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談談員工“拿多少錢,幹多少事;幹多少事,給多少錢”的心態思考

自始至終,中國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勞資關係,一句兩句話,扯不清的,最常見的心態,就是,員工:我只拿這麼多錢,就只能幹這麼多事;老闆:你只幹了這麼多事,我就只能給你這麼多錢”。呵呵,這種心裡想法,你敢只說,只有你的普通一線工人有這種心態?管理層面呢,你的中層,高層呢?

從我們有史以來的教育,在我們根深蒂固的心裡,從來的老闆,都是萬惡的資本家,是剝削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的剩餘勞動價值的,而在一些老闆的眼中,手下的工人,都是一些不好管理,我行我素,吊兒郎當,沒有責任心的刁民。但凡有這種心態,危險了,尤其是21世紀的當代,勞資關係已經不同於以往,現在的僱傭者和被僱傭者,都是80、90、00後,馬上是10後的,雙方之間互相不鳥誰,你不幹,好,另外找一個人接替你的崗位;不幹了就不幹了,好,我另外找一個老闆,反正有大把的時光,大把的新東家招手示好。呵呵,誰也不服誰。

可惜,中國的小老闆,產生不了那麼多的任正非,員工人均年薪80萬,80萬+,就是把你的老闆賣了,傾家蕩產也給不了,再說,現在中小企業的日子,已經度日如年了;中國的企業員工,也沒有那麼多清華北大畢業的,一進去就是演算法工程師,玩玩遊戲、拍個抖音,吹吹牛逼,還差不多;大家都是平凡的人,咱做一些平凡的事,所以想法還是切實際一些,因為明天的小日子還是得繼續過。

從管理物件的角度來講,無非有人、事、物之分,從管理的專業角度來講,從具體到每一件管理的事情上來講,管理又可以分為:責、權、利,即責任、權力、利益。由三條長度相等的邊構成的三角形叫做等邊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是最堅固的一種三角形。即責任、權力、利益是對等的,可以理解為如果要讓員工承擔一定的責任,就應該賦予其完成責任必需的權力,並給予其與所承擔責任對等的利益。換言之,有多大的權力,就享有多大的利益,同時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很多人會想,要是都這樣,我坐到哪個位置,我就承擔哪些責任,我就獲得多少利益,那這個管理不就簡單了嗎?其實人的內心都會有一個舒適區,舒適區來源於我們對過往所處境遇的執著,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權力越來越大,利益越來越高,而承擔的責任卻希望越來越小。長時間呆在舒適區,久而久之,管理的金三角就會從原來的等邊三角形變成等腰三角形。這樣一來,整個企業或者團體的效率是最低的,形成機構臃腫,效率極差,最終導致企業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成本越來越高,效益越來越差,員工拿不到高工資,企業給不起高工資,大家一塊死。

這種心態,我們該怎麼來處理:

有解也無解。有解,在自己身上解,無解,在別人身上解。

有人認為,問題的根本是老闆的錢沒給到位,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你肯花錢,什麼事都有人替你做。但是,就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一面。在利益面前,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覺得老闆給的錢給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在別人身上解”無解的原因。再有一個現象,我們發現無論一個企業的生活條件多差、薪資水平有多低,都有人在那裡上班。如果按照利益至上來講的話,這類企業裡應當沒有人工作才對呀,但事實上呢?每個企業都有一個團隊,由此看來,單純靠利益、金錢驅動似乎並非是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自己身上解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要僅僅靠私心、欲心來驅動,更多的是要靠責任心,透過承擔責任去喚醒我們自己的良心。這是從員工的角度來講的,只有從自己身上去努力,去下功夫,不然沒有解,因為別人不會因你而改變。我們把“責任”承擔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

給多少錢,我做多少事;你做多少事,我給多少錢”的怪圈,其實跟錢不是唯一的關係,至少可以說責任承擔才是化解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當然,凡事都有一個對立面的雙面性,勞資雙方都得將心比心,想馬兒跑得快,又不給馬兒喂草;喂肥的奶牛,卻不想產奶,都沒有那麼好的事情。世界上哪有那麼好的事情呢。

週末心血來潮,年初開工,想到這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隨便說說而已。

10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想做出納,你還不知道入門做出納的基本常識?別慌,我來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