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有朋友希望我講一講OKR,加之國內不少企業也在推OKR——基本上是失敗的,這讓我對OKR更加重視起來。此外,國內對OKR的闡述與落地執行方面,魚目混珠,存在大量地誤讀或強行解讀,於是,我想擼起袖子,寫寫看。

本文試圖去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OKR是什麼?——構成要素,解決什麼問題以及為什麼我說它是目標管理的自覺與創新如何實施OKR?——需不需要?怎麼做?如何匯入實施(工具模板等)OKR資訊平臺——以betterworks等為例其他探討——應用思考的起點

01 OKR是什麼?

不囉嗦,開局一張圖

▲OKR的構成要素

▎構成要素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結果),也叫目標和關鍵結果法。OKR的要素是什麼:目標和關鍵結果。

這麼直接真的好嗎?OKR之父格魯夫同志的原話是:”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簡單的系統。”他說的這句話發生在1971年,你品,你細品。

▲《這就是OKR》,約翰杜爾的經典示例

我們可能更熟悉的是約翰. 杜爾(John Doerr),中信也出版了他的著作《這就是OKR》,他是OKR的積極倡導者,除進一步發揚光大格魯夫的遺志,將CFR引入OKR,是OKR的集大成者(把矽谷大佬們忽悠了個遍,頗有幾分配六國相印的感覺,可人家搞得OKR真得有效啊,不服不行),在我看來,格魯夫類似是風清揚,杜爾是令狐沖。

少廢話,我們來簡約而不簡單的OKR:

目標,即回答“要做什麼,不做什麼”

可以理解為:如何制定正確的目標,比如目標從何而來、目標的優先順序以及目標的類別(承諾型目標和挑戰型目標)。

目標從何而來:就企業而言,一般情況下,主要分為公司級、部門級和個人三個層級的目標,那三個層級的目標從何而來?通常我們從公司的使命、願景出發,用平衡計分卡BSC和KPI相結合的方式來搞,此為OKR與BSC、KPI的融合。而非外面大放厥詞的顛覆,他們大多無實事求是之意,有譁眾取寵之心。目標的優先順序:OKR明確強調聚焦,它的目標(不論是公司、部門還是個人)均要求少而精(一般OKR不超過5個,每個O對應的KR應是2-5個),聚焦優先事項。其實KPI也是聚焦思維,抓主要矛盾,不要搞涇渭分明的那一套,厚此薄彼,踩一個,捧一個,naive。目標的類別:明確承諾型目標和挑戰型目標。你承諾的,你要做到。你挑戰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試試。雖然有很多(並未推行OKR的)公司的指標也有“基準值、目標值或挑戰值”等,有是有,不明顯,OKR以其簡潔的結構,鼓勵團隊、個人去發揮出來。

關鍵結果,即回答“如何達到,且可以衡量”

可以理解為:(達到目標的)實現路徑是什麼,同時又是可以衡量的。

實現路徑:大致可以從策略(驅動因素分析)和目標維度(金字塔結構分析)和任務(時限、里程碑等)來考量實現路徑,具體用哪個,怎麼用,看實際的需要。可以衡量:不可被衡量,不可驗證,目標便失去價值和意義。一般而言,從兩個角度去考慮是否滿足可衡量,即基於價值和符合SMART原則。基於價值,而非基於任務或方法,時刻牢記“我的工作能給團隊、公司帶來什麼價值,做出什麼貢獻”,而非僅僅是完成任務或是沉迷於花裡胡哨的方法無法自拔。

▲衡量價值的標準,《OKR使用手冊》

符合SMART原則,喬治.多蘭的SMART原則就不多說了,直接看圖。

▲SMART原則

以上,是OKR的基本構成要素,但正如上面提到的杜爾,未止步於此。

→CFR的引入(仍屬於構成要素)

CFR,是對話(Conversation)、反饋(Feedback)和認可(Recognition)的縮寫。杜爾同志認為,OKR與CFR是互相促進的,CFR能激發OKR,並將其送入正確的軌道。

大家估計看著眼熟,和常規看到績效PDCA裡面的績效跟蹤與輔導有點像,確實是這麼回事兒,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OKR配套的新玩法。

