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廣東經濟出版社編輯蔣先潤先生找到我,他說:陳老師,你不是曾經在麥肯錫公司工作過麼,現我社要出版一本關於麥肯錫“金字塔原理”的書籍,因為時下與結構化思維類似的書籍都很受讀者的追捧,不知你意下如何?
其實,蔣編輯說得非常對!金字塔原理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思維工具。它能讓人們的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更有邏輯性,該理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不過,市面上關於這方面的書籍實在太多了,同時,很多職場人士對此原理也非常熟悉。
於是,我告訴蔣編輯,目前剛好在寫一本關於麥肯錫《三叉樹模型》的書稿,這個理論也是麥肯錫的一位資深諮詢師發明的,對一名演講型諮詢師來說,它跟《金字塔原理》一樣重要。接著,我把初稿發給了蔣編輯,蔣編輯看完之後,覺得書稿很有出版的價值,認為麥肯錫《三叉樹模型》更能夠幫助到眾多的職業人,就這樣,本書誕生了。
至於我為什麼要把《三叉樹模型》推薦給各位讀者呢,理由為:
如果說,《金字塔原理》能夠提高我們表達的邏輯性,那麼,《三叉樹模型》則可提高我們表達的實際水平。
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表達的依據,即一個職業人為什麼能夠做出這樣的結論和發表如此的觀點,源自他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並結合自己思考的結果。第二部分為表達的支撐,即支撐著一個職業人在他人面前侃侃而談的是:過人的膽量(非常自信)、激情的聲音和專業的形象。第三部分為表達的水平,即想真正地提高一個職業人的表達能力,必須循序漸進、穩步前行,先從朗讀開始,再過渡到說話、評論,最終達到頂級演講的水平(見圖0-1)。
圖0-1
如果問:怎麼做才能讓自己達到口才的最高境界——即興演講呢?
本書根據這個模型,並結合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設計出瞭如下的十二堂專業課(見圖1-2)。
圖1-2
第一課 朗讀法,能提高表達的節奏感又使情感極其豐富
第二課 背誦法,能使記憶能力提高又能積累精彩的素材
第三課 複述法,能提高概括能力又能提高表達的邏輯性
第四課 描述法,能鍛鍊思維能力又能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第五課 轉述法,能提高記憶能力又能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第六課 模仿法,能提高表演能力又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第七課 口頭評述,能提高分析能力又能提高表達的敏捷性
第八課 快語評球,能提高反應能力又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第九課 串詞成篇,能提高想象能力又能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第十課 自我介紹,能提高思維能力又能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第十一課 即興演講,能提高應變能力又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第十二課 命題演講,既提高寫作能力又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筆者相信,如此科學又專業的口才實戰指導書,一定能讓你的口才更上一層樓。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口才的認識還是很片面的。
第一種觀點把說話等同於口才。有的人說,我們不是每天都在說話嗎?不是每天都在不斷地練習嗎?難道這不是口才?為什麼還要專門去學習口才呢?
第二種觀點認為口才是天生的。他們說,那個東西學不來。鐵棒經過努力,是可以磨成鐵針,但木棒怎麼努力,也只能磨成牙籤,永遠成不了鐵針,因為材料不對,努力白費。
其實,認為口才就是說話和口才是天生的這兩種觀點都不對。
針對第一個誤區,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曾經做過非常精妙的解答:天天說話,不見得就會說話;許多人說了一輩子話,也沒有說好過幾句話。實際上,說話好像我們平時的騎腳踏車趕路,而口才卻像雜技團演員的腳踏車表演,這兩者之間的距離還是非常大的。想擁有口才、把話說好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針對第二個誤區,筆者很想告訴大家的是,口才並不是一種天生的才能,它跟學習其他技能一樣,比如,開車、游泳、畫畫、彈鋼琴等等,也是靠後天刻苦訓練出來的。古今中外歷史上那些能言善辯、語驚四座的演講家、雄辯家。像林肯、馬丁·路德·金、阿道夫·希特勒、李燕傑、彭清一、曲嘯……他們無一不是靠刻苦訓練而獲得巨大成功的。
誠然,練口才不僅僅要刻苦,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因為科學的方法可以使自己事半功倍,早日成才。筆者也堅信:只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恆的刻苦訓練,每個人都會成為傑出的演說家。
說到口才訓練方法,筆者突然想起一位學員自我訓練口才的故事。他在報讀本人舉辦的演講口才班之前,每天都拿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那本書在深圳荔枝公園裡面高聲朗讀,足足堅持了兩年多的時間。直到有一天,公園裡的一位清潔阿姨實在看不下去了,她說:“小夥子,你就別練了,好不好?我聽你朗誦都兩年多了,還是老樣子,一點改變都沒有,一直這樣練下去,有意思嗎?”
