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工作過的一家電子廠,幫別人OEM代工數碼相機的。
產品的返修率很高,維修部非常忙。在微薄的代工利潤下,維修的成本佔比很高。維修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尤其是維修時更換IC(芯片)的原料成本。
IC(芯片)
IC作為一種電子產品,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也就是說,一個有問題的產品,更換了IC以後好了,不代表這顆IC就一定有問題,有可能是與其它元器件之間的匹配問題,也有可能是產品加工的問題。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IC更換,廠裡有專門的檢測小組,對維修部更換下來的IC進行再次確認,如果沒有問題,就再次投入使用。
後來,有領導就提出:發現檢測小組檢測的這些更換下來的IC,有很多都是良品。認為是維修部不負責任,將維修時,因判斷失誤而更換下來的IC,也當成不良品送到了檢測小組。
為了提升維修部的責任心,領導決定:維修部必須保證所判定的不良IC,確實為不良品。如果檢測小組檢測出一顆IC為良品,所對應的維修員罰款50元。
這項制度一經推出,不良IC的數量確實大大的減少了,檢測小組的工作量大大降低,很快就由10個人,縮減到3個人。但是,維修部的工作效率大大的降低了,維修員為了不被罰款,對每顆更換下來的IC都再次確認。維修員的績效獎金也變少了。儘管這樣,維修員還是無法保證送到檢測小組的IC都是有問題的。結果是:維修人員多人被罰款,最多的被罰了300元。
但令領導百思不得其解的後續出現了:接下來,送到檢測小組的不良品又變多了,而且這些不良的IC,沒有一顆是誤判的,全部檢測不通過。一個月算下來,IC的更換成本高了40萬。
領導肯定知道這其中是有問題的,但就是找不出問題究竟出在哪。維修成本居高不下,因為增產,維修人員又嚴重短缺,最後,把維修的工作全外包了。
後來,離開這家公司後,一次飯局,當年的一個維修工程師也在場,大家說起了這件事,維修工程師才透露:他們把換下來的IC,全用打火機的電子打了一遍,說這叫高壓擊穿,外觀沒問題,裡面鐵定壞。
所以,一個公司,在制定制度時,一定要考慮周全,爭取做到企業與員工雙贏。特別是制定懲罰制度時,要慎之又慎,因為大多數人,在個人利益受到威脅時,可能會非常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