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幾年前的我也想過,放著老家舒服穩定的日子不過,為啥還要留在大城市裡“受罪”。
白天,啃著包子煎餅,又是擠地鐵又是轉公車,努力奔跑著去上班。晚上,回到不足10平米的合租間,盤算一天的開支,期待著發薪日到來,好去“搓”一頓。
每天路過高樓大廈、穿過天橋和人流,看著這個和自己沒什麼關係的繁華都市,總會反問自己到底要不要離開。
最後,隨便用了一個理由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
後來,我明白人們之所以願意留在大城市,無非是兩點原因,發展潛力和城市紅利。
我們先說發展潛力,大城市生活成本固然高,但相對於的是其發達程度也遠遠高於小城市。
尤其是北上廣深這類超級城市,擁有著最現代化的技術和服務、最優質的資源和平臺,年輕人在這裡能體會到刨除舊時代人情社會的“相對公平”。
只要你有能力並足夠努力,這些城市就充滿了機會。
比如,在大城市接觸到的人和資訊面不同,直接導致的是能力進步速度不同,自然收入上漲速度也不同。
同樣是拿著5、6千月薪,可能在大城市一年後就能拿到翻倍的工資,而在小城市短期內必然不可能有這種上漲速度。
我一位學長,畢業後入職了上海一家小IT公司,當時全公司加上老闆不到10個人。
他從拿著5千多月薪開始,到晉升為專案負責人,再到升任總監,如今年薪加上分紅近50萬,前後不過6、7年時間。
其次是城市紅利,這裡最顯而易見的莫過於房地產。
2014年在上海郊區買的房子3萬多,如今都已經漲到7萬多了。
房價,可以說是一個城市最直觀的紅利,趕上了大城市發展的黃金期,就是踏上了財富快車道。
並且,更好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也是非常吸引人留下來的亮點。
大城市的三甲公立醫院,甚至超過小城市一個省的數量。
而廣泛分佈在大城市的優質高校讓當地人得以較低的競爭壓力考入其中,反觀一些高考大省的學生,要擠破腦袋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當然,不是說我們就非得咬牙在大城市苦撐,要記得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
假如家庭條件不錯,在小城市也可以賺到很不錯的收入,生活幸福肯定遠超在異鄉打拼。
有些人不願意離開大城市裡,是有幾分不甘的。說混得不好,溫飽是沒問題;說混得好,工資和事業已到了瓶頸,就這麼僵持著。
此時不妨勇敢回到家鄉另闢蹊徑,畢竟,大城市是有時間視窗的,及時止損才是明智之選。
城市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好壞。
只是每個人一路走來,要逐漸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併為之努力奮鬥。
有的人千帆過盡,在小城市裡利用自己的智慧,過上了理想的日子;有的人哪怕捉襟見肘,可巨大的成長渴望讓他在大城市痛並快樂著,如北野武這句話:“雖然辛苦,我還是會選擇那種滾燙的人生”。
這或許是選擇一座城市,對我們而言最寶貴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