為什麼要將CFR引入呢?持續性的績效管理!沒錯兒,還是抽象了點,我的理解是:

反思的產物。反思什麼?OKR聚焦在目標與關鍵結果,重結果而非過程,如何升級過程管理,勢必需要變革影響目標和結果的“互動”方式,就像球場上球員之間的互動或是場下那些蜜汁互動(有效就好),於是強調互動、溝通的CFR水到渠成加入了OKR的家庭。持續性,更多強調過程與結果的統一,而非單純是目標和結果。“分手”的產物。誰和誰分手?OKR的評估與考核、薪酬分手。儘管我們一直在談評估、考核、激勵,可現實是不少人談評估色變,談考核色變,心想MD又想著搞事情扣錢了,將OKR評估與考核、薪酬分開,也是為了統一戰線,將注意力聚焦在目標和結果達成,而非利益的赤裸裸博弈。

CFR到底是什麼?它是一套交付系統,是結果與過程的校準和行為的校準。

公司也好,團隊也好,亦或是個人,搞“小目標”的時候(尤其是喝完幾碗雞湯之後),憧憬、規劃目標與結果,然後內外部環境是變化的,目標似乎也會是動態變化的,如何做好過程的把控,溝通體系的升級尤為重要,公司、團隊需要不斷地予以校準,並反應在行為上。通俗點講:給團隊一個交待,給自己一個交待。

同時,對話、反饋和認可在認知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在眾多行業、企業中得以實證。例如,對話的價值、技巧;反饋的價值、特點、技巧;認可的價值、技巧方式等。

比如,對話和反饋的及時性,傾聽的重要性,正向認可的作用在團隊管理中被提及的頻率,大家心裡都有數。

至於“校準模式”,你採用何種校準模式,GROW模型也好,SAID模型也罷,可以借鑑,有用就好,如果自罰三杯能有用也行啊,不必拘泥技術細節,自行發揮。

以上便是OKR簡潔體系的構成要素,至於我在思維導圖裡將OKR資訊平臺放上去,其無非是將構成要素予以視覺化呈現,效率便捷,利用協同(在第三部分我會加以闡述)。

▍OKR能解決什麼問題

▲谷歌背書:拉里.佩奇(左)與約翰.杜爾(右),2014年

杜爾在《這就是OKR》一書中,詳細闡述了OKR的作用(他叫做“利器”),當然還有各種大佬們的合照背書(商業互吹,這個真可以有),AOL、Dropbox、領英、甲骨文、Spotify、蓋茨基金會等企業或非營利性組織都是OKR的擁躉,矽谷的高管們似乎都說“杜爾老夥計推銷的OKR真的很棒哦”,能解決很多問題。

那末,問題來了,在矽谷有效,在班加羅爾有效,在國內呢?畢竟國內搞的OKR基本上都失敗了,或者正在走向失敗的路上。

我們學習OKR,功利點就是能幫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如果說是OKR是萬能的,什麼都能解決,那就是什麼都不能解決(除非是上帝),杜爾也反覆說明了OKR並非萬能。

此時,我們在解決問題方面也需要聚焦優先事項,我以為OKR至少能幫助企業解決的問題是:協同的問題、責任追蹤的問題和企業文化的問題。

為什麼這三項?絕非臆斷,我是基於兩點做出的聚焦:

共性且重要的,不論東西方,都存在這類問題,都非常頭疼,有共通性且重要;急迫的,不論在甲方乙方,對於協同問題,責任問題和企業文化問題都很急迫,尤其是協同問題和責任問題。

提升協同效率

我們經常面臨的:

”明顯缺乏協同性——我不知道其他團隊在做什麼,也不知道我們應該如何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我們只是嘗試用更多的會議來彌補這一缺陷,但這些會議也只是在浪費時間。“”各業務板塊各自為戰,各自為政。“”我們嘗試了很多方法來提高協同效率,可是部門牆並沒有打薄,反而更厚“......