從剛才這個真實的故事可以看出,學習口才首先是選擇恰當的訓練方法,同時也必須選擇最佳的訓練材料,否則,不但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還讓自己失去學習口才的信心和興趣。
一、麥肯錫好口才三叉樹模型的主要內容
既然講到了口才訓練,那哪些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呢?我們應該先從哪種方法開始訓練呢?為了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個非常經典的理論――《麥肯錫三叉樹模型》(見圖0-1)。
圖0-1
麥肯錫是一家全球性管理諮詢公司,很多諮詢顧問需要面對客戶進行演講,於是,新員工進公司之後,都必須系統地學習《金字塔原理》和《三叉樹模型》。我相信大家對芭芭拉·明託發明的《金字塔原理》已經非常熟悉了,該理論的目的是讓我們的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更有邏輯性,該理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但是,大家對基恩·澤拉慈尼所提出的《三叉樹模型》還不是很瞭解,甚至可能還是第一次才聽說。所以,筆者決定把這個模型推薦給大家。
如果說《金字塔原理》能提高我們表達的邏輯性,那麼,《三叉樹模型》則提高我們的表達水平。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表達的依據,即一個諮詢顧問為什麼能夠做出這樣的結論和相應的方案,源自於他親眼看到的、親耳聽見的、並結合自己思考的結果。第二部分為表達的支撐,即支撐著一個諮詢顧問在客戶前面侃侃而談的是:過人的膽量、激情的聲音和專業的形象。第三部分為表達的水平,即想真正地提高一名諮詢師的表達能力,必須循序漸進,先從朗讀開始,再過渡到說話、評論,最終達到演講的水平。
下面,筆者決定結合個人實戰經驗對這個模型進行詳細的講解。
1、表達的依據
表達是需要依據的,曾經有這麼一個小故事:古時候,曾經有某位秀才三次到省城趕考,都沒考中舉人。他的老婆對此非常不解,責怪他說:“難道你們男人寫文章有我們女人生孩子那麼難嗎?真是的。”這位秀才嘆了口才回答:“老婆啊,你根本不知道,你們女人能夠生孩子,是因為你們肚子裡有貨!現在我呢?肚子裡沒貨。所以,還沒考上。”
這段軼事很精彩,它間接地告訴我們:演講跟生孩子一樣,它是需要有“貨”的,如果沒有“貨”,巧媳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既然如此,那演講的“貨”,也就是演講的內容或者說表達的依據是怎樣得來的呢?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筆者想再次藉助一下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見圖0-2)。
圖0-2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認識過程是這樣:資訊透過感覺和知覺這兩條途徑輸入了大腦之後,再經過記憶和思維這兩種方式進行處理,最後以語言等形式輸出。也就是說,認識過程一共分為三個階段,感覺和知覺為輸入階段,記憶和思維為處理階段,語言為輸出階段。
大家看到了沒?第三個階段才是語言輸出,至於輸出的語言是否精彩呢,它取決於前面的兩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中,所謂的感覺和知覺,說白了就是細心體驗生活,認真觀察事物的意思。就像一名諮詢師一樣,不但認真傾聽老闆的傾訴,還需要細心觀察員工的舉動。因為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看別人看不到的深度和廣度,說別人說不出的境界和內涵。
在第二個階段中,它還繼續分為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記憶,意思是,我們觀看過的場面,傾聽過的講話,最好能記下來。因為只有記下來,哪怕僅僅是記住其中最重要的那部分,我們才有東西好說。
