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提出,是團隊到達了一定的瓶頸,原始的“沒有管理”,或者粗放式的管理,已經不能滿足組織發展的需要。
管理的目的,是管理者要透過管理團隊,完成目標,達到目的、實現願景,而這些的前提是,要統一團隊成員個人的目標、目的、願景,與團隊的相一致。
而現實中,管理的難題、死結,也正在於此:
管理者經常畫大餅,被管理者逐漸覺醒,開始免疫領導的套路產生利益以後,管理者不能守信如約分利,傷害了團隊的人心管理者個人領導能力有限,經常在內部開管理的倒車,玩管理的逆操作幾乎所有團隊的路線都是,開始同心同德,逐漸同床異夢,最後同室操戈,甚至同歸於盡本文從策劃的角度,子禾將從5個層面解析管理的目的,以及問題的癥結,並給出解決方法的參考。
01 拿到結果:總體目的當然是要拿到結果,但團隊成員想要的結果不同如果說管理只有一個目的,那當然是“拿到結果”。
因為對於管理者而言,過程不是目的,管理者想要的永遠是結果。
但是,管理者者想要的結果,無法透過自己去工作來獲得,必須要透過組建團隊,讓其他人相互配合、協作、合作來共同完成。
但是,越是複雜、艱難的結果,其他人越是難以自發、自組織、自管理的進行合作。
這就需要管理者對團隊實施管理、制定工作目標、計劃,建立工作流程、規範、標準等,從而讓團隊能夠在一個共同的執行規則下去工作,並在最終實現管理者想要的結果。
所以,管理的目的,是“拿到結果”,從拿到結果出發,進行展開:
管理的目的,是要拿到結果,拿到的結果,要符合管理者設定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管理就要有計劃、有方案、有流程、有規範等等管理的目的,進一步演化為“要把團隊管理得井井有條”當最終的結果與最初設定的結果有偏差,則管理的目的,是要修正結果到符合預期從本質上講,管理不是必須的,管理不是有意為之的,管理的目的是要拿到結果,管理上各種繁雜的內容和操作,都是為了確保最終拿到結果。
那麼,這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在工作中,要以維護公司、團隊、領導的利益為最高準則,沒有之一解讀工作目標、計劃、方案,要以領導的意見為準因為領導對結果的預期,並不會和盤托出,這一點,需要去理解和體會所有工作,都要有結果導向,力求拿到讓領導滿意的結果但是,結果為王並不意味著要不擇手段,而是要以拿到結果為最高目標,但同時要對管理細則有尊重、有遵守如果管理者不能把自己想要的結果,轉化為團隊共同的利益,則管理就會必然陷入僵化和教條,團隊必然不會有積極性和活力如果遇到領導搞管理的逆操作,如玩套路,在拿到結果、獲得利益以後,不能守信分利,甚至基本的薪資、福利都不能保障,則一方面這樣的領導必定難以長久,一方面團隊必定會分崩離析、難以維繫02 提升效率:具體目的是要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佳化流程,提升效益在結果能夠有一定保障的情況下,管理的目的會升級為“提升效率”。
因為既然經過管理拿到結果已經有所保障,那麼讓結果的品質更好、成本更低、用時更短,則自然成為管理進一步的目的:
提升品質:包括產品品質、服務品質、客戶口碑等降低成本:包括節省時間、節省人力、減少損耗等最佳化流程:包括最佳化組織架構、崗位分工、工作流程等進行培訓:包括對員工進行培訓、包括技術、業務、崗位及管理培訓等管理的目的要提升效率,這來源於一個動力、一個壓力,動力來自管理者對更高收益的追求,壓力來自同行同業的競爭,在競爭中很多時候效率就是生命。
那麼,這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不斷追求提升效率,是管理的主旋律,這是必然的當管理者不再追求提升效率,或追求效率失敗時,組織必將面臨效率的衰退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競爭越激烈、管理越追求提升效率,越有助於自我的成長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要擁抱競爭,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競爭和壓力03 自動化運轉:升級目的是要能夠實現團隊的自動化運轉,自組織自演進目前,90後正在成為職場主力軍,管理者對90後的管理一直比較頭疼。
其實,90後要的很簡單,就是被尊重、被重視、能夠讓自己自主工作,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管理“聽話、照做、複製”。
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職業人士的自我覺醒。
與此同時,打造能夠自動運轉的團隊,也一直是管理者研究的重點:
管理的目的,除了要拿到結果、更高效地拿到更好的結果,還要能“自動運轉地去拿到”管理的升級目的,是要能夠實現團隊的自動化運轉,儘量減少對管理者干預的需要在自動化運轉的基礎上,管理的目的,還想實現再升級,即“自組織、自演進”通俗地說,就是無需管理者干預,團隊能夠實現內部自動化組織、團隊結合、結構最佳化、流程最佳化、工作方式最佳化等組織演進管理上實現團隊的自動化運轉,聽起來玄乎,其實實現起來並不複雜,只需要管理者充分授權、信任、放手,對利益、規則做到足夠守信,就不難做到。
那麼,這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管理最終落實、細化到個人身上,讓個人自動、自發、自覺、自我管理的工作,是時代發展、管理進化的必然趨勢管理的自動化運轉,對平臺建設有依賴,對個人素質有依賴,但這是必然的方向以平臺為核心建立規則,實現平臺和個人的自動化工作、運轉,已經是平臺型公司的常態化操作,以後類似這樣的工作,會越來越多一方面管理者要用平臺思維來推動管理的升級和演進,一方面個人要做好自我管理,及早把自己升級為管理者,否則就會淪為服務於平臺的打工者04 標準化複製:更深目的是要能夠實現團隊的標準可複製、實現複製擴張試想一下,如果管理上實現了自動化運轉,那麼管理者下一步在管理上想實現什麼?
舉例來說,如果開了一家餐廳,老闆在管理上實現了餐廳自動化運轉,成了甩手掌櫃,可以躺賺,那麼老闆想的絕不是享受人生,而是複製更多家餐廳:
管理的目的,在實現自動化運轉後,會升級為標準化複製所謂標準化複製,是指把管理物件打造成標準化的模組,進行復制透過實現團隊的標準化、可複製,實現快速的複製和擴張實現標準化複製,管理者就可以放大自己的夢想,除了原樣複製,還可以進行跨界複製,因為同樣的管理思維、模式、規則、文化,對不同領域同樣適用。
那麼,這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管理者在管理上,要有打造標準的意識個人在自我管理上,要探索和嘗試跨界、遷移、複製自己現有的能力在沒有打造出標準化並驗證成功之前,切不可做盲目的複製、擴張05 傳承延續:終極目的是要能夠實現有序傳承,包括文化和價值的傳承一個企業透過不斷探索和最佳化,終於在管理上建立了自己的體系、方法,甚至擁有了自己龐大、成熟的商業體,那麼這時候管理者想要的又是什麼?
管理的目的,在較高的成熟度上,是需要傳承和延續的:
當管理實現自動化後,商業體本身就成了獨立的生命體,會有自己DNA和生命力管理的終極目的,是要能夠實現有序地傳承,從而延續自己的DNA和生命傳承延續的內容,包括商業體本身,以及財富、文化、價值觀、管理理念、理論、體系等物質財富的生命是有限的,精神財富的生命卻可以是無限的,管理的終極目的,是要透過傳承自己的DNA和精神財富,來延續自己的物質財富,歷史上很多富有的家族,正是得益於此。
那麼,這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