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踏入職場已經有10餘年了,在10年的打工浮沉中,我發現如果你的業務能力稍弱還能夠慢慢熟悉培養,但溝通能力一旦讓對方不舒服,那麼就很容易落下不專業或者處事能力一般的印象。
這6個點越到後面越需要注意:
第二是在拉群時容易給人造成不便;
所以在職場國際慣例上呢通常都會是英文名加中文名,例如:康勝kaison,或者是一個純中文、純英文,例如:康勝/kangsheng,這些都OK。
那如果你不想把你整個姓讓別人知道你可以用英文名+姓首字母,例如我的:Sheng.K,以上這幾種形式都是OK的。
2、利用朋友圈擴大有效人脈
面對陌生同事到底應該屏蔽朋友圈嗎?其實我是覺得再不熟悉也不應該屏蔽,看上去只是一個簡單的屏蔽動作,但事實就是,你在一開始已經給雙方的關係之間加了一個厚厚的屏障,將你們的信任度在一開始就大大降低。
試想一下,某天你在茶水間碰到一個同事,你還蠻想跟他聊一下天,打破這種尷尬的,但你真的就不知道跟他聊什麼,但要是你曾經看過那條同事發的一些跟生活上相關的內容,那自然這個話匣子就能夠從一些簡單的私人生活慢慢去打開,加深你們關係。
因為很多這樣的一些工作或者商業機會呢,就是這麼來的。
總得來講就是:一句話總結什麼事情+展示解釋+需要對方 做什麼
另外就是在排版的時候呢,善於用這些標點符號以及換行,去突出你的重點以及強調你的邏輯;第二不要在真正對話框中編輯信息,萬一你寫到一半不小心摁了發送然後又大段地撤回。在職場中,你是否足夠的嚴謹以及注重細節,就是很能夠體現你專業度的時候。
4、對方給你打視頻
疫情當下,所以有些會議我們就會在線上進行開展,在視頻會議時,對方打開了視頻但你卻沒有打開,其實,這是一個基於相互尊重的一個原則。如果說你當天實在沒有準備好,沒法打開的話呢,也建議主動地跟對方解釋一下,例如哦實在不好意思,今天臨急臨忙還沒有準備好。
一般線上會議呢,其實都是建議大家打開視頻的,當我們在與人溝通過程當中,獲取信息的佔比其實我們說出來的那些內容他只佔到7%,但是我們說出來的聲音,跟聲調佔到38%,而我們在表達所有內容時候所用到的一切肢體語言以及表情他佔到的是55%。
所以在視頻打開以後對方能夠更加準確地去get到你對這些信息的傳遞以及你當下的一個態度。
5、發語音前的兩件事
第五個點啊有事沒事都直接發語音,這個呢不僅僅是讓別人覺得很不方便,其實也會影響著你信息傳達的精準度。因為當我們在發語音的時候呢,大多數都是沒有邏輯的。
但萬一那件事情就真的是隻有語音才能解釋清楚,那建議大家在發之前先做2件事:
先發一句文字,告訴對方我接下來為什麼要發語音,例如我現在在外面打字不太方便,我語音快速跟你解釋一下可能會更清楚。
第二在發語音之前,先將你要講的事情列下一個重點,再用語音展開。
6、這些事不要文字說
最後這個細節是我認為在這6個點當中最最重要的,第一個是掰了半天都說不清的問題,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建議直接電話溝通,因為我們習慣在打字,其實是會更加謹慎自己的用詞跟自己背後真正的意思的,所以文字很難完全知道對方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第2在電話溝通當中,其實我們是可以通過對方的語調以及他對某些詞的重複強調次數去獲知,其實對方最糾結最困難的點是什麼。
第二種呢就是在你求別人幫忙的時候,在職場上除了你的下屬、上司或者項目隊友以外沒有人是有義務去幫助你完成你的工作的。
例如你剛進到新公司,上司要求你做一份產品調查,但隔壁的小王他去年也有一份類似的調查,你希望拿來參考,又或者你希望財務提前幫你開出一張客戶發票等等,那麼對於這種職級比我高或者跨部門沒有直接義務去幫助我的人,以文字形式把請求發出去,就像是在吩咐人一樣。
但如果是打電話,你能直接根據對方的語氣,去判斷出他的顧慮是什麼,然後馬上給出你的解決方案,這樣的話商量餘地更多,成功幾率也更高。
而且有實驗證明,當一個人想要拒絕某個人的時候,面對面的難度遠大於電話而後是文字。
其實在職場中,一切處理人際關係的高情商體現,都是在於你是否讓對方感覺到了被尊重,你是否在請求別人幫忙的時候給予了他人便利,與其說工作是解決事情本身,其實也是在解決人的問題,因為所有的工作都是要人去完成的,沒有了人大多數事情都做不成。
但要是你的人際關係做好了,一切工作也會變得更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