OKR可能幫到的:

OKR是公開、透明的,”整個組織的人都能看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如果說,協同是幫助人們理解你想要別人做什麼的話,公開透明的OKR似乎可以做到,畢竟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他們需要我們做什麼,儘管他們自以為我們知道。OKR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而非以往自上而下一竿子插到底,一線作戰人員通常會提前感知市場、客戶需求的變化,如此,上下級的協同(目標的一致與調整)的機率會大大增加。OKR是聚焦的,不同部門之間站在同一立場(”對準北極星“),(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自身的首要任務,其他部門也認識到兄弟部門的侷限所在,相應調整期望值,這給了say no的空間,聚焦在核心的目標上(實際上這非常之難)。

補充說明:協同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我在前面組織協同的小文中,從業務流程、角色定位、利益共享機制等方面做過一些闡述,如果僅將OKR看成提高協同效率的屠龍寶刀,萬能鑰匙,這種念頭就不應該出現,團隊規模越大,涉及區域、人員結構、業務複雜度等,協同的難度會指數級增長,OKR是提升協同之路的有益探索(畢竟Google比絕大多數公司大得多,複雜得多),而不是神化,走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路子。

責任追溯的利器

然而,現實是,理清責任之難,難於上青天,管理人並未止步,這便是可敬之處。

OKR導師。一般諮詢公司有tutor、mentor的叫法,現在流行的”教練“也可劃歸此類。這其中涉及兩個問題:OKR導師有無必要和誰應該擔任OKR的導師。有無必要?不論是目標還是關鍵結果的制定上,都需要有能力的人足以勝任它,再者我們說CFR是校準,無論是哪種情況,都需要一個機敏的調解人或團隊領導參與並重新校準,因為團隊成員水平良莠不齊,校準以使之勝任。誰來擔任?公司級的一把手擔任(正如格魯夫一樣),部門級的部門一把手擔任,甚至外部的教練、顧問擔任(正如杜爾一樣),也有極少數資深的HR負責人擔任。現在的情況是,HR一廂情願地主動獻身,你怎麼可能知道研發、採購、營銷等目標正確與否,你如何指導一個資深產品經理和”聰明絕頂“禿禿的程式設計師的專業問題呢?無非將一堆表格仍給他們,煞有其事的搞一些所謂的對話、反饋與認可,大多數時候,他們覺得HR在搞事情,被白嫖了,還一肚子委屈。資料,還是資料。用資料說話已成共識,資料會清晰地呈現你想要看到的內容,以便實時跟蹤,通常會與資訊化OKR平臺結合起來,更直觀地呈現,畢竟假如你在千人以上的公司,萬人以上的公司,每個季度搞一下,收表格,做統計的時候,想死的心都會有的,別倔強,你會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單獨需要在下面講一段OKR資訊平臺的原因)Review可以是檢查、討論、覆盤,這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該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至於團隊對OKR檢查的頻率,討論的形式,覆盤的形式,可以借鑑谷歌、英特爾和一些做的不錯的,不必拘泥固定的頻率,以及條條框框的束縛,當然可以借鑑,抄作業還是不難的。

助於構建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價值觀的體現,想必大家對這點毋庸置疑。那末,多弗吉.塞德曼(Dov Seidman)說的 ”我們選擇什麼標準來進行衡量,正是我們的價值觀體現......“,這句話可以很好的詮釋OKR有助於構建企業文化,因為OKR時時刻刻都在聚焦目標和關鍵結果的可衡量。

我們可以理解為:透過目標設定來塑造企業文化,同時,企業文化的建設工作是OKR有效實施的前提(OKR系統的植入,如果不解決文化障礙,阻撓的”抗體“便會釋放出來,這可能也是國內OKR推行基本失敗的原因之一)。

這並不是一句永遠正確的廢話,企業文化是一個令人尷尬的話題,同時也預設確實很重要,大多時候,我們噤若寒蟬,不敢高聲語。

此處,舉個栗子。筆者參加某百億(近千億)帝國企業的年終會議,客戶高層在憶苦思甜以及提出來年殷切希望的同時,著重講了他們的企業文化,具體內容記不清,差不多是儒家致中和之類的,要知道打下這個龐大帝國的企業家們基本上沒上過什麼學(如果小學和初中也算的話,那算是上過的吧)。他們非常重視企業文化,也曾斥資請某諮詢公司專門做了企業文化的專案(具體哪家就不提了)。

