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華為幹部管理工作思路溝通會上,發表了《用幹部隊伍啟用的確定性,應對環境與商業變化的不確定性》的講話。
我認為,這可能是任正非近兩年最重要的講話之一。任正非對未來的形勢進行了預判,主旨就是未雨綢繆,有所準備。
這也是任正非的一貫思想,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適應這種環境的勝利辦法。這強調的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
華為總的原則是用3-5年時間來加強作戰組織的整改、加強隊伍的整訓、加強幹部的選拔與調整。任正非表示:
2021年總幹部部在繼續夯實前期成果基礎上,“抓點做透”,要聚焦主航道關鍵幹部群體,針對性啟用與改進;紮實落實政策,將幹部能上能下管理常態化。各級幹部都要好好去種糧食、增加土壤肥力,用幹部隊伍啟用的確定性,應對環境與商業變化的不確定性。
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對於幹部的選拔和任用,任正非提出了一個優先標準:“上過戰場、開過槍、受過傷”。他的意思是要優先提拔在艱苦地區、艱苦崗位的員工。
其實,“上過戰場、開過槍、受過傷”這個標準是任正非引用自美軍的價值評價體系:
“我們學習美軍的價值評價體系,首先看是否‘上過戰場、開過槍、受過傷’,資格審查作為任職資格的第一個臺階,這應該是科學的。”
“‘八百里秦川何曾出過霸王’,我的意思就是要出‘霸王’,沒有‘上過戰場、開過槍的人……’是不可能做主官的。”
這都是為了保證幹部群體的素質和實踐能力。
選拔和任用之後,管理就很有必要了。任正非指出,幹部管理要繼續聚焦關鍵崗位群體,做厚幹部梯隊,保障幹部供應,解決幹部的流動問題。
聚焦關鍵崗位是以點帶面,樹立榜樣和骨幹;“做厚”的意思是增加人才的供應量;流動很好理解,是選拔新人,激發隊伍的活力。
只要幹部垂直提拔真正落實了,有為青年誰不想去海外當“將軍”呢?年輕人去海外要寫申請、寫“血書”,主動要求要上戰場。
我們學習華為,一定要學到這種“迴圈流動、新陳代謝”的導向,只有這樣做,組織才不會僵化,這就是熵減。
堅持管理者10%的不合格和末位調整。任正非強調:幹部“能上能下”管理常態化,促進幹部隊伍的“新陳代謝”,保持整體隊伍活力。
長江後浪推前浪,新陳代謝的內涵就是人員的替換,前面的人飛不動了,那就給後面的人讓出位置來。
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適度的壓力都是必要的。任正非提出的這個末位調整和能上能下,就是給組織施壓,倒逼隊伍活力的提升。
一個成熟的組織,必然是有適度的壓力和刺激,有進有退,可以不斷迴圈流動的,不然的話,組織就不會有持續的進步。
任正非喜歡什麼樣的幹部?他早就提過標準,“要有強烈的進取精神與敬業精神,沒有幹勁的人不能進入高階。”
任正非還表示,華為要繼續推進幹部專業化工作,提升在崗幹部的履責能力。其中幹部履責規定中,不做假賬要作為一個重要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任正非好像是第一次提到了華為有可能進入“資本市場”的問題:
我們所有幹部都不要說假話、做假賬,要踏踏實實工作。凡是做假賬的幹部就下崗。如果將來一部分業務慢慢走上資本市場,做假賬可能就不是紀律問題,而是涉及法律問題。
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訊號。華為在以後可能會有大的變化。
但總體來說,任正非還是為了組織調整和最佳化,聚焦在自身的“內因”上。用他的過去的話說,就是以自身的確定性來應對這個世界和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
未來形勢撲朔迷離。我們要用規則的確定來對付結果的不確定,這樣不管形勢發生什麼變化,我們都不會手忙腳亂,沉不住氣,沒有主意。
實際上,每個企業都需要這樣,走一步看三步,不能事到臨頭再應變,那就太遲了。企業是這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