兒,就能高效地提高成績,可見有人管跟沒人管差距有多大。不過這不能算是積極性,因為積極性應該是主觀的主動的,但是有人進行合理監督也能打消消極怠工的情緒,讓人往主動上面走,沒法偷懶了,那就幹活賺錢吧。

當然,這個和之前說的一樣,也得給夠錢,錢終究是主要的動力源泉,你錢不夠還管得死死的,那誰會想在你這兒工作?

還有自由,自由兩個字跟勞動學習和效率什麼的一般不太沾邊。但是要知道,人對於自由舒適的渴望(這裡指的是真自由,不是西方那種看似自由其實限制重重偽裝的很好的假自由)是非常大的。因為自由了就能在不犯法的前提下想做什麼做什麼,可以做任何自己覺得快樂幸福和感興趣的事情,跟真自由對抗實際就是跟人所追求的幸福快樂對抗,一定贏不了的。

人為了幸福和快樂以及興趣什麼的好的東西,會爆發出強大的動力和可怕的積極性,所以能讓人追求好的事物的自由是能夠提供強大的動力的。

如何讓這個動力變成工作學習的動力呢?兩個方面:

一,要讓人知道,自由的好的前提是得有錢,把對幸福的渴求變成對金錢的渴求,工作會有錢,學習之後工作也會有錢。所以學校家長會一遍遍的說學習是為了你好,成績好好工作多賺錢如何如何,老闆也會搞各種企業文化狼性文化什麼的,賺錢攢錢,以後如何如何好。都有點洗腦的意思了。

但是往往收效甚微,能被激起來的往往是少數,而起來的那部分人的主因還是錢,洗腦還是輔助,沒錢沒好處再洗也沒用。絕大部分情況下,無論是員工還是學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都知道勞動對自己有好處,但是就是不積極,為什麼?

因為現在在做的事已經剝奪了他們的幸福,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一些自己難以感興趣的事情(真正對學校的課程和自己的工作有極大興趣的人存在,但是是極少數,無法代表絕大多數的老百姓),未來的大餅太過遙遠,但是罪是現在受著。這樣怎麼能積極呢?當然有辦法,萬金油,錢給夠。但是錢給夠也沒有解決問題,人遲早會走,畢竟勞動和追求的自由美好之間水火不容。

所以就可以用第二種方法,減負,現在的很多事情的實質內容所需的時間,其實是遠小於人完成它所需的時間。因為有很多麻煩事,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有很多很多跟實際要做的事沒什麼太大關係的雜事,如果這些雜事少了,把勞動的時間整合一下減少麻煩,那麼能給人舒服的時間就多了,這就能給緩解勞動和自由之間的矛盾。還有還是跟錢有關的,如果剝削者肯歸還剩餘價值,且減少壓榨人的工作量,那麼這個矛盾就更小了,每個人的勞動歸根結底是為了給每個人帶來幸福的,而不是為了給少數有錢人帶來不屬於它們的幸福的,勞動的時間跟真自由的衝突也不過是壓榨的表現。

如果真自由(非西方假自由)和勞動的矛盾沒有那麼大,那麼它們二者就是相輔相成的,因為眼前幸福不會讓人覺得遙遙無期,最後在壓力下失去希望和動力,人會為了觸手可及的自由幸福快樂而爆發出強大的潛力。就像孩子做作業,說寫完這十張卷子就可以去玩,絕大部分學生都會是蔫頭耷拉腦的樣子,如果說寫完這三道題就可以出去玩,那絕大部分學生肯定是呲溜呲溜就寫完跑路了。

所以綜上所述,提高效率積極性動力在目前的我(很淺薄)看來:

首先需要錢給夠,其次需要一個能刺激人賺錢慾望的模式,還需要合理的管理,以及減少工作壓力和無關的雜事,給人觸手可及的快樂。這幾個互相搭配,應該就能走上正確的路。

勞動可能不合興趣,但是永遠不應該是痛苦的,方法是上面那樣,但是實質是不應該把自己的享樂建立在別人的苦難之上。合作共贏,大家都快樂它不好嗎?

4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每天一篇 已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