第二個環節是思維,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演講時不僅要列舉曾經看過的、聽過的資訊,而在這其中,還需要對輸入的資訊進行處理。比如,在內容總量上,哪些材料是不需要的,哪些材料是需要壓縮篇幅的;在內容整理上,哪些材料需要分門別類的,哪些材料需要打散之後再跟其他材料重新組合的;在內容安排上,哪些材料需要萃取精華的,哪些材料的次序需要重新安排的等等。為什麼要如此“折騰”呢?因為只有資訊被處理妥當之後,才會顯得更有邏輯性,才會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就像一名諮詢師一樣,如果不把資料整理成符合MECE原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是很難說服客戶接受他的方案的。
總之,要想訓練自己的演講能力,如果從專業的角度出發,無非是要訓練這四大能力:觀看能力、傾聽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等。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講,主要要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自我提升:
1)看到
我們都知道,人往往都是有感而發的。如果觀察事物時越專注,自己的體會也就越深入,所發表出來的言論也會越深刻。同時,如果觀看的物件越不同,供自己選擇的材料也就越多樣,所發表的言論的涉及面也會越廣泛。所以,對演講者來說,必須多看、多看、再多看。因為這既是一種基本素養,更是一項長期修行。既然如此,那我們演講者應該如何“看”呢?應該看哪些東西呢?筆者的建議如下:
從深度來講,“看”的程度有三級。依次為:粗閱,也就是粗略地看、選擇性地看;瀏覽,也就是普通的看、正常速度地看;還有端詳,這個是仔細地看、反覆地看。
為什麼會有三種情況呢?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我們只能根據不同的物件、不同的目的、而選擇不同的“看”法。
從廣度來看,“看”的物件有五種。依次為:圖書、圖畫、影像、風景、場景。
一般來講,圖書作品是我們觀看的重要物件,因為大多數書籍屬於益智類,差不多薈萃了人類所有的知識和經驗。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的書籍屬於消遣類,供我們打發時間的。
圖畫包括繪畫作品、書法作品、攝影作品等,這類作品可以提高我們的鑑賞能力,培養我們的美育。
影像有紀實類、虛構類(電影和連續劇)、教學類等三大類,這類作品比較直觀、互動性較好。所以,我們對其資訊的獲取也比較便捷。
風景指的是我們在旅途上所看到的各種景象,它可以開拓演講者的視野,陶冶我們的心情。
場景指的是我們所經歷過的重要事情。這個對我們的成長幫助更大,人們不是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經萬種事,經萬種事不如見萬個人。”嗎?
總之,在這五種物件中,總體來講,前面三種的吸收,是間接經驗的增加;後面兩種的獲取,是直接經驗的積累。分開來講,閱讀圖書,可以增加我們的學識;欣賞圖畫,可以提高我們的賞識(這裡指的是欣賞的知識);觀看影像,可以提高我們的知識;欣賞風景,可以提高我們的見識;經歷場景,可以增加我們的認識。
2)聽見
儘管說,我們瞭解世界,大約有90%的資訊的獲取來自眼睛、來自看。僅有10%的資訊的獲取來自耳朵、來自聽。但是,這個“聽”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筆者想在此對其做一個概括性的總結。
從深度來看,“聽”的程度也有三種:隨聽、選聽、聆聽。隨聽就是隨意聽一聽,不是很專心、很用心的樣子;選聽,就是有選擇性的聽,並沒有聽完全部的意思;聆聽,指的是認真地聽、細心地聽、反覆地聽等意涵。
在這裡,前面兩種“聽”,筆者相信大家都容易理解,比如,有些內容,你覺得用處不大,就隨便聽一聽,或者選其中某段聽一下即可。那為什麼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某些聲音,需要我們反覆地聽和仔細地聽呢?
