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二三月,春節前後,都是各家公司發錢的時候。但是有一種年終獎,叫“別人家的年終獎”。
你可能在年前也看到過這樣一條訊息:遊戲公司莉莉絲,為《劍與遠征》專案組90人,發放了1.9億的獎金[1]。
當時脈脈上還有很多人以為這是段子,沒想到,這是真的。
除了《劍與遠征》專案組的分紅外,莉莉絲還有索尼電視、PS5、iPhone 12 Pro Max和iPad Air等年會獎品[2]……
別人家的年終獎,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而普通打工人,兢兢業業工作一年,還要忍受公司把年終獎延遲到3月再發。
就算你終於收到這筆錢,等你看完銀行卡的到賬金額,你可能只剩一句話想說:
“對不起,我想跳槽了。”
每個想跳槽的人,背後可能都是崩潰其實每年“金三銀四”,都是職場人換工作的黃金時期。但是2021年和過去一年,有點不一樣。
去年因為疫情,很多人根本就沒換工作,或者說不敢換工作。事實上,你不被開掉就不錯了。一項基於兩次全國問卷調查的研究顯示,2020年疫情衝擊下,超過兩成的企業選擇了裁員和降薪[3]。
隨著疫情和經濟形勢的好轉,2020年江蘇淮安招聘會求職者接踵而至
脈脈資料研究院的《人才流動與遷徙2021》報告顯示,比起去年同期,職場人甚至對降薪跳槽的包容度更高了。
去年同期的調研,有25%的職場人明確表示不接受降薪跳槽。而今年,只有15%的人選擇不接受,有60%的人表示只要降幅稍小,還是可以接受的[4]。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預測說,今年可能會出現“報復性跳槽”。
是啊,報復性跳槽,報復的不是去年沒跳槽,報復的是,“老子終於可以走了”。
常見的跳槽理由,翻來覆去無非是那幾個——工資不高、升職困難、加班太多、同事或者領導關係不好[13]……
但是去年一年,對於不少職場人來說,可以說是與“不確定性”鬥智鬥勇的一年。
年初的時候,職場人們連明天要不要去辦公室都不敢確定。先是因為疫情在家辦公,可不要羨慕在家辦公,在家辦公的同義詞是“在家24小時辦公”。從你睜開眼睛,到閉上眼睛,你的領導可以理直氣壯地給你安排任何工作。
後來復工上班了,有些行業,因為疫情迎來了爆發,職場人只能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有些行業,因為疫情迎來了蕭條,只能裁人,留下的職場人還是得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
中關村的夜晚,熙熙攘攘的下班人群。加班已經是很多打工人的標配
每日人物採訪了一位在網際網路大廠直播業務工作的女生。疫情期間,直播火爆,2020年3月她的狀態就已經是,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第二天上午八九點就要被工作電話叫醒[5]。
到了週末,她只想待在床上,出門根本提不起興趣,健身、化妝、購物、遊玩……她全都放棄了。
終於在5月,她做完表格,起身下樓洗漱,樓梯走到一半,只感到一陣暈眩,一腳踩空,直接從樓梯上滾下了樓。所幸只有頭部受到輕傷[5]。
2020年,還有太多這樣工作到崩潰的故事。還記得去年11月,北京大興那個在網約車上痛哭的女孩嗎?
