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過一件事,我笑了好久:
說他辦公室前不久剛來了一名新人,九零後,研究生學歷。
入職第一天,表哥作為部門主管,跟新人談話,佈置將來的工作。
談話結束之後,表哥按照自己的習慣,給新人遞了根菸。
他其實也沒想太多,就是慣性地覺得,男生應該都會抽菸吧。
沒想到對方抬起一隻巴掌,表示拒絕,而且很認真地說:
然後還意有所指地望向牆壁,表哥順著他的目光看過去,原來那牆壁上掛著“公共場所,請勿吸菸”的牌子……
他感嘆道:
“現在年輕人真的跟我們那會兒不一樣了,我們那會兒上班,誰敢這樣跟領導說話呀,還暗示我不能在辦公室抽菸!
不過,小夥子的工作能力還真是不錯,學歷又高,大領導很是欣賞他,眼看著就要升職了。這可能就是他的底氣吧。”
“70後”和“90後”的代際衝突
在一家公司裡,如果同時有七零後員工和九零後員工存在,你會發現這兩個年齡層的人,做事情風格非常不同。
比如公司開會,七零後同事會跑前跑後,在領導跟前端茶倒水,顯得非常“有眼力價”。
而九零後則儘量讓自己隱身,只想躲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刷刷手機;
再比如,老闆在群裡發話,動員全體員工加班加點幹工作,永遠都是七零後同事會第一個響應,發一大堆的玫瑰[玫瑰]、鼓掌[中國贊]、抱拳[作揖]的表情,然後慷慨激昂的跟著表決心……
九零後同事們看了,只會感覺七零後的表演用力過猛,油膩爆表。

為什麼他們做事情的風格,區別這麼大?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
對於這兩代人來說,“巴結領導”這件事的付出和收益比例,變得不一樣了。
對於七零後來說,巴結、討好、順從領導,可以獲得很多收益。
六零後、七零後們在年輕的時候,他們的職業生涯的前途,乃至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所有的一切都掌握在“領導”手裡。
他們必須巴結領導,討好領導,來換取升職的可能性,以及更好的生活質量。
在這樣的職場環境中,領導吸菸,你就得跟著吸菸,領導喝酒,你就得跟著喝酒。
你說你不會?你不喜歡?不給領導面子?
不好意思,那你就被邊緣化了,被排斥了,以後有什麼好事,領導都不會想著你。

不想著你都還算輕的。
你不是很有態度嗎,不是顯得很特別、很清高嗎?
你看不起我這個小領導,那我非要讓你見識見識什麼是社會的毒打。
在那個時代,單位的領導可以利用自己手裡的權力,哪怕很小的權力,也可以讓一個普通的員工過得非常難受。
“被排擠”、“被邊緣化”等等字眼,在七零後職場人心目中,其分量不亞於“社會性死亡”。
所以整個七零後群體,身上就帶有一種濃重的代際標籤:
左右逢源,八面玲瓏,能說會道,能煙會酒……
退一步說,七零後們透過“巴結領導”,也獲得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比如升職加薪,比如改善生活等等。
這就給七零後們一種集體印象:
在職場,不巴結領導,就可能被排斥、被邊緣化,永遠沒出息,坐冷板凳;
而只要把領導巴結好了,肯放下面子(“面子值幾個錢?”),那麼就能過上不錯的生活。
所以使得這一代人,把“巴結領導”當做是一種職場生存必備的技能,認為每個職場人都必須學會。
八零後、九零後們,對於那種無底線的迎合和奉承,卻往往很難理解,也無法苟同。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比如現在,只要你想在寫字樓找到一份白領工作,必須會熟練使用電腦和辦公軟體,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連這都不會,就不用投簡歷了。這一點甚至都不需要HR姐姐特意拿出來強調;
而對於七零後的職場前輩來說,“抽菸喝酒”和“巴結領導”就相當於現在的“電腦操作技能”,也是職場必備,不會就別來上班了。
這樣一想,是不是就理解了呢?

就像我們八零後、九零後們在辦公軟體的使用上,總結出了各項快捷鍵和方便操作一樣,
七零後們,也為他們的“職場潛規則”總結出了一套相當複雜的心得體會和繁瑣規矩。
比方說:
“領導遞給你兩根菸,你應該接哪根?”“飯局上,當領導讓你去催一下菜,你應該如何應對?”“酒桌上,甲方說’我來敬大家一杯酒’,接下來你應該怎麼做?”至於嗎?至於嗎?
為了一份三、五千月薪的工作,我需要把領導的情緒,伺候到如此的無微不至嗎?
就算接錯了煙、說錯了話、或者少喝一杯酒,又能怎樣啊?
換個方向說,就算以上刁鑽古怪的潛規則,我全都答對了,我能獲得多少好處啊?不還是月薪幾千塊嗎?
我想,這可能是許多從事一份普通工作的九零後職場人,共同的心聲吧。
九零後、零零後甚至再過幾年就要進入職場的零五後們,你讓他們巴結領導,能獲得什麼呢?
一份保證永遠不失業的穩定工作?
一份超過月薪三萬的薪水?
還是大城市的戶口、房子、車子、學區?
都不能。
在私企,你別說永遠不失業了,一年內,公司和員工之間能夠“相看兩不厭”,都算是長命了。
既然巴結領導什麼都保證不了,那年輕人還巴結他們幹什麼呢?
人都想有尊嚴的活著。
巴結領導,雖然不費錢、也不費力,但是要搭上巨大的情緒價值。
在這個很多人都無需再出苦力來賺錢的時代,“情緒”方面的付出,就顯得非常的昂貴。
“巴結”這件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它要求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情緒和體面,去成全另一個人的自尊和驕傲。
而對於現在和以後的年輕人來說,自尊和驕傲也並非完全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