會後,該集團的控股公司(已上市)的人力負責人說:”以前覺得他們搞中庸那套太老土,現在想想,能做這麼大還是有它的優點的,他們的用人方式也是中庸那一套,幾個集團大老闆定期會有讀書會,幾乎沒有中斷過“(已記不清,大意如此),你說重不重要?只是我們大多數很難企及,並非不重要。

▍OKR是目標管理的自覺與創新

原本將該篇命名為《OKR:目標管理的自覺與創新》,出於多種原因,改了。但仍是我想表達的主要觀點:OKR並不是橫空出世,是目標管理的”自覺“,其移動互聯時代給予其創新性。如此,可以正本清源,不必糾結於OKR好還是KPI好,也不必去強行區分,僅是目標管理的自覺呈現,是對以往MBO、KPI或者其他各種目標管理工具的自我否定、自我揚棄和自我提升,自覺地,自然而然發生的,這便可以消弭很多噪聲,直擊本質。

不廢話,上圖

▲《管理百年》,斯圖爾特.克雷納

為什麼我說OKR是目標管理的自覺與創新?其自覺性和創新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難道我們需要細數一下從泰勒到現在的管理百年曆程嗎?不必的,複雜留給自己,簡單留給使用者,再說我也很難駕馭,我們仍聚焦在用處)

OKR:目標管理的”迴向“與”敏捷”

從目標管理從重點走向均衡;從單向度結果導向到多維的行為關注的演變;從自上而下的目標達成到上下同欲並進的演變三個方面做出OKR仍屬於目標管理的判斷,至少是輕量級的目標管理,不贅述。

OKR是目標管理的“迴向”:目標管理理論的正式提出是彼得.德魯克,如果你對管理百年有個大致的瞭解,理解目標管理貫穿其中不會否認,目標管理也經過了從重點(基於二八法則的KPI)向均衡(基於四個維度的BSC)的轉變,然後又走向沉重(比如BSC,並不是說它不適用),時髦地說叫“熵增”,回到目標本身,輕量化的OKR自覺地站了出來,OKR是對其他的目標管理的自我否定、自我揚棄和自我提升,是一種迴向,自覺。OKR是目標管理的“敏捷”:輕量級的目標管理——OKR,透過聚焦、聚焦、再聚焦,聚焦目標和關鍵結果,適應了多變、動態,實現敏捷性。

OKR:上下同欲的目標管理

以往基於工業化時代的要求,很多目標是自上而下的(現今仍是主流),似乎在受到多方的挑戰,上面要求,下面作秀,如何激發人員活力,達到“上下同欲,利出一孔”是很多企業的實際訴求,自組織、自管理、自激勵是未來組織的方向,此一土壤,讓OKR蓬勃壯大。

OKR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比如谷歌公司/部門與個人目標的佔比是6:4,其他公司也有不同的玩法,邏輯差不多。OKR是公開透明的,不僅關注目標與結果,同時關注過程的校準,員工的自主性和潛力得以發揮。......

OKR:形式結構的簡潔,賦予更多的可能

OKR的創新也體現在形式結構上,正如偉大的數學、物理學等公式一樣,“是一個非常非常簡單的系統”,讓公司/部門/個人聚焦在目標和關鍵結果,而非形式邏輯的推理,現實工作上的扯皮和利益博弈上,簡單點,給予更多的自主空間,將工作中的真實內容,發揮出來。

02 如何實施OKR

看完上面的闡述,我們迴歸到實際的應用,如何有效實施OKR呢?我將這個問題拆分為:需不需要、(需要的話)怎麼做以及工具模板的匯入。

▍需不需要?

不少企業按捺不住激動的心,顫抖的手,腦子一熱,就想立馬推OKR,尤其是一些大廠(不用點名了吧),到底需不需要呢?這是我們著手實施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關於需不需要,可以從OKR適用哪些應用場景和企業自身的管理現狀和訴求兩個方面考量

OKR適用哪些應用場景

一般而言,從矽谷的實踐規律來看,大致有以下幾種適用場景:

