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你有沒有時不時看到一些關於高材生的新聞,什麼90後的英國海歸碩士回家當廢品回收員、高學歷碩士回家賣菜、清華北大高材生賣豬肉、大批博士生考編制當老師......
這些新聞,貌似都透著一股大材小用,浪費國家資源的味道,很多網友不理解,說上了這麼多年學,浪費了。
1.從年薪百萬到月薪直降3千,他獲得了什麼?我也是前些天,看到了一個博士生的故事,想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張昆瑋,一個出生在山西晉城普通人家的男孩,在高中時候,因為物理和數學方面極高的天賦,被保送清華大學,一路讀研、讀博,出類拔萃。
他因為不喜歡枯燥的學術研究和一天到晚的忙碌,讀完博後,開始找工作,優質的履歷,讓他很容易就收到大量大廠的offer。
最後,他進入了金融行業,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但地處北京二環內的工作環境,讓他三分之一的工資都用來付房租,北京困難的戶口、高昂的房價,讓身為北漂的他沒有安全感。
張昆瑋開始有離開北京的想法了。
這個時候,谷歌一份年薪兩百萬的合同找上了他,他決定換換環境,但一年後,他還是選擇了辭職,徹底離開北京。
回到老家,張昆瑋在一家二本大學當起了老師,實習三千,轉正五千。
張昆瑋的選擇,你是不是不理解,放著好好年薪百萬的工作不幹,回家拿幾千塊錢的工資,有什麼意義呀?
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要什麼。
張昆瑋不喜歡大城市的高壓生活,喜歡平平淡淡的教學生活,這種悠閒讓他覺得很放鬆。
年薪百萬,事業有成,這是大眾看待成功的標準。
但張昆瑋,他不在意大眾評價,選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讓我想到了只能吃青菜,和選擇吃青菜的人的區別。前者能力有限,只吃得起青菜,後者能力突出,嚐遍山珍海味後,他依舊選擇吃青菜。
成功的標準,不是年薪百萬,而是能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張昆瑋的年薪百萬,但他過得不開心,張昆瑋的月薪三千,但他過得很自在。
一個人真正的薪水,不僅僅是hr發給你的工資。
工作有附加價值,也有支出成本,他們之間的相減,才是你真正獲得的回報。
2.除了工資,你的真實收入還有這些榮譽感、安全感、工作經驗、專業技能增長、人脈、快樂,這些都是工作帶來的附加價值。如果沒有,那說明你是在消耗,是在支出。
股神巴菲特,每當有人問他,您都八十多歲了,怎麼還像普通上班族一樣天天去辦公室呢?巴菲特是這樣回答的:“投資對於我來說,本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每個人都應該跳著踢踏舞去上班,難道不該這樣嗎?”
這也是我為什麼說,要快樂工作的原因。
3.你的工作支出成本,不僅僅是工作成果張昆瑋,他可以年薪百萬,但對他來說,消耗太大。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位員工,在市中心上班,工資比現在高1000多,但最後她選擇了辭職。
她說,每天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太多了,她太累, 雖然工作是朝九晚六,但加上上下班在路上的時間,基本就變成了早六晚八,一天下來很疲憊。
她現在的工作,雖然工資比以前低,但離家近。這些節約出來的交通費和時間,都讓她覺得更值。
現在知道了吧,除了工作成果的產出,我們工作的成本還有這些:為了排遣工作壓力的成本、為了維護人際關係的支出、交通費、通勤時間、精力的消耗、負面情緒、壓力等等。
《青年文摘》中說到這樣一段話,我們買東西總是注意價效比,其實還應關注樂價比。
拿到工作上來說就是,你做這件事,除了薪水,帶給你的快樂是多少?
這才是一份工作的全部價值。
真正的薪水=HR給你開的工資+附加價值(榮譽感、安全感、工作經驗、專業技能增長、人脈、快樂)-工作支出(排遣工作壓力的支出、維護人際關係的支出、交通費、通勤時間、房租、情緒消耗)。
所以說,你真正的薪水是多少?
#職場##工作##工作價值##職場乾貨##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