這是因為演講是口耳之學。當耳朵沒有經過長期而且系統地訓練時,它的分辨能力可能不夠專業,所獲取的有聲資訊可能會不夠全面,於是,就影響到了自己表達效果。所以,無在音準方面或者意會方面,想讓自己達到專業水準,是必須下苦功夫的。
在音準方面:比如,你想學習某種語言並要求做到語音標準,或者想模仿某位名家的風格並要求做到語調一模一樣,那你就必須重複聽某段作品上百次不可。並且,年齡越大,特別是年齡已經大於22週歲者,需要聽的次數越多,因為心理學對此研究的結論是:人對語言的敏感期為0-6歲,彌補期為6-18歲。
在意會方面:有時候,某些話,是需要我們認真地聆聽,才徹底悟透它的背後究竟表達了什麼意涵、彰顯了何種思想。
從廣度來看,“聽”的物件有三類。依次為:聽書、聽節目、聽新聞。
聽書是看書的另一種形式。客觀地講,有聲書籍的優點非常明顯,首先是朗讀者語音標準、聲音好聽,會給人一種美的體會。但是,它也有缺點,就是不能快聽。它不像紙質書,閱讀者可以自己把控閱讀的節奏。
聽節目的內容很廣泛,它還包括聽音樂、聽戲曲、聽相聲、聽評書等。這些節目雖然不是演講者非常需要的,但它可以提高我們的鑑賞能力,增加我們的文藝素養。
聽新聞是獲取最新資訊的一種效果特好的手段。所以,作為演講者,我們應該培養長期聽新聞的習慣。
3)思考
當外部資訊經過“看”和“聽”這兩條途徑被吸收進來之後,我們的大腦要對這些資訊進行整理的,而這部分的工作就叫做“思”。
所以,這裡的“思”,指的是思考。也就是思考著怎麼做、才能把資訊整理得更有條理性的意思。筆者認為,“思”依次分為四個階段,現一一介紹如下:
①選材:其實,我們從外部收集的資訊(也就是材料)還是挺多的。但是,並不是任何一種都需要;另外,由於篇幅的限制,根本也不需要這麼多。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進行取捨了。怎麼選取呢?原則有四個:必須符合主題、必須真實可靠、必須典型、必須生動。
②搭架:所謂的搭架,就是給演講稿勾勒出一個大致框架的意思。一般來講,它包括兩部分:一是體量。意思是演講者需要演講過長時間、而這篇演講稿到底要寫多少字?二是結構。演講稿的結構一般由題目、開頭、正文、結尾四部分組成。
④填料: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根據演講稿框架的需要和寫作思路的要求,將精選出來的材料,填充進去。當然,在填料的過程中,我們還有兩步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一種是增減,即根據演講主題的需要,哪些材料是需要擴充的,哪些材料是需要壓縮的,哪些材料是乾脆不要算了的。一種是重組,也就是把兩種材料分別打散之後,每一種材料只摘取其中的一部分,再重新組合成符合演講主題的新材料。
總之,填料工作做完之後,演講稿的初稿就出來了。我們已經有表達依據了,已經有內容可講了。
2、表達的支援
上文我們已經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講解關於表達的依據,也就是我們該怎麼做,才能獲得精彩的演講內容。
但是,我們別忘了,光有好的演講內容還遠遠不夠的,因為這個並不能保證你的演講肯定會出彩。
曾有演講大師是這麼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的:演講缺少了激情,再好的內容也是花瓶。
所以,我們還是要認認真真來對待“有時候演講技巧比演講內容更重要”這個問題。
那在口才訓練的過程中,在演講技巧方面,也就是在表達的支援上,我們應該從哪幾方面入手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認為應該從膽量、聲音和形象這三大方面來提高自己。
1)膽量
可以這麼說,作為演講者,膽量夠大才行,如果一上臺就心裡緊張得不要不要的,那就會影響到演講的效果了。
既然如此,那應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不緊張呢?筆者認為,提高膽量訓練要經過三關:
第一關是敢說。也就是當眾演講時,你必須落落大方地站在公眾的面前,在大家火辣辣的眼睛的‘關懷’下,鼓起勇氣,說出你心中想說的話。為什麼有些人在臺下時候,可以心平氣和地跟別人聊天,而在臺上卻膽小如鼠了呢?歸根到底,這都是心理素質的問題。其實,想突破恐懼關,不是很難。只要深刻理解恐懼的形成原因,併為之付之行動,經過十來次上臺演練後,你就會敢說了。
第二關是自信地說。也就說,這個時候,你站在大家的面前,已經不再緊張了。但這時的你,也許還有某些顧慮,只能說幾句話,不能說很多。並且說起來,有卡殼、囉嗦、邏輯很混亂的現象。