人力資本密集型企業(知識型員工佔主導)。正如第一章節所闡述的,OKR強調的是人的潛能發揮,自管理、自激勵,因此,在人力資本密集型的企業中,比如網際網路、諮詢機構、科研院所、律所等,可以使用OKR(據我所知,國內的幾個大廠都在躍躍欲試或已經動了,不少律所和諮詢機構已在推行)創業公司、創新型企業或崗位。很多新興產業,商業模式尚在探索期,戰略方向也不明確,業務的創新性較強,內部多流行專案制運作,需要平行協同與合作。這類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OKR或可是值得引進的工具。鼓勵做大增量的企業。OKR鼓勵挑戰型目標的實現,所以追求持續做大增量的企業,也可以採取OKR與KPI相融合的方式來推,鼓勵激發潛能,做大蛋糕,增量分享。

想要推OKR的可以針對以上應用場景做個外部對齊,看看是否需要。

企業自身的現狀和管理訴求

不能說,Google、Intel、Course等企業搞得就是香,矽谷的月亮就格外的圓,還需考量水土的問題,自身的現狀和管理訴求,來權衡、定奪需不需要推OKR。

迫不得已,試一試。就像杜爾所說,谷歌也好,還是一系列如今的大咖企業,很多時候,是無路可走,發現外面的管理工具不好用,無可奈何,加上杜爾的“忽悠”,一不小心,還真有效,牛X了起來!自身企業文化的DNA。如果你看完上面的闡述,文化對OKR的推行至關重要,比如公司的老闆、高管是否親自上戰場,公開、透明地展示自己的OKR,這對高管和企業文化(一定程度上企業文化深深地打上老闆的烙印)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行為的表率是重要的,它是企業價值觀的外在展現。現實訴求和管理成熟度。如若按捺不住學先進的心情,結合現實的訴求,可以從某個單元/部門予以試行,劃個圈,試驗得好了,再逐步予以推廣。

在案例中,我們發現很多公司也經歷了推行OKR的失敗,但又重拾獲得成功,格魯夫、杜爾都明確提出OKR的實行是需要忍耐和堅持的。

▍(需要的話)怎麼做?

透過內部的管理審視和外部應用場景的比對,你還是想推OKR,那末,這必是一條艱辛之路——國內基本上都失敗了,當然,你也可以自我拔高成“玄奘之路”,畢竟有時候需要一些自我暗示和儀式感的嘛,面對疾風吧!

可以從三方面來著手:(與BSC和KPI)融合得做,實施檢查清單(checklist)和實施配套

(與BSC和KPI)融合得做

在第一章節關於OKR的O目標的制定,我已明確指出OKR並不是對KPI的顛覆,是自覺與創新融合。那末,我們可以與BSC和KPI融合來搞OKR。

不囉嗦,上圖

▲創業黑馬學院丨秦楊勇:績效管理部是OKR顛覆KPI,而是融合創新

上下滾動檢視更多

以上是就與BSC和KPI融合舉個栗子,並不代表我認為就應該按照圖示的方法來做

在我看來上面的搞法太複雜了,OKR的自覺與創新體現在輕量級,即使和BSC/KPI融合搞,如果過於複雜,會再度走向沉重,似乎有違OKR的初衷;其次,對於OKR與戰略規劃和其他績效管理的關係,杜爾也做過闡述,並非一定要耦合在一起,可以並聯;第三,存在與BSC和KPI融合的簡單方式,我們需要一同探索(我也在嘗試,同時不願意自己畫ppt,就照搬過來,找個機會補上)

當然,我是學習和尊重上面的融合方式的,單純探討的角度提出上面幾點淺薄的看法(大家都是我們的老師,我怎麼能犯那些臭知識份子的相輕的毛病呢,何況我還不是知識份子)。

實施檢查清單(checklist)

類似我們在出門旅行前,檢查必備物件那樣,實施OKR我們也需要一個檢查清單,比如對OKR推行的目標方案和行動計劃、資源能力的評估情況、推行的障礙與風險評估以及。

OKR推行的目標方案和行動計劃:推行思路,關鍵舉措,預期效果與落實計劃;資源能力的評估情況:人財物的相關授權情況等;推行的障礙與風險評估:障礙識別,風險預期以及可能的應對措施。

實施配套

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面臨一些共性的突出問題,比如組織保障、制度保障與工具的支撐上。

