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楊天真關於解決人生困擾的三點建議火了。如果你也對人生很困惑,請一定要看她的建議。
01分清事情和情緒,用事情做決策,而不是情緒,你會明智很多
阿芳是一家公司的經理,主要負責對外的專案磋商。最近,她遇到了很大的麻煩,這個麻煩讓她很暴躁,看到人就想罵。事情是這樣的,阿芳團隊裡的設計師在給客戶做設計和預算的時候,出現了筆誤。他把小數點的位置標錯了兩位,導致工廠生產出的產品和客戶需要的產品尺寸嚴重不符,根本沒辦法使用。
阿芳知道這件事情時,客戶已經因為產品不合格拒絕支付貨款,同時向公司投訴了阿芳團隊。不僅如此,客戶還要求阿芳公司賠償自己那一筆巨大的損失。阿芳被客戶和領導兩方指責,還要來兜爛攤子,暈頭轉向之下特別暴躁,不管是誰,逮著就是一通責罵。可這樣連番的責罵之下,事態沒得到一點緩解。
阿芳為什麼沒能解決這件事情呢?
尺寸不合格導致客戶不滿意,這是事件本身。客戶不滿意、投訴,導致阿芳很暴躁,這是事件衍生出的情緒。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解決時間本身,再處理人的情緒。可阿芳把兩者弄混淆了,她先是抒發自己壓抑且暴躁的情緒,事後才想還怎麼辦。
在這件事情中,阿芳的處事方法被情緒佔據了主導,因而沒有分清楚事情和情緒,完全本末倒置,讓情緒在做決定、而不是讓事情來做決策,她又怎能不困擾呢?
你是不是也曾因為錯過一班公車而苦惱、抱怨,被情緒支配後忘了自己最應該做的是找到另一趟車;
你是不是也曾因為做錯某一道題而煩惱、不甘,只顧著內心的失落而忘記了最應該做的事情是馬上掌握這一知識點;
你是不是也曾在大雨滂沱的日子裡,淋著雨抱怨自己,出門怎麼不帶傘,忘了帶傘不重要而躲避雨水才最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處事時感到很困惑,就是因為我們把事件本身和因事件產生的情緒混為了一談。沒找對方向,當然心累了。因此,要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理智而有條理,一定要分清楚情緒和事件本身,用事情來做決策,避免被情緒主導。
02分清目標和手段,出發點是好的不代表你用的方式是正確的在我和我的經紀人裡,楊天真有一段話:每次我父母來,我都帶他們去住酒店,因為我怕她們在家裡窺見我生活的真實模樣,他們會心疼。
很難想象,外表強勢的楊天真會有這樣柔軟的一面。因為我們覺得不把父母帶回家,真是太狠心,父母心裡該多難受啊,其實這背後有她的處事邏輯。
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楊天真都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人,對得起她女強人的稱號。她做經紀人這一行已經有14年的時間,14年裡她休息甚少。因為不規律的飲食和作息,她得了嚴重的糖尿病。為了不影響工作、不繼續肥胖下去,她去醫院做了切胃手術。
聽到這兒,你怎麼想?是贊同她為了身體好而果斷的做了切胃手術,還是指責她為了工作不顧及自己的身體?
讓身體不影響自己的工作狀態是楊天真的目標,切胃是她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出發點是好的,可她用的方式就正確了嗎?未必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雖然不能說不敢毀傷,但父母聽到自己的孩子為了工作而切胃,還是會很難過。
她讓我想起網上看到的一則帖子,父母為了不讓初三的孩子玩遊戲影響學習,把孩子辛苦攢了幾年錢買來的電腦掛在了網上售賣。你能說她家長的出發點不好嗎?你能說家長的教育方式沒問題嗎?不能!可見,出發點是好的並不意味著所用的方式是正確的。
有個媽媽很心疼自己的寶貝,雞蛋從來都是剝殼以後再給孩子吃。可是意外發生了,媽媽離開了孩子,再也沒有人會把雞蛋剝乾淨了給孩子吃了。有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過得都很困窘,連煮熟的雞蛋都吃不到嘴裡。剝雞蛋殼是出於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可是對於孩子真的好嗎?
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都有很多人分不清目標和手段,結果用了錯誤的方法,卻想要達成正確的結果,可能嗎?因此,我們一定要仔細琢磨,分清楚目的是什麼,需要採用的手段是什麼,不要一步錯步步錯。
03分清自我和反饋,找到你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你就會更有驅動力我有一個朋友,是個高材生。畢業以後,在父母的勸慰下,選擇了一項穩定又靠譜的工作。他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教授的學生成績也還不錯。但是一直以來,他都不快樂。
他不明白,這份工作很不錯,自己的業務能力也還可以,學生們都挺喜歡的。為什麼自己會不快樂呢?
有一天,一個朋友點醒了他:工作穩定、獨立待遇好、學生成績不錯、老師很有方法等,這份工作所有的好都是別人強加給你的觀點,而在你的內心深處,一直沒能醒悟過來。工作應該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和提升,而不是通過外界的反饋來決定自己做得好不好,合不合適。
自我即自身最深處的嚮往和意識,潛意識裡想的是什麼,想的那就是自我;別人對於工作的評價和指點,不過是來自外界的反饋。我們的生活和處事應該由自我來做主導,而不是被別人的反饋所迷惑。
只有真正分清自我和反饋,找到內心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才不會被外界所打倒而困惑,才會更有做事的驅動力。
單論起來,楊天真關於解決人生困惑的這三點都不難達到,可讓人為難的是將幾點都妥善處理。但我相信,哪怕人無完人,我們也是可以利用這三條經驗來解決人生困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