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與員工一起設定績效的時候,員工往往是比較討厭的,尤其是做績效評估,很多時候都和我們的管理者有很大的關係,作為管理者自己不重視績效,流於形式,員工也不會重視,更不會用心的去準備。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的高考都是定在每年的6月,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績效評估,根據這個評估結果來劃定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方向。大家會發現在每年的6月之前,所有學生都會拼盡全力進行準備,假設高考時間每年都是變化的,有時5月,有時定在7月,11月,是不是就有人懷疑,國家到底重不重視高考,同樣的道理,作為一家公司,今年的績效評估放在12月,明年放在11月,後年推遲第二年的6月,員工會覺得公司重視績效嗎?
所以如果希望我們的員工真心的去參與績效制定,首先,我們一定要讓他們看到你的決心,這樣他們才有心理準備,才有熱情和動力,才會認真的對待,設定績效一定要有固定的時間。
其次,讓員工參與績效設定,我們要用合適的方式來開啟員工的心門,不能牴觸。建議參與績效我們要有一個“破冰之旅”,那就是讓員工回顧過去半年或一年,他哪裡做得好與不好,請他談談過去工作中的成功與失敗,以及對未來工作的看法,讓他設定如果有機會讓員工來主導未來工作,他會有什麼樣的做法,有沒有給自己設定什麼樣的期待。當然這些溝通對話,我們可以設定一個表格,按照表格來問答填寫,如果只是單純的讓員工填表,員工往往不會重視,隨便胡亂的應付一下,用邊談邊記錄的方式表示管理者是非常重視的。
最後,制定出績效以後,我們要衡量績效指標是不是目前員工能力所及,如果不是,我們一定要幫助員工進行修煉,透過學習一定的方法,來達成績效,否則設定了績效,結果沒有辦法實現,員工會更加的沮喪。
這是讓員工參與績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當然和員工一起設定績效,在和員工談話過程中,要學會使用建議,往往訪談的語言方式會影響績效設定的達成。
舉個例子,假設我是銷售老總,我期望幫助我的銷售總監來制定績效,進入討論的時候,我們按照上面的步驟進行討論,大家各自說出自己的觀點,分析優劣勢。在進行績效標準設定的時候,常會有分歧,比如你希望他的下屬員工每天能打200個銷售電話,而你的銷售總監認為能打完150個已經非常好了,你這個時候就會告訴他,打150個電話是不夠的,希望他能帶領下屬完成200個,因為你們之前有開啟心門,你告訴他未來這樣做會更好,業績是你負責,作為總監你帶了10位銷售經理,公司的命脈都在你手上,你覺得一個總監,需不需要以市場的競爭程度來評估一下自己的業績呢?也許他會覺得有道理,願意嘗試。
你會發現我們有時候好好地跟我們的員工進行建議,往往能達成共同接受的標準,用建議取代批判,往往會有更大的說服力。
為什麼要用建議取代批評?
全球做管理最難的管理之一就是績效管理,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人,是人就會有思想,是人,好話不容易記,壞話可以記一輩子,企業中最難管的是人的思想,比如你誇一個人,也許他幾個小時後就忘記了,但是如果你罵一個人,也許他一輩子都難忘記,如果你去批評一個員工,他會容易記很久,你覺得他還會自我驅動力嗎?沒有,有的都是脅迫。
在績效設定中,管理者經常去批判員工,只會毀了他們的自我價值和動力,所以說不懂績效的人就算心是好的,去幫助員工,員工也不會開心,有時候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公司沒做績效還好,一旦做了績效,所有人都有了鴕鳥心態,推卸責任,人人只求自保,反而公司沒有得到改善。
如果管理者願意轉型,將來少罵人,少用直接命令或者要求,用建議,會使員工受到啟發與自我改善。那我們如何用建議取代批評呢?
用建議取代批評的做法
首先,我們如果真心想要建議員工,我們不是在語言上怎麼調整自己,而是在行為互動上要先改變,別做員工的領導,因為很多人都討厭領導,怕領導,跟領導有距離感,沒有幾個人會跟領導那麼的親密,很多員工遇到事,他寧願和同事說回家後跟家裡人說,也不太願意跟領導說。所以我們的管理者要和員工做成朋友,在員工面前像一個大哥哥,員工才容易接受,建議的目的不僅是把事做對,而是希望員工能夠變得更好。
其次,我們要學會啟發我們的員工,比如,你可以經常問員工,你在最近工作中有沒有看到什麼問題?你有沒有體會到自己有什麼優缺點?你現在做這個崗位,你覺得還有沒有什麼別 的資源可以運用或替代?如果這個工作可以重新再來,你覺得你會怎麼去做?
第三,我們先啟發員工去想問題,如果他們說得正好是你要的結果,你都不用去建議了。如果員工說的不是你要的結果,或只有部分是,那你要結合自身的經驗給出建議。
第四,我們在給出建議的時候,員工最怕老闆提出的建議,出現責任到底歸誰,歸員工還是管理者,你別看責任歸屬問題,如果不說明白了,員工也不一定會接受你的建議。
最後,我們給員工的建議,永遠不要離開員工現有的能力,如果建議超出太多,員工會覺得建議天馬行空,不切實際,這樣的建議絲毫沒有價值。
到這裡我們共創績效再造人才的內容就全部分享完了,幫大家回顧一下,員工不熱愛績效評估,是因為評估可能不科學,不客觀,流於形式,我們應如何建立崗位能力,並建議員工參與制定績效,為了讓員工能接受我們的建議,我們要學會用建議取代批評,因為我們希望員工變得更好,而不是有沒有做對事。
當我們的員工能幫我們創造高績效,全力以赴往前衝,我們就要學會留住人才,下一篇我們將和大家分享留住人才的管理,下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