組織保障。推OKR的時候,各層面誰來負總責,誰來負責具體實施執行,誰來監督與調整等,都需要在組織層面予以團隊、人員的相關配置;制度保障。建立相關的制度和機制來保障OKR的執行,包括實施細則,有關OKR的相關程式的制度規範;工具支撐。OKR強調公開化、透明化,同時針對過程的對話、反饋和認可,其中的覆盤總結與改進計劃等需要相關報表工具的支撐,有些還需要OKR資訊平臺的支撐

需要特別補充的是:OKR是不與薪酬掛鉤的,與薪酬掛鉤的其他考核與OKR可以是並行關係,也可以給OKR打個補丁,比如谷歌就是360評價作為OKR的補充。

▍如何匯入實施——工具模板

我們可以看看谷歌的模板

▲Google,紅黃綠色彩進度條衡量業績

▲Google OKR週期模板

關於OKR的工具模板匯入,可參考中信出版社的《OKR使用手冊》一書,裡面很齊全,我遴選其中(公司、部門、個人)OKR表,OKR評分表,OKR覆盤表讓大家有個直觀的感受。

▲OKR基礎報表

以上,僅是做個直觀的展示(因涉及部分企業的內部資料資訊,不便予以翔實的案例呈現),在具體的實施匯入過程中,須對實施的時間框架(可參考谷歌的實施週期模板),月(周)度的統計、評分方式(權重、計算等)的設定與覆盤等,各企業按照實際的管理要求,內部定製。

單從OKR推行的報表工具來說,對於人員覆蓋面較多的企業,週報、月報、季報等工作異常浩繁,誰都不願意看到,也不願意將太多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捲入其中,這便失去了OKR本來的意義。所以,OKR資訊化平臺工具漸漸成了不錯的選擇。

03 OKR資訊平臺

正如上面所說,OKR是輕量化的目標管理工具,可以是放入戰略工具箱也可以放入績效工具箱,對此也不必去糾結到底是什麼工具,一定意義上OKR就是一個目標設定系統。

輕量化的目標工具聚焦在目標和關鍵結果本身,而不是又陷入卷帙浩繁、耗時耗力的報表工作之中,因此基於OKR主要邏輯的應用資訊平臺孕育而生。

不廢話,對於系統平臺最好的辦法是讓系統供應商演示一下。檢驗是否體現OKR的管理邏輯,是否滿足我們對OKR的期望,並能直觀、便捷地看到想要的東西,透明,且利用協同。

以betterworks 平臺為例(我與其並無利益相關)

國內也有不少基於目標設定系統的資訊化軟體供應商,比如人才管理雲CornerStone,我看知乎上也有個比較活躍的叫Tita,好像專門做OKR和專案管理的企業協同平臺,實際情況未知。

特別宣告:我與以上供應商無利益相關,一毛錢都沒收過的啊,認真臉。

04 其他探討——思考的起點

收尾部分,主要是跟自己,跟大家彙報交流一點點小思考,當然也可以理解成瞎扯。

彙報交流什麼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來自黑格爾相關的啟示二是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1. 來自黑格爾的相關啟示(選讀,可跳過)

“黑格爾認為,與“表象思維”和“形式推理”不同,哲學的“思辨思維”既不是以經驗材料為物件而形成關於經驗世界的知識,也不是以形式推理而構成的“返回於空虛的自我的反思,而是努力地把想的“自由沉入內容,讓內容按照它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自身而自行運動,並從而考察這種運動。”

“ 列寧在關於《邏輯學》一書的摘要寫下這樣的評語:黑格爾則要求這樣的邏輯:其中形式是具有內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實在的內容的形式,是和內容不可分離地聯絡著的形式。”

”黑格爾給自己提出的哲學任務就是”哲學必須有真實的內容“,也就是把關於真理的哲學”發揮出來。“

2. 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我們經常聽到系統思維,要搭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可怎麼搭呢?就比方說,如果說OKR體系,如果是體系,就不是散點的,發散的闡述。我從諾言社群抄的筆記,我覺著挺好,跟大家分享做個分享。

▲如何構建知識體系,諾言社群

以上,便是我闡述的OKR體系思考所參考的起點,有沒有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最後,正如OKR之父——安迪.格魯夫所言,最重要的是執行,是行動,而非其他,OKR亦是如此。

15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位元組跳動力推的OKR,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標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