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作為團隊管理者,你知道自己的管理風格是怎樣的嗎?”這是我在和管理者交流的時候,通常會問到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我已經問過 300 多位管理者,其中大概有一半的人可以描述出來自己的管理風格是怎樣的,還有一半的人則對自己的管理風格形容不出來、說不太清楚。而在可以描述自己管理風格的人中,透過和他們管理的團隊成員的進一步溝通和了解,我發現只有 30% 的管理者自己認為的管理風格是和團隊成員們的感受一致。也就是說,實際上只有大約 15% 的管理者真正認知了自己的管理風格。

我們都知道,不同管理風格的人帶出來的團隊是不一樣的。管理風格會影響團隊的思維模式、協作方式以及工作方法,進而對團隊工作成果也產生影響。有研究表明,團隊績效的 30% 取決於組織氛圍,而組織氛圍的 70% 取決於管理風格,也就是說,團隊領導者的管理風格對企業最後利潤將產生 21% 的影響。

因此,對於企業而言,團隊管理風格確實是很重要的。

在工作中你經常會發現,大部分管理者往往會給團隊留下“刻板”印象。比如,有的管理者呈現出的是老好人型,有的是簡單粗暴型,有的是不聞不問型,有的是事必躬親型。

看到這裡,估計你有點迷糊了,可能會覺得:“這就是我的人設呀,我的性格特點和個性決定了我的管理風格,這個是很難改變的。再說了,應該是我的團隊來適應我吧?”

那麼,管理風格究竟是可改變的,還是不可改變的呢?其實,我看到過不少優秀管理者的案例,他們在面對不同的管理場景時,並不會依賴單一的管理風格,而是不留痕跡地進行風格的轉換。在管理學界,人們也普遍認為管理者的管理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

解析管理風格三要素

那麼,作為管理者你應該如何瞭解自己的管理風格?又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呢?

關於管理風格,國內外的管理學界,包括一些專業機構,都給出過很多模型。但我認為這些模型並沒有將管理中的人和事分開。實際上,在企業管理中,對人的管理和對事的管理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因此,在本講我們就以這兩個不同領域為基礎,從以下三個核心要素來解析管理風格(如下圖)。

1. 團隊工作性質

這是從“事”的角度進行分析的,我在這裡列了一張表,從工作流程、個體特徵和工作結果這三個維度來梳理團隊工作性質。

從工作流程看,如果一個團隊的工作更偏向於標準化過程和結果,那麼管理風格更應該是偏向於指令型,例如富士康的生產團隊、移動的客服團隊;如果這個團隊的工作是相對比較個性化的,或者說需要比較多的創意,那這樣的工作,我認為更多的是要牽引創新,因此管理風格更應該是偏向啟發型,例如服裝設計師團隊、文化創意團隊。

從個體特徵看,如果整個團隊需要步調一致,而個體特徵又不明顯的話,那麼管理風格更應該是偏向於指令型, 例如警察、消防和軍隊組織;如果團隊要協同互補,個體特徵明顯,則管理風格更應該是偏向啟發型, 例如《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團隊。

從工作結果來看,如果團隊的工作結果確定性高,管理風格更應該是偏向於指令型,例如安保團隊;如果團隊的工作結果確定性低,則管理風格更應該是偏向啟發型,例如基礎研發團隊。

需要注意的是,我這裡所提到的指令型,不是指靠管理者每天耳提面命來下達工作要求,而是指透過工作流程標準化、體系化來強化管理指令。至於啟發型,是指管理者要更多透過營造一個輕鬆開放的團隊氛圍,來激發員工的思想和智慧,提高團隊的競爭力。

2. 團隊能力高低

這是從“人”的角度進行分析的。有了團隊工作性質的基礎,我們可以再來看看團隊整體成熟度的情況。

對於一個團隊而言,如果整個團隊是比較成熟並且磨合了比較久的,我認為應該明確“責權利”,並且給團隊適度授權,這樣能夠讓團隊運作有更大的自主權,並能夠激發主觀能動性,避免管理者每天事無鉅細地去追蹤團隊工作的細節。這樣的管理模式,稱為授權型。

但如果團隊的成熟度不是很高,還屬於磨合中的、正在逐漸成長的團隊,我認為應該採用指導型管理模式。透過對團隊的全面指導,讓下屬理解管理者的想法和理念。這個階段我不太推薦管理者 1 對 1 輔導,因為整個團隊都不成熟,1 對 1 的輔導會耗費管理者過多的時間,帶來效率的低下。當然,如果確實下屬有很多問題或困擾,可以在團隊中設計導師制模式,形成小群體的互助學習模式。為團隊或個體進行指導的模式,稱為指導型。

4. 個體能力水平

這也是從“人”的角度進行分析的,主要看的是個體成熟度。

團隊是由個體構成的,不論是成熟的團隊,還是不太成熟的團隊,都會有成熟和不成熟的個體。不成熟的個體,可能是剛畢業的職場新人,或者從其他團隊轉入的員工,也有可能是現有團隊裡能力和績效相對弱的“老人”。

