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工作、懼怕領導,對人際接觸表現出迴避的姿態,這種低自尊的表現,能否獲得“普世”意義上的成功?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具有能力、魅力、天賦的,和我們認為自己是愚笨、遲鈍、墮落的,是否會有著不同的工作表現?
事實上,更高的自尊水平,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好的行為動力與更優的工作結果,更可以使我們獲得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價值感”。
但很可惜的是,職場中大部分人,卻在表現出自卑的一面。
自尊與自卑這世界上有許多的“成功人士”,藉助於網路我們可以與他們產生更“近”的接觸,這雖然開拓了我們的眼界,但同時也在對我們的自尊造成很大的影響。
與同齡人所比較產生的同儕壓力,使我們認為自己的人生過於平淡,也並沒有任何的“價值”,從而導致我們自尊感下降。
但我們生活的目的,卻是要獲得更多的自尊感。
01 自尊
我們的自尊感來自於我們對自身的自我評價而來,如果我們對自身具有較高的評價,那麼我們則會認為自己值得被愛、值得獲得成功。
相反,如果我們對自身的評價是消極的,那麼我們則會盡可能放棄那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因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不配”的。
我們對自我的認知評價,來自於我們與社會中其他個體進行比較所得出,我們通常會使用“上行比較”來與那些優秀的人進行對比。
而這顯然會使我們倍感挫折。
02 自卑
我們通過社會比較來獲取自我認知評價時遭遇到挫折,而這些挫折導致了我們的自尊感降低,許多人認為自尊感降低是一件好事,畢竟比起自卑來,自大可能更讓人難以接受。更有人認為,自卑可以使我們產生更大的動力,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
但實際上,自尊感過低導致的自卑,無論我們如何將其進行美化,都很掩蓋其在本質上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
動力下降:自卑不僅無法提升我們的動力,還會使我們的奮鬥動力進一步降低,原因在於自卑使我們不對目標存在希望,自然也就無需去完成目標。社交回避:自卑使我們與他人進行社交時,常感到自信心的受損,從而使我們迴避社交,從而失去建立關係的可能性。認知視角:自卑更為重要的是讓我們變得敏感,使我們錯誤的解讀他人的善意、不經意的話語,從而產生過度解讀,導致我們無法感知到他人的真實目的。綜合來說,過低的自尊心,會使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決策領域中,表現出迴避的姿態,儘可能的避免與外界的接觸,並且不對自己的未來具有希望。
因此許多自卑的人,並無法表現出良好的社會競爭力。
自尊的高於低我們都在同一個社會環境中生長,接觸著相似的教育,為何最終有的人卻表現出較高的自尊,有些人自尊卻在不斷降低?
許多人會說,高自尊的人其實是在掩蓋自己的自卑,但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這個結果並不正確,經過實驗發現,越是高自尊的人,越會使用積極的方式形容自己。
而低自尊的人,則在對自我形容的選擇上產生猶豫不決的情況,這也側面凸顯出低自尊群體的另一個表徵:決策癱瘓。
那麼,為何我們的自尊水平有高有低?
01 社會比較
我們對自我的評價來自於我們與社會中其他個體比較所產生,而比較的方式、方法,則決定了我們能從中獲得積極還是消極的認定。
向上比較也就是與那些更具優勢的人進行比較,是大部分人所選擇的一種比較方式,畢竟如果一直與不如自己的人比較,很容易產生自大的情緒。
但許多人在比較的過程中,卻只關注與對方的優勢面,將自身的屬性與對方的優勢屬性進行比較。
“我們會找到一個人的優點與自身比較,我們會與自律的人比較自律、與有錢的人比較有錢”。
這種比較方式,使得我們時常需要運用“合理化解釋”來掩蓋比較過程中產生的低落感,比如我們會說“自律的人沒錢,有錢的人不如我們自律”。
看似我們運用“合理化解釋”使我們免受內心的挫傷,但實際上我們自己的內心是深知自己不如他人的。
因此社會比較的方式與方法,會造成我們對自我評價的差異,從而使社會中有低自尊、高自尊之分。
02 社會習得
另一方面,我們對自我評價的認知,還來自於社會對我們的評價,通常來說當社會的評價者對我們有積極的評價時,可以認作一種社會接納行為。
如果評價者對我們進行了消極的評價,也會使我們感到來自社會的拒絕,這難免過於使我們感受到“生存的威脅”,畢竟社會評價決定了我們在社會中的“價值”。
許多人在幼年、青年、少年時一直接受著來自於父母、老師的積極表揚,從而使他們認為自己“值得更好的”,最終獲得更高的自我尊嚴。
但還有更多的人,在求學前便接觸來自家庭的責罵,從而產生自尊降低“自己不值得獲得任何好的東西”。
在進入學校後,受自證預言的影響,低自尊的個體往往會表現出消極的求學欲,從而在一步落後的情況下,步步落後。
許多表現出自卑的個體,背後多是有一個支離破碎或是異常嚴格的家庭。
自卑與自尊自卑的養成來自於我們的家庭與步入社會後的習得,這背後有著錯綜複雜的因素,但並不意味著我們便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自卑心態。
許多人習慣用“逼迫”的行為,強迫自己展現出高自尊,但這種行為卻會造成我們預想中的自己與現實中自己的“不協調”,從而導致認知衝突的產生。
“逼迫”自己不過是一種表象的解決方式,真正的解決方式還需從源頭入手。
01 被掩蓋的真相
通過社會比較,我們得以評價自身,但網路的出現使得這種社會比較,有時會受到網際網路對資訊掩蓋的影響導致產生偏差。
我們看到一些很自律的人,在網際網路中不斷的打卡,但我們並不知道其到底有沒有完成打卡的內容,我們只能看到他所想要展示的內容。
這使得我們會高估我們的比較物件,從而使我們自身受到打擊,因此我們不得不慎重的選擇自己的比較物件。
我們要選擇那些我們知根知底,知道他的喜怒哀樂,知道他們的真實與虛假的物件,而非網路中刻意展示的刻板面孔。
如此才能真正的進行正確的社會比較。
02 比較點
工作是我們個人價值屬性的表達,我們評判自我價值,則離不開工作與薪酬,但工作卻並沒有要求我們成為一名“完人”。
我們每個人只要有獨特的特質,便可以勝任許多工作,而對於其他崗位的耀眼、閃亮的特質,於我們的崗位可能並無益處。
這意味著,我們只需要知道自己賴以生存的價值來自於我們的什麼技能、特質或是經驗,則不必擔憂於被社會所淘汰。
同樣,在比較過程中,我們需要比較的是與我們有相同崗位或是技能的個體,通過與對方的技能、經驗比較使我們感知到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
而不是以卵擊石的將他人的全部優勢點與自身比較。
低自尊會導致許多問題,但並不意味著低自尊便是“無可救藥”的,相對於低自尊,那些自大的個體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問題。
自尊的高低,來自於我們與他人比較的方式與方法,想要扭轉我們的自卑,方法便在於我們以自身的哪些特質與他人進行比較。
自卑的人總是迴避比較,但內心卻又炙熱的在不斷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