不過,這些你先不管,你要‘目中無人’地說出你的觀點,不管怎樣,也要把心中想說的話,毫無保留地說出來了。
第三關是有分享欲地說。也就是說,你必須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來跟大家分享。例如:有一位摩托羅拉的中國大區經理,在給新業務員做演講時,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各位夥伴:大家下午好!八年前,我跟在座的各位一樣,也是從一名普通的業務員開始我的職業生涯的,經過幾年的鍛鍊後,現在我已是一名年薪100萬的大區經理。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話題就是:如何從一名新業務員成為一名成功的大區經理?希望我今天的演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也相信在座的各位,八年後,比我更加優秀。”
為什麼要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跟聽眾分享呢?因為你對它最熟悉,所以你肯定能講好它。
說完這三關之後,最後總結一下,在心理素質方面,我們必須明白,演講的最高境界是“點燃自己,引爆別人”。而在演講過程中,聽眾是冷卻的冰,演講者是燒紅的鐵,不是鐵讓冰沸騰,就是冰讓鐵冷卻。所以,演講者不但要給予聽眾,更重要的是感染聽眾。
2)聲音
有名家說,聲情並茂是演講者在表演方面的最高境界。此話不錯,但是,怎麼訓練才能讓自己做到以聲達情,以情感人呢?筆者認為,這個還需要從聲音的三個維度來提升自己。
首先是音準,即語音標準的意思。
其實,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生活在北京,那他的普通話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如果一個人出生在南方還一直在南方工作,那他講話就可能帶有南方的口音了。比如,湖南人, f、h不分;江西人, l、n不分;而廣東人,不但平舌音、翹舌音不分,連前鼻音、後鼻音也不分。
想糾正讀音,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
第一步,先找出自己到底有哪些音節讀不準。怎麼找呢?請來普通話標準的朋友,將《漢語拼音方案》上面的21個聲母、39個韻母、399個音節、4種聲調分別讀給朋友聽,讓朋友指出錯誤的地方。
第二步,購買有聲讀物,將光碟上的音訊素材複製在手機裡面,天天聽自己讀不準的那些音節。可能剛開始跟讀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發音跟範讀者的發音也差不多。但是,堅持聽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差別越來越大了。於是,當耳朵靈敏之後,自己的發音也會慢慢地修正過來了。
其次是音美,也就是聲音優美的意思。
儘管說,聲音是否好聽,多半取決於聲帶。因為聲帶是先天的,比如聲帶的長短、厚薄、表面光滑度等這些引數基本上是固定的了。所以,想通過後天的訓練去改變自己聲音的音色,確實有點困難。
不過,除了音色這個指標之外,想讓聲音的其他方面變得更好,像音量、音高、音長、共鳴準等,通過後天的訓練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比如,說話總是軟綿綿的,既沒有震撼力,也沒有穿透力,半點激情都沒有,一提高聲音就上氣不接下氣,覺得快累得不行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完全可以採用深度呼吸訓練這種方法來解決。
再如,說話聲音偏小、既不響亮,也不洪亮,說白了就是一點共鳴感都沒有。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也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發聲訓練來改善。
最後是調美,也就是語調優美的意思。
語調最能體現演講者的情感,基本語調有停頓、快慢、重音、抑揚等4種;特殊語調有倒抽、噴吐、深嘆、虛聲、顫音、拖腔、笑言、泣語、沙啞、尖聲等10種;綜合語調有激情、抒情、煽情等3種。而這些語調都可以通過後天訓練掌握的。
3)形象
在這裡,形象指的是態勢語言。它還包括儀表、身姿、手勢、表情、眼神等五大方面。
儀表,是指人的外表,它包括身材、相貌、服飾、妝容等外在因素,以及由這些因素綜合體現出來的氣質。