如果是成熟的個體,在管理風格上應該更多給予支援,不用讓員工天天給你彙報工作,不用講很細節的工作內容。作為管理者,你要相信團隊肯定能把事情做好。這種情況下,定好一些求助規則、問題升級規則,確保個體在出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反饋,而不用整天追蹤員工的日常工作。這樣的管理模式就是支援型管理。

而對於非成熟的個體,更多是要關注如何有效地進行能力培養和提升。如果一個團隊中的非成熟個體特別多,那麼在前面我說的導師制基礎上,要強調案例式的訓戰結合模式,包括設計一些標準化的培訓培養專案,用這種強化的培養力量來幫助個體達到成熟。這就是培養型管理方式。

總體來說,管理風格的適配主要取決於團隊工作性質、團隊能力和個體能力這三個核心要素。你可以試著從這三個要素來思考團隊應該怎麼管理、用什麼樣的風格最合適。

另外,管理者的管理風格,最好不要輕易被自己鮮明的個性所左右。比如,管理者是一個內向型的人,他可能表現出來的是對什麼都不聞不問,這種風格會讓員工缺乏集體意識,讓整個團隊成為一盤散沙,毫無凝聚力,進而影響團隊作戰能力;如果管理者總是特別願意溝通,任何事情都要過問,就會很容易讓人覺得他是保姆式管理,這種風格會讓員工覺得工作處處受限,無法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還有諸如簡單粗暴型的風格、家長型的風格等,這些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也都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認為都不是合適的管理風格。

實際上,對於每一個管理者,管理風格都是前面我們講的那三個核心要素的組合。比如,在某家標準化企業中,團隊成熟度不高,並且有較多的非成熟員工,那麼這時 “指令型+指導型+培養型” 管理風格可能會更契合。但你也要認識到,指令與啟發、授權與指導、支援與培養,這三個維度並沒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來區分。所以你不需要困惑自己究竟多大程度上屬於指令型,多大程度屬於啟發型;又或者困惑於團隊中有多少非成熟員工可以屬於培養型,多少屬於支援型。

解讀華為管理思想

這裡,我要給你分享華為 CEO 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就是這三個核心關鍵詞:開放、妥協和灰度。

在華為內部的很多講話中,任正非都曾表示:“開放、妥協、灰度,是華為文化的精髓,也是一個領導者的風範。”任正非認為,一個清晰的方向,並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而是從混沌中產生的。我認為,你也可以將這三個管理思想有效應用在你的管理風格上。

首先,華為認為的開放,指的是不要把管理者個人的思想強加在別人身上,而是要更多地去傾聽,去跟團隊溝通,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吸納大家的智慧。

人與人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性格不同、特長不同、愛好不同、學習能力也不同,組建出來的團隊,必定也是有人順從、有人不滿,甚至可能還會抗拒,而這麼多不同型別的人最終能夠凝聚在組織目標和願景下,靠的就是管理者寬廣的胸懷。如果管理者能認識到這些差異,就能團結多數人,使得團隊更具凝聚力。

其次,華為認為的妥協,指的是要接納不同的聲音。由於現在 90 後、00 後員工越來越多了,這些員工會比較有個性,因此導致團隊管理的複雜度也有所提高;再加上我們所處的這樣一個不確定性的年代,作為管理者,以個體的力量很難完全決定一件事情的成敗,所以管理者要更多地接納大家提出來的觀點、想法和做法。員工的一些想法可能跟你的思路不完全符合,甚至完全相反,也不應該一味反駁或者打壓,而是要聽取和換位思考。透過更大範圍的接納,來激發團隊成員的主動思考,這對提高團隊工作的主動性會有很大幫助。

任正非曾表示,只要方向不變,原則不變,實現目標過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協”。任正非這裡所說的“妥協”,是指對實現一件事情的路徑和方法可以妥協。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要允許“條條道路通羅馬”。在沒有更好的方法出現之前,你可以向當下最好的方法妥協。但是,這不意味著你要對下屬無原則性地寬容,或者無條件接受下屬的所有意見,不能把“妥協”等同於“投降”。

最後,華為認為的灰度,是指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者做法,不應該是非對即錯,或者非黑即白。因為每個事情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和可探索性,你要在這各種各樣的可能性裡,找到一個對各方面都最有利的辦法。所以,有了灰度以後,你就會發現在管理上你的策略和做法應該是多元的。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團隊管理中,結合管理風格三要素,並結合“開放、妥協和灰度”的管理思想,你一定能找到適配你的企業和團隊的管理風格,讓你更好地開展團隊管理工作。

小結

好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課程的主要內容,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瞭解了管理者的管理風格是會影響團隊工作成果的。

最後,我們一起了解了華為 CEO 任正非提出的“開放、妥協、灰度”的管理思想。

7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牆裂推薦!資料人最常用的10款辦公軟體,簡單實用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