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經常有人問我:

好的產品經理,應該有什麼樣的特質?

我自己是技術出身,後來也做過市場,在微軟待了14年,見過一些產品,也參與過一些產品。

自己創業後,也嘗試做過一些產品。

對於產品,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我也把這些思考,分享給你。

1

好的產品經理,應該是招人“恨”的

產品經理,是怎麼來的?

第一個使用“產品經理制”的公司,其實不是網際網路公司,而是一家我們非常熟悉的傳統快消品公司——寶潔。

從1927年開始,開始有了這個概念,已經近100年的歷史。

站在生產者的角度,往往考慮的是原材料、配方、工藝、成本……

但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呢?

他們喜歡什麼?

誰能為消費者考慮,代表使用者說話呢?

所以,寶潔設立了“產品經理制”。

其實本質就是,公司裡必須得有一個人,不是站在公司角度,而是站在使用者角度,代表使用者的利益。不能讓他們都說了算。

站在使用者角度,意味著在組織的協作中,難免會有衝突。

有一個段子是這麼說的:

某天晚上,程式設計師在寫程式碼,美工突然跑過來說,“不好了,不好了,產品經理被綁架了,綁匪要10萬才肯放人,不然就用汽油燒死他,大家都在募捐呢,咱們要不也捐點?”

程式設計師說:“好!必須的!大夥都捐多少?”

美工說:“這要看你們的交情了。有的捐5升,有的捐10升……”

是的。產品經理,就是這麼招人恨。

但是,好的產品經理,就應該是招人恨的。

為了使用者的利益,據理力爭。別那麼容易妥協。

2

所有的需求,都是源於底層的慾望

做一款產品,不管是網際網路產品,還是實物產品,都要挖掘需求。

但是所有的需求,再往下挖,都是源於底層的慾望。

仔細觀察生活裡很多文化、習俗、規範,其實都是對底層慾望的社會化封裝。

比如西餐文化。

西餐中的刀叉,分為肉類用、魚類用、前菜用、甜點用。

湯匙除了前菜用、湯用、咖啡用、茶用之外,還有調味料用湯匙。

杯子,也會分酒杯、水杯、咖啡、茶杯。

在文化裡,這是禮儀。但在慾望裡,這是展示資源優勢的工具。

我比你典雅,我比你高貴。

再比如,西方人家門前會有草坪。

為什麼要種草坪,不種點菜呢?

因為在以前,草坪一般都是由僕人來打理。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優勢。這種展示和比較的需求,都是源自底層的慾望。

3

對產品有瘋狂的熱情,又能冷靜地掐死它

做一款產品,要挖掘使用者的需求。

所以,作為產品經理,其實是要愛上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愛上自己的產品。

只有愛上使用者的需求,才會不斷去修改產品,打磨產品,甚至推翻產品。

做產品的嚴父,做需求的慈母。

嚴父,是對標準的嚴苛,對結果的苛求。

慈母,是對需求的關心,對使用者的理解。

如果顛倒過來,很難真正做出一款好產品。

對自己的產品,當然應該要有瘋狂的熱情。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又應該能冷靜地掐死它。

4

強大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你能不能認識到,別人到底在想什麼。

他說這句話時,是什麼目的?他做這件事時,有什麼想法?

站在他的角度,還原他的需求和動機。

沒有強大的同理心,很難做出一款好的產品。

比如,家裝行業。

這個行業,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但是還比較缺乏好的產品經理。

設計師,有很好的美感,對美很有追求。

但是,少了點體驗的提升。

一張床,最大的用處,當然是用來睡覺。設計師,可以把床做的很漂亮。

但是,床的使用場景,現在變多了。

許多人坐在床上,看書,看電影。

床,在看書觀影的兩個小時裡,其實一張沙發。躺下去睡覺的時候,才是床。

有同理心的產品經理,也許就會把坐的那個地方,做的軟一些。否則久坐之後,會很痛,很不舒服。

這是同理心。

5

除了有理性,還要有人性

我經常覺得很多產品,理性有餘,人性不足。

我在《5分鐘商學院》舉過一個例子:我出差時,在機場休息室裡看到的咖啡機。

咖啡機貼滿了小字條:不要按這裡,按那裡。

這是理性的。但是,這也太反人性了。

什麼是“順乎人性”的產品?

你走進冰冷的房間,冷極了,趕緊開啟空調,把溫度調到了30度。

其實,20度就夠了,為什麼你要設定成30度呢?

