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來做事。
你可曾想過沒有,這個成語的背後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咀嚼的東西。
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故事。
公元前259年,秦軍圍困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平原君打算在門下食客中選取二十名文武兼備的人,一起去楚國求助。可是選來選去,卻僅僅湊夠了十九個人。
這時候,門下有一位叫毛遂的人,自告奮勇地說:“我願意跟隨公子走一趟!”平原君問道:“先生在我趙勝門下幾年啦?”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有能力的人處在世上,就好像錐子裝在口袋中一樣,他的鋒芒立刻就會顯露出來。現在先生在我這裡已經三年了,我沒聽見身邊的人有誰稱道過您,您還是留下來吧!”毛遂說:“如果您能夠早一天把我放在口袋裡,整個錐子早就扎出來了,豈止是露出一點兒鋒芒呢?”平原君聽毛遂出語不凡,就同意帶他去了。那十九人笑著竊竊私語,但也不好說什麼。
趙勝到了楚國,向楚王闡述兩國聯合抗秦的好處。談判進展得非常困難。從太陽昇起一直談到中午,楚王仍是猶豫不決。我們的主人公毛遂有些不耐煩了。突然,毛遂一拍桌子站了起來。
大家被毛遂拍桌子的聲音嚇了一大跳,趙國和楚國的代表團成員全部停下了談判,把目光投向了毛遂:只見毛遂從後腰抽出了一把亮閃閃的砍刀。
毛遂一腳把椅子踢開,左手用砍刀指著坐在斜對面正中間的楚王,臉卻對著趙勝,一雙眼睛瞪的超級大。毛遂對趙勝凶神惡煞地說:“聯合抗秦這個事,很簡單,要麼yes,要麼no!今天我們從日出談到中午,還沒有結論,為什麼?”
楚王意識到這是直播,而且是在楚國的地盤上,一個端茶倒水的竟然敢這麼囂張!
楚王也火了。楚王怒斥毛遂:“還不給我滾一邊兒去!我和你老大趙勝說話,你算是什麼東西!年輕人不要太狂!”
聽到楚王的怒斥,毛遂提著砍刀就衝到了楚王的面前。楚王這時候意識到,剛才放狠話的時候是挺爽,但是自己手裡沒有傢伙,而對面這個哥們兒手裡有把砍刀。毛遂拿著刀,指著楚王的鼻子:“你好凶啊!你這樣申斥我,不就是因為你楚華人多嗎?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之命就懸在我的手裡,人再多也沒用!有我的平原君在前,你為什麼叱責我?再說,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裡,雄兵百萬,這樣強大的國家,天下誰能敵擋?白起那個平庸小輩,率領幾萬秦兵,一戰攻下鄢郢,再戰火燒夷陵,三戰凌辱了大王的先人。您的威風和脾氣哪兒去了?這樣的奇恥大辱,我們趙國都替您害羞!你以為,合縱只為了趙國嗎?”
楚王聽後立馬同意和趙國一起抗秦。趙勝與楚國訂立盟約後回到趙國,馬上給毛遂漲薪。毛遂從此成為了趙勝門下的上等賓客。
這就是毛遂自薦的全過程。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毛遂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在職場中這類人又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呢?
有的人可能會說:要學習毛遂同志勇於自我推薦,勇於為自己創造機會、積極實現自我價值的做法和精神。但客觀地講,毛遂這類人屬於現實生活中的愣頭青、大老粗。職場中屬於平時做事粗心大意,小問題不斷,但不一定哪個時刻會因為果斷、執行力強而完成一件大事,立下大功。
他們有如下幾個特點:
1.做事容易衝動。
2.思考問題喜歡直來直去。
3.動不動就玩命,而且也不怕別人跟他玩命。
4.不是知識分子,文化程度一般不高。
這類人大部分不會成為這個世界上靠近金字塔尖的人,但是也正是這部分人,容易一不小心就幹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而且是一般的知識分子所不能輕易做到的大事。
毛主席說過,老粗成大事。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知識就是力量”,越有文化在這個社會上越有立身的資本等。所以真正上進的人都在不停地看書學習充實自己,即使上班了,也依然有人選擇在職深造,比如考取一些證書之類。
但大家可曾想過沒有,我們吃的任何一種好吃的食物吃多了對身體都不好,而書也是一樣。
大家有沒有這麼一種感覺:你來到一個貧窮的農村,發現裡面的農民或許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人都比較實在,敢愛敢恨,性格率真。而你跟某些你看來比較有頭有臉的知識分子交往時,發現有時表現得自私、狹隘。
正是因為毛遂這類人做事情有容易衝動的缺點,所以,他們做事情的時候不會瞻前顧後,一下子衝上去,也就成功了。
正是因為大部分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做事情有理性的優點,所以,他們做事情的時候會猶猶豫豫,不能快速下定決心,機會也就在徘徊中稍縱即逝了。
毛遂自薦的典故,更深層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絕對必要的,但是也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做事唯唯諾諾、優柔寡斷的人,更不要失去原本屬於你的珍貴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