網約車行車記錄儀,拍下了女孩讓人心酸的一段話[6]:
我都加班半個多月了,又讓我回去。我今天過生日,好不容易下班早一點,他又讓我回去……就聯通和銀行給我發了個資訊,祝我生日快樂,別的人也沒說生日快樂了。
新聞裡的每個人,似乎都是你自己。
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加班都好說,只要錢給夠,或者能讓人看到工作的希望。但現實卻是,許多人在不喜歡或者強度大的工作面前,沒有錢,也沒有晉升。
大學生就業藍皮書追蹤了2014屆本科畢業生的晉升次數,發現他們3年職業生涯中平均晉升次數只有0.9次,甚至不足1次。其中超過4成都在原地踏步,沒有任何晉升[7]。
而這還是疫情前的資料。2020年,可想而知。
大多數人只是從一個坑,到了另一個坑每一個跳槽的人,總是對下家公司抱有最美好的幻想。
但很快,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多麼天真。
網際網路像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想走,外面的人想進來,李紅就想進來。
李紅原本是山東一個小城市化肥廠的員工,工作並不辛苦,每天做做實驗、種種地,乾點雜活,一個月工資3500元。他常羨慕別的同學有錢到處旅遊、買新款蘋果手機。
直到一個在位元組跳動做運營的大學室友將他也內推了進去,李紅順利拿到offer。終於,他也成了網際網路大廠的一員。
然而幻想中的高薪並沒有出現。入職後他才知道,所謂“運營”,就是網際網路崗位最底層的內容稽核,三班倒、工作內容重複,渾渾噩噩。工資也只是漲了一點,6000元而已。
僅僅半年,他就辭去心心念念要進入的大廠,考公去了[8]。
很多像李紅這樣的把進入網際網路大廠或是拿高薪作為唯一目標的跳槽者,都忽略了至關重要的:風險。
單看人才流動,網際網路行業是全中國跳槽最活躍的行業,可能都沒有之一。但事實上,最近幾年,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在變慢,多數崗位供需平衡,除非缺口類人才,找下家難度小,跳槽的薪酬漲幅在30%-50%[9]。
工信部曾對2224家企業約9.3萬個崗位需求做過調研,結果發現,演算法研究崗、應用開發崗等技術型崗位人才缺口巨大,供需比分別只有 0.13、0.17[10]。所以,個別搶手的技術崗員工跳槽頻繁且次次高薪,就再正常不過了。
而非缺口類人才的每一次跳槽,都存在降薪甚至失業的風險[9]。
除此之外,對於職場人來說更頭疼的是,跳槽者處在外部勞動力市場,是一個典型的“資訊不對稱”市場,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跳槽者沒辦法像公司內部員工那樣,對所處部門的資訊瞭如指掌。
2020年11月秋招現場,一名應屆生手裡握著一沓企業招聘宣傳單。應屆生所處的招聘市場就是典型外部勞動力市場
過去四年,姚江在聯想、某生活服務類平臺、阿里都待過。按照一種時髦的說法,他也可以被稱為是“連續跳槽者”。
17年畢業,他先去了聯想做資料分析的工作,但是工資不高,不過八、九千元。姚江後來跳槽,在四、五個offer中,選了某生活服務類平臺。直接原因就是某生活服務類平臺給錢最多,工資翻倍。
沒想到的是,他一去新東家就接手了新業務,工作強度非常大,經常從上午10點忙到深夜2點。最讓人崩潰的是領導,領導是個一點就炸的炸藥桶,對下屬的工作不滿意,一罵就是罵四五個小時,“我好幾個同事還有我都會罵哭。”
日劇《我存在的時間》裡,三浦春馬飾演的拓人在求職中遭遇辱罵
一年之後,姚江從某生活服務類平臺去了阿里,但是去了還是不滿意。在上家大廠,他至少做的是核心業務;可是在阿里,他做的事情,是邊緣業務,好像看起來並不那麼重要。
而在去阿里之前,他的幻想是,覺得阿里的平臺會更好一點。誰能知道呢?
就像姚江跳槽次次不如意那樣,那些乍看光鮮的工作機會,往往入坑後才發現一堆槽點。於是他們陷入了惡性迴圈,只能不斷透過跳槽來改善自身的境況。
可是跳來跳去,大多數求職者,只是從一個坑,跳到了另一個坑。
別再浪費跳槽機會了不斷踩坑,或者見證了別人踩坑之後,許多人已經覺得自己既趕不上時代的風口,也摸不準命運的節奏。
有人把自己的跳槽失敗歸結為“水逆”,全賴本命年。為了升職加薪、跳槽成功,開始虔誠地信起玄學來。
三亞南山寺,虔誠燒香祈願的年輕人
中國青年網的一篇專訪中,擁有高學歷的求職者講述了自己為什麼頻頻求助於“大師”:“我其實心裡清楚自己想做怎樣選擇,這時候就是特別需要人支援一下。能比老天爺支援更有力的嗎?”