不可否認,儀表對演講者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它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禮儀素養。如果演講者以出眾的身材和優雅的儀態出現在觀眾面前,肯定會給觀眾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並能很自然地縮短演講者與觀眾的心理距離,贏得觀眾的關注和尊重。
身姿,是指人的自然形體在空間的形象展現,它由頭部、身軀、及雙腿三部分動作組成,具體動作名稱包括坐姿、站姿、走姿、蹲姿等四種。但在演講中,最常用的是站姿和走姿這兩種姿態。
手勢,也叫手勢語,它指的是人們運用手臂(包括手指、手掌、拳頭、肩臂等)的運動變化來顯現事物、表現情感和體現意義的一種態勢語言。
可以這麼說,在所有的態勢語言中,由於手勢的使用頻率最高、活動幅度較大、活動最方便、表達最自由、形態變化最多,因而它的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最強,最能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演講者一般是根據演講內容的需要,來選擇以手臂上哪個部位為主來做手勢的。而使用最多的應該是手指、手掌、拳頭這三大類手勢。
表情,是指個體情緒或者情感的外在體現。
人類的表情有很多種,但在演講中,常用的表情有八種:依次為快樂、悲傷、憤怒、恐懼、驚訝、厭惡、輕蔑等。
眼神。也稱目光語,它指的是眼睛的神態。
對於一名演講者來說,眼神不僅僅是資訊的傳遞、情感的外露,更重要的是風采的展現。如果演講者能善於使用目光語,那他的臉部表情會顯得更加熠熠生輝,更容易讓他跟觀眾交流,並能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
注:上面所列舉到的關於身姿、手勢、表情、眼神等方面的訓練方法,會在後面的章節中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
3、表達的層級
有了精彩的演講內容(即表達的依據),也有了高超的表演技巧(即表達的支援),那接下來的這場演講應該是語驚四座、技壓群芳了吧!
理論上,可以這麼認為。但事實上,這個過程還是挺漫長的。這不僅僅是因為表達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這個表達水平是分等級的,我們最好是依著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去攀登。
1)朗讀
為什麼要把朗誦列為表達能力的入門級,因為演講能力的提升必須從最基礎開始,而朗誦就是鍛鍊基本功的最佳方法。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演說家在舞臺上是那麼的無比耀眼、是那麼的光芒四射,時而慷慨陳詞,時而深情訴說,時而快速高聲質問,時而緩緩低沉敘述。總而言之,舞臺上那些演說家跟我們平時說話的語調很不一樣,他們的爆破力和感染力也遠遠超出了我們平常人的想象。
其實,我們別忘了。他們的語調能夠如此抑揚頓挫、表情也無比豐富誇張,跟他們早年的刻苦訓練和平時的堅持演練是分不開的。
但是,當真相被說出的時候,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因為李燕傑教授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時候,就已經對朗誦產生濃厚的興趣了。他幾乎是天天都在誦讀經典名篇和名家佳作,比如,像葉挺的《囚歌》、高爾基的《海燕》、諸葛亮的《出師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等作品,老早就被他背誦得滾瓜爛熟了。
所以說,朗誦好的人不一定能成為演說家,但演講家必須擁有深厚的朗誦技巧。因為如果連讀都讀不好的話,那就談不上說、更談不上演講了。
2)說話
值得宣告的是,這裡所提到的說話,是指當眾講話或者現場說話等意思,它跟我們平時所謂的聊天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家一起聊天時,沒有主題也無所謂,你我可以聊各自喜歡和熟悉的話題,並且話題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都沒人管,可以沒有條理,只要大家能聽懂就行,可以用日常通俗的語言來交流,沒人說你沒文化……而當眾講話卻不一樣,首先要了解討論的主題是什麼,必須按照某些規定來發表意見,不能隨自己高興而任意發言,表達要做到準確、簡潔,不能用使用方言或者觀眾聽不懂的俗語、暗語等,如果有人反駁與質疑,你能夠補充或者加以說明……
