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錢老師,我是一位職場新人,每天從早忙到晚,依舊堆積了很多工作,同事們都說我工作效率太低,我該怎麼辦?”
實際上,不只是職場新人,學生、自由職業者、全職媽媽、創業者,都或多或少地面臨著做事效率低的問題,很多人都把原因歸咎於能力不足,事實並非如此。
做事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做好時間管理,什麼都想做,結果什麼都沒做好,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為什麼很多人都學習了時間管理,做事的效率依舊沒有提升?
因為沒有打好時間管理的基礎,學習再多的方法,都是事倍功半。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書中介紹的觀點和方法,讓我對時間管理有了新的認知,它就是《把24小時裝進錢包裡》。
這本書的作者紀元,是效能管理專家、自由培訓師、諮詢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早期的鳥兒社群發起人。
2005年開始致力於時間管理、習慣養成、行為改變等個人管理領域的研究和實踐,為近萬人提供過時間管理諮詢,最佳化超過25000張時間表,平均為每人每週節省了13.7個小時。
作者在書中指出,不同的人需要的時間管理方法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匹配自己當下需求的“巨無霸”,而不是羅列所有時間管理方法的“全家桶”,要從入門開始打好基礎,人然後一步步進階。
那麼,新手如何打好時間管理的基礎,成為高效能人士呢?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5個方法:
一、一次只做一件事做事效率低的人,估計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明明在工作,做著做著就打開了聊天介面,或者網頁,等到回過神的時候,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工作還有很多沒完成。
因為分心,導致我們無法一鼓作氣地完成很多事情,進而降低了做事效率。
作者說,要想高效率做事,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從開始做到完成,努力保持專注。
時間管理最基本的目的是,提高做事的效率,方法要優先服務這個目標,所以我們必須訓練自己的專注力,鼓勵自己能麻利地做事。
如何才能避免做事的時候不分心呢?
作者建議,把要做的事情都寫在紙上,放在桌面上顯眼的位置,反覆提醒自己,當下應該做什麼,其餘事情都不用考慮,用這樣的方式訓練自己的大腦,每次只專注於做一件事,避免分神。
二、使用“兩種計時器”作者說了,除了一次做一件事還不不夠,還要有慢不得的危機感,和等不起的緊迫感。
這就需要兩種計時工具——正計時增強時間的流逝感,倒計時增強臨近截止的緊迫感。
有了這兩種工具,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會更強烈,也會增強自身的專注力。
開始一項任務的時候,啟動正計時器,告訴自己,要開始專注做一件事了。
任務完成以後,按下計時器,記錄自己所花費的時間。
如果用時過長,從中找出原因,以後儘量用更少的時間完成;如果用時短,之後在做計劃的時候,就可以少安排一些時間,更有助於合理規劃時間。
使用倒計時器的時候,我們能感知時間的流逝,產生緊迫感,告訴自己減少分心。
研究表明,人類能夠專注的時間,30分鐘內最佳,最長也不要超過60分鐘。
因此,我們可以先嚐試一段時間,找到自己的最佳專注時長,然後按照這個市場設定倒計時的時間,會更有利於高效完成任務。
讓自己需要專注的時間短一些,每天專注的次數多一些,少量多次,實現“碎片化專注”。
三、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人們常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做好時間管理,同樣需要“三思而後行”。
第一思:確定下一步的行動很多人都習慣制定計劃,但為什麼多數人的計劃都無法實現呢?
因為沒有明確下一步的具體行動。
比如你計劃利用一下午的時間寫一篇文章,這是一個很不具體的計劃,即便1小時能寫完,你也會用整個中午的時間寫文章,也不覺得時間很寬裕。
這就是帕金森定律的一個典型案例。
帕金森定律,是指如果一個人給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工作,他就會放慢節奏,或者增加其他內容,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想要能專注高效,一次任務一定要短小。比如20分鐘寫好文章的大綱,20分鐘尋找文章的素材,再用1小時寫完文章。
如果一項任務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我們可以將其分解,每次利用很短的時間完成一小部分,會更有助於高效完成任務。
第二思:明確行動的結果除了明確具體的行動以外,還要給它的結果定義一個清晰的邊界。
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陷入完美主義。
比如計劃1個小時寫完一篇2000字的文章,結果寫完第一段以後,發現語言不夠優美,於是刪掉重寫。寫了一半,又發現有些表述不是很恰當,又回過頭去改,結果2個小時過去了,一篇文章只寫了一半。
如果不給任務規定一個清晰的邊界,我們就會在細節上過分糾結,以至於嚴重影響了做事的效率。
如果我們計劃1小時寫完一篇結構清晰的文章,不要求文字有多麼優美,只要完成就可以了,這樣就不會過分糾結細節,能順利完成任務。
做事之前,知道自己要達到什麼目的,就會清楚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結束工作,不至於浪費太多的時間。
第三思:列出行動的步驟作者說,“摸著石頭過河”是很容易掉進河裡的,把路先鋪好,心裡才不會慌。
做事之前,如果沒有想清楚步驟,邊做邊想,對大腦是極大的挑戰,也很容易分心。
為了避免分心,在具體行動之前,我們一定要想清楚步驟,提高做事效率。
比如寫文章之前,我們可以在大腦裡構思一下步驟:首先要在XX網站或者書中找選題,其次是思考文章的結構,第三步思考文章用到的素材,第四步要列提綱,第五步開始寫文章。
當有了這個清晰的步驟以後,寫文章就是“按部就班”,不用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能有效避免分心。
四、杜絕周圍環境的干擾經常有人抱怨,工作環境太嘈雜,導致自己無法專心工作。
作者指出,相比別人的打擾,分心更多的是來自我們自己。
桌子上擺放的飲料、零食,耳機裡播放的音樂,手機上的各種資訊提醒……都在企圖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一旦分心,我們就不得不停下手裡的事情,之後還得努力重啟,繼續未完成的事情,這個過程是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
外界環境我們無法改變,但是可以改變自身的狀態,書桌、辦公桌上,除了學習用品和工作用到的材料,其餘物品一律不放。
專注工作的時候,關閉手機、電腦端的資訊提醒,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斷網。
當我們斷絕了能讓自己分心的物品以後,即便想分心,也找不到物件,只能繼續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中,提高做事的效率。
五、讓其他人監督自己作者指出,要提高做事效率,除了自己做出努力之外,還要找別人監督自己。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霍桑效應”,是指人們在收到額外的關注之後,努力和效率會上升。
比如,你告訴領導2小時之後,交一份產品的彙報PPT,即便領導不站在你身後,你也會專注地投入到工作中,盡最大努力完成任務。
這就是監督的力量,透過他人的監督,能對自己起到督促的作用,大大提高做事的效率和專注度。
總結做事效率低,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並不是因為能力有限,或者經驗不足,而是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時間。
《把24小時裝進錢包裡》一書告訴我們,時間管理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適用於不同階段的人,只有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在時間管理的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沒有時間管理經驗的“小白”,只要按照文章中介紹的5個方法實踐,打好時間管理的基礎,就能提高做事效率,做好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