“畢業回國就業,與想象中落差很大,不斷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那段時間特別熱衷測字、看相之類。那時‘大師’講的話覺得很有啟發,現在再看,其實都是些雞湯而已。”
看似荒唐,背後卻都是年輕人已經不想再擁抱不確定性了。
招聘中太多不確定因素會導致應聘者與心儀崗位失之交臂,比如面試官的顏值偏好
某種程度上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打工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遞上辭呈,但在選擇下一份工作時,首要考慮因素卻又出奇地一致——看“錢”行事。
當有太多的不確定時,彷佛只有錢能帶來安全感與確定性。
脈脈資料研究院《人才流動與遷徙2021》報告基於2169個職場人的調研發現,2021年的職場,穩中求“金”是主流。
這在基層與中層員工中尤為明顯。他們最看重薪資收入,不在意期權、股權。
與此同時,對於基層員工,穩定性成為僅次於薪資與個人發展第三重要的擇業因素。
越糾結,越出錯。為數不多、有限次數的跳槽機會正在被浪費。
我們都知道,僱主不喜歡頻繁跳槽的人。但少有人知道,跳槽也是有視窗期的。
某名牌大學碩士畢業生,奔赴在第16次面試的路上。在這之前半年裡的15次面試,都失敗了
美國管理學會學報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一項銷售人員為樣本的經典研究發現,如果以任職時間長短來對員工的職業成長狀況進行判斷,當任職時間達到或超過 5 年而沒有向上晉升或橫向流動,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能夠被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非常小。
5年,是員工進入職業停滯期的臨界值[11]。
太瞻前顧後,一旦錯過了視窗期,你可能會面臨更長的職業停滯。
另一項由社會經濟研究所(ISER)發表的基於歐洲十四個國家的專題研究發現,跳槽帶來的工資增長是先升後降的,一般來說,第二份工作薪資增長幅度最大,在此之後工資增長越來越平緩,甚至倒退[12]。
也就是說,你的一生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更換很多份工作,但給能給你的職業生涯帶來巨大增益的跳槽是有限的。
打破不確定性,在於改變認知有人肯定會說,懂了這麼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充滿了濃濃的宿命感和無力感,但你有沒有想過,你只需要稍微調整一下思維方式,可能一切都會不一樣。
認知決定行為,行為帶來結果,改變結果的關鍵在於認知。說白了,獲得更為優質的資訊,並能進行高維度的思考,才是破局轉運的關鍵。
就拿網際網路行業中35歲這個尷尬的年齡來說,是職業生涯的分水嶺。
在脈脈的問員工版塊,有人焦慮地問道,“幹網際網路這一行,做不到管理層,未來出路在哪裡?”
脈脈的問員工版塊關於“幹網際網路這一行,做不到管理層,未來出路在哪裡?”的提問
本能地,網際網路人會覺得,35歲還做不到管理層,當然是趕緊捲鋪蓋走人,另謀下一家能當“leader”的企業,這才是出路。
奇葩說辯手宋子寅的本職是位元組跳動遊戲開發工程師。他指出了這個提問背後的認知侷限,並不是做到管理層,一切都解決了。
擁有管理者一樣的格局和認知才是關鍵。宋子寅覺得,除了當leader,你還可以當owner——負責整個專案的推進,如盤點人力、跨組跨部門溝通、進度控制及彙報、業務方案制定,也一樣可以發揮你的管理能力。owner經驗多了,在行業當中的競爭力,難道不香嗎?
企業招聘會現場的一名中年求職者
換工作跳槽這事,到底該跟誰聊?比跟老闆聊、跟HR聊更重要的是,跳槽之前先跟能打破你認知侷限的人聊。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真正有用的跳槽次數非常有限,無法根據過往經驗作出有效判斷,而在徵求他人意見時,往往自己已經確定了的答案,是在身邊的圈子裡求得一份內心的肯定感。被徵求意見的人,往往也就順水推舟,說幾句你想聽的話而已。
侷限於已經固化的認知和圈子裡,這樣的“反覆思考”“徵求意見”,很遺憾,基本沒什麼作用。
怕踩坑,那就需要破圈尋求新的資訊,獲得認知提升。比如多跟過來人聊一聊,找行業內部從業人員探探訊息,或者跑到一些比較可靠的職場社群去搜集有利於自己擇業的資訊。
你同時拿了阿里公關和一個獨角獸公司的offer,不知道哪個更值得去。閨蜜也許可以幫你選口紅,但是做offer比較,還是得問問真在這些廠裡幹過的。
你想知道美團大眾點評事業部產品經理的團隊氛圍,你完全可以在脈脈上問問內部員工,增加你的判斷維度。
你5年工作經驗,騰訊10級,快手HR想挖你,工資上浮40%,在考慮要不要跳槽,多去問問大廠員工,看看大廠員工在說什麼在做什麼,然後自己做決定。
有的人隨隨便便跳槽,用漲了500塊錢的工資買了一支口紅;而還有一撥人,升級認知,當別人都惋惜他降薪跳槽時,他卻用他的年終獎,悄悄驚豔了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