因為你希望房間立即、馬上、一下子暖和起來。你其實知道,就算設成300度,溫度提升的速度也不會更快。但,這就是“人性”。

想讓產品變得有點人性,有一些簡單的辦法。

比如說,指示。

不需要解釋,一看就知道怎麼用。

希望門被拉開,就設計個拉手,一看就知道要拉。希望門被推開,就設計一塊小平板,一看就知道要推。

比如說,反饋。

反饋必須及時,甚至即時。遙控器按下後,指示燈必須變亮。手機開機時,必須要震動一下。

這些反饋,哪怕慢了0.1秒,有時都會讓使用者變得疑惑,甚至暴躁。

6

好的品位和審美

沒有美學的產品,在這個時代,可能是一種災難。

某些銀行的App,某些公司產品釋出會的PPT,某些線下店的設計草稿,某些創業公司的商業計劃書……看這些東西時,我常常有一個感覺:

太醜。

真的是太醜。

有人問我,好看有什麼用?

好看,能當飯吃。

換句話說,如果你不好看,你就沒飯吃。要餓死的。

因為沒人喜歡你。

使用者對顏值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審美上也越來越有自己的獨特品位。但顯然,很多生產者還沒有跟上這樣的變化。

消費者有美學,生產者無美感,是今天特別明顯的一組矛盾。

一款產品,除了滿足功能需求,再往上還有體驗需求,再往上還有個性化需求。

這些更高階的需求,需要審美作為補充。

做一款產品,“顏值”絕對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7

最好能懂點技術

好的產品經理,還是應該懂點技術。

“懂點技術”,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理解。

1,藉助技術,對使用者需求做出更好的分析。

挖掘使用者需求,除了個人的經驗和洞察之外,也許還需要更多資料的驗證,更多維度的分析。

這對產品經理提出更多的要求,要有邏輯推理能力,運營的能力,寫程式碼的能力。

懂點技術,在工作中不僅會更有效率,對使用者需求的理解也會更有效。

2,明白需求的邊界。

很多產品經理之所以能提出變態需求、無腦需求、搞笑需求,往往是因為不懂技術。

不知道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不知道什麼是能做到的,什麼是不能做到的。

代表使用者的利益,為了使用者的需求據理力爭,當然是對的。但是,還是要知道什麼需求是可實現的,什麼需求是天方夜譚。

3,對未來發展的判斷。

我曾經分享過一條公式:

未能實現的慾望+科技創新=明天的需求。

這一點,尤其在工業設計上,特別重要。

就像做一款手機,如果你不懂電池技術的發展,攝像頭的未來趨勢,螢幕的進步方向,很難想象你要如何做出一款好產品。

需求還是那些需求,慾望還是那些慾望,但是滿足需求和慾望的方法卻一直變化。

而科技的進步,會讓所有的產品,都值得被重做一遍。

如果不懂技術,很難有前沿的思考,也很難有更好的創新。

8

峰終定律

產品經理,總是想把產品做到最好。

堆最好的料,鋪最好的資源,用最好的技術。

但是,現實情況往往不允許。因為資源有限,因為條件限制。

那怎麼辦?

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能讓使用者有好的體驗?

很重要的一點,是峰終定律。

我經常舉一個例子,吃飯時要怎麼點菜?

一個基本方法是:一個男人一道葷菜,一個女人一道素菜。七男四女,就七葷四素。如果全是男的,素菜也別少於1/3。

但是,怎麼安排順序?

最重要的,是兩道菜。

一道是衝向顛覆的“大菜”。通常在第6-7道菜的時候上。

另外一道,是即將結束的“甜品”。酒足飯飽後,最後還有完美的滿足感。

這就是“峰終定律”。

所以,哪怕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先保證不觸犯使用者的忍耐底線,然後集中配置資源,在“峰終”兩個關鍵節點做好服務。

9

點線面體

好的產品經理,當然也應該是聰明的。應該是有戰略視野的。應該是有格局的。

這種聰明、戰略視野、格局,就是我們常常說的:

點線面體。

一個人,一款產品,附著在什麼樣的“體”上,依靠在什麼“面”上,繫結在哪條“線”上,做出什麼“點”的努力。

投資北上廣深的房子,購買騰訊的股票,這是個人的戰略選擇。

進入高速成長的行業,做更多人使用的核心產品,這是產品的戰略決策。

點線面體,會影響,甚至決定產品的走向,公司資源的投入程度,成功的機率。

決策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決策前的思考,思考的質量,產品經理和產品經理之間是完全不一樣的。

好的產品經理,會有很好的微觀體感,同時也會有很好的大局觀。

10

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真正一流的產品經理,會有一種強大的勢能:

價值觀勢能。

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個性。

為了這些難得的價值觀,有時甚至需要一些偏執和獨裁。

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使用者需要被真誠地對待。

大家習慣了誘導、欺騙、收割使用者,這些是很“聰明”的做法,但也許不夠“善良”。

好的產品經理,還是在現實世界中,擁有人文精神和理想主義。

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共勉。

8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你永遠都拼不過這樣的專案經理,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