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過職場人成功轉型的故事已有上百個;訪談過成功轉型的人雖然只有幾十人;一對一諮詢成功轉型的人已有400多個小時,都會發現:轉型成功的艱難性,更多是來自於轉型後新身份新角色的不可思議性。
3月1日光明日報提到一位海歸碩士從金融分析師轉行到廢品回收員,這個跨度轉型讓網友們吃驚,但是這比幾十年前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的網路環境友好了很多,大眾的職業接納度高了。
這則新聞,我看到的不是這些,而是金融分析師到廢品回收員的大跨度轉型的不可思議,如果可以與他對話,我最想聽到的是:他更生動細緻的真實轉行故事,是不被渲染的真實故事。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新聞中轉行的難度和不可思議性,特別分享,我手裡有的那些轉行故事。
人物1:文學領域的大學教授轉行做自由的組織發展顧問,年齡35+,轉行新身份探索花了兩年,成功轉型花了3年,脫離了曾經的大學圈子,完全靠新身份探索期認識的陌生朋友開始的。
人物2:做地質勘測,發現這個工作都是跟石頭,地質地貌打交道,時常見不到人,徹底放棄專業,從獵頭顧問開始,成為高階獵頭顧問後,放棄所有資源,成為家庭治療師。年齡33+開始的職業轉型。
人物3:投資銀行家,年齡40+,希望寫懸疑小說,職業探索花了三年,職業轉型決定後,成功轉型花1年,成為寫金融懸疑小說家,小說出版也被拍成電影,還成功舉辦多次音樂會,偶然機會也做小型商業投資。
人物4:做程式設計師10年,轉行成為演講教練,成為知名聲音電臺大V主播,坐擁粉絲上百萬,兼做婚禮主持人。
很多不可思議的轉行,但是都轉行成功了,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這裡還有關於職業轉型的真實人物故事,如果你也有不可思議的轉型想法,可以一起聽聽身邊人是如何成功轉型的?以及為什麼會這樣轉型?
這期的真實轉型故事分享的內容如下:
1,如何從很有話語權的專家角色轉型到業務屬性的獵頭顧問的呢?
2,為何從國內走向歐美成功後,又想要從歐美回國發展的呢?作為銷售的負責人為何要轉型到做個人成長的諮詢師的呢?
3,為何可以從銷售崗到運營崗到技術工程師崗,到諮詢顧問的不斷跨崗呢?為何從培訓行業到音樂教育行業又到金融行業的呢?為何這三個行業,這多個崗位可以自由切換呢?
當然,也可以從中找到答案,可以閱讀我的文章,具體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