大家看到了吧!當眾講話跟平時聊天根本不是一回事,它畢竟屬於表達能力的初級水平,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同時,我們需要進行當眾講話的場合還是蠻多的。比如,頭腦風暴研討會上,公司的週會、月會上,年工作計劃、年工作總結會議上。
所以,我們必須擁有這種技能。
既然這種能力如此重要了,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會快速掌握它呢?筆者的建議如下:
第一步。在參加會議之前,先根據會議通知的要求,確定自己的講話主題,並將要講的要點一條一條羅列出來。之後,編排好這些要點的先後順序,以講話大綱的方式記在工作筆記本上。
第二步。參加會議時,開啟工作筆記本。如果聽到其他同事有價值的觀點,就在記在講話大綱的旁邊。可能有時候,還需要一邊記錄一邊修改自己原先擬好的講話大綱。
第三步。輪到自己發言時候,不用著急,依著修改好之後的講話大綱的先後順序,慢慢地向各位同事說出自己的觀點。
總之,筆者認為,當眾講話能力的提高,也是長期鍛鍊的結果,而會議發言是最佳的訓練途徑。
4)演講
完全可以這麼說,演講就是表達能力的最高水平。它不但要求表達者具有超強的表現欲,能把握聽眾的心理、知道聽眾想聽什麼。同時,還要求表達者具有非常的表演天賦,像什麼儀表得體、身姿優雅、手勢瀟灑、表情豐富、眼神到位等等,他都能做到;像什麼音準、音美、調美等等,他也掌握得也很不錯。更重要的是關於演講內容,也就是所謂的演講稿,他也寫得非常棒。完全可以做到:主題深刻、材料新穎、思路清晰、結構合理、文字生動。
不過,上面所講的,都是一些概括性的總結。如果要具體一點來說明,也就是說,什麼樣的表達才能達到演講的水平呢?其具體要求如下:
※言之有心
所謂的言之有心,就是很用心地去演講。其一是同理心,能從聽眾的角度出發,善於把握聽眾的心理;其二是自信心,對自己的演講很自信。具體表現為̶――
在公眾面前,能從容不迫、暢所欲言。
演講時,能完整地將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沒有忘詞的現象。
面對陌生客戶、異性朋友、上級領導、權威人士,說話時不受到影響。
演講時,碰到刁難者,有抗干擾能力,能hold住整個場面。
知道聽眾想聽什麼樣的話,不說引起聽眾不高興的話。
能及時觀察到聽眾的表情變化,併為之調整自己的演講內容。
※言之有勢
所謂的言之有勢,就是演講時有聲勢、有氣勢。具體表現為――
聲音:演講時,音量洪亮,有共鳴感、有穿透力、震撼力。
語速:演講時,節奏合理,富有變化,能快能慢,特別是快速時,有一股排山倒海之勢。
語流:演講時幾乎沒有或者很少有卡殼現象。
語調:演講過程中,能恰當運用重音、停頓、抑揚等常用語調,低音時,能引起聽眾動容;高聲時,能使聽眾興奮。並能長時間得到聽眾的關注,隨時引發現場高潮。
語音:普通話比以前更加標準,吐字更加清晰、圓潤、有力。
※言之有情
所謂的言之有情,就是整個過程中充滿著感情,表情豐富,肢體語言恰到好處,有抒情,也有激情,具體表現為――
能主動恰當地運用多種目光與臺下的觀眾交流。
手勢等肢體動作自然協調、表意準確、瀟灑有力。
能準確運用豐富的面部表情。例如,微笑、興奮、憂鬱、憤怒等。
※言之有物
所謂的言之有物,就是整個演講中,有思想、有內容、有東西,而不是空洞無物什麼都沒有。具體表現為――
言之有序,即演講內容,條理性很好,而不是雜亂無章。
言之有章,章就是章法,即演講內容,詳略得當、緊扣主題、構思周密、見解深刻、角度獨特,聽眾願意聽,而不是懶婆娘的纏腳布—越長越臭;也不是博士賣驢—寫完三張紙沒出現驢字;更不是八十壽星練琵琶——老生常談。
言之有趣,即演講中,用詞生動活潑、幽默有趣,讓聽眾過耳不忘,而不是枯燥乏味,如同嚼蠟。
言之有理,及演講時,所表達的觀點有根據、有道理、說服性強,而不是歪理邪說,更不是胡說八道。
※言之有用
所謂的言之有用,就是話說出去後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具體表現為――
對自己有用。無論在任何場合,都能迅速構思,張口就來,將自己的想法、觀點很好地表達出來,同時演講內容還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場合的要求。
對聽眾有用。也就是別人聽完自己的演講後,能從中得到某種啟發,或者能從中悟出那些道理。
上文已經詳細地介紹了 《好口才學習效果的評估標準》,那接下來就應該言歸正傳了,也就是,我們應該設定什麼樣的訓練課程,才能讓自己達到上文的要求呢?
想知道本系列訓練課程,請各位繼續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