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語——體現你的修養水平
未曾說話先有禮,一旦開口更有禮。
⑴ 說話時要注意對方心態和時機
就是要考慮對方能否聽得懂,是否感興趣,接受程度怎樣。在特殊的日子、特定的時刻,一句由衷的祝賀、一段真誠的讚美,必有錦上添花之效果;在他人陷入困境之時、心情沮喪之日,一句貼心的問候,一番懇切的鼓勵,更有雪中送炭之功效。
⑵ 不可說假話、空話、大話
“狼來了”只能捉弄人一回、兩回,第三回就必然受懲罰了。栽贓陷害、出口傷人、誹謗他人,是對人的極大傷害,捱打的皮肉之傷易癒合,被冤的心靈創傷難平復。
說空話、大話者,可能會迷惑人一時,但絕不能哄人長久。在這種情況下,“日久見人心”,所見的是淺薄之心,不可信賴之人。
⑶ 注意區分客套語和反語
在日常生活及社交中,還有一類“言不由衷”的現象,是出於特定的需要和慣例,則不能視為虛偽和失禮。
在社交場合的客套話,如“久仰大名”、“幸會”、“光臨寒舍”、“蓬蓽增輝”等,顯然有點言過其實,但令對方感到舒服,覺得受到尊重,已是約定俗成的社交客套話,是不失禮貌的表現。
在親友,尤其是情侶之間,常說些“冤家”、“好恨你”等等,且不必為他們擔心,這些帶戲謔的反語,與相敬如賓相輔相成,也是一種生活的情趣。
2、技巧——說話也要有藝術
⑴ 要有角色意識。說話時應注意自己和對方的身份,主次不分、沒大沒小,從來都是不禮貌的。
⑵ 要顧及他人。俗語講“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因此,說話者要顧及他人的情感,不要在無意中刺傷他人的自尊心,令人尷尬難堪。要考慮到聽眾是否聽得懂,因此要儘量說大家都能聽懂的話。要將心比心,說話要有善意。還要注意在聚會場合,不要冷落那些社會地位低、長相欠佳、有自卑感的人。
⑶ 要考慮措辭。直率固然是優良品格,但在許多場合說話則不宜直來直去,否則就是缺乏教養,可能使人誤會、難堪。在酒店用餐、出席宴會,你就絕不能講要去大便小便,非說不可的話,也只能講去衛生間、洗手間。
⑷ 要學會幽默。幽默是一種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傳遞藝術,因為幽默能使氣氛輕鬆,活躍。
3、稱呼——與人溝通的開始
在人際交往中,稱呼反映著自身的教養,體現著雙方關係的程度和社會風尚。
職場性稱呼:以交往物件的職務、職稱等相稱,如、“陳經理”、“鄭老師”之類,以示身份有別、尊敬有加,這是一種常見的稱呼。
姓名性稱呼:其一,連名帶姓稱呼,顯得比較生硬,只在開會等少數場合使用。其二,只呼其姓,並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字首,如“老張”、“小黃”,比較尊敬隨和,也較常用;姓加字尾,如“王老”之類則尊敬有加,只能對德高望重者。其三,只稱其名,比較親切,常用於長輩稱呼晚輩,在親友、同學、同事、鄰里之間使用。泛稱性稱呼:對未知其姓名職務身份者,可用泛尊稱。在公司、服務行業對男士稱“先生”、已婚女性稱“女士”;購物、問路等場合常用同志、師傅、老闆之類的泛稱,也可用“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之類帶親緣性的稱呼,顯得更為親切。
4、寒暄——有情有禮不尷尬
寒暄是會面時的開場白,是交談的序曲與鋪墊。常見的寒暄方式有:
⑵ 觸景生情式。如“晚上好!這時散步很好”,“今天天氣真好、這裡風景很好”。這類話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寒暄方式。
⑶ 讚美式。如“多年不見,您風采依然”,“小王,你這個髮型可真漂亮”之類的語言對方聽了肯定高興。
寒暄語或客套話沒有固定的模式,要因人、因時、因地而選用,以誠懇、親切、自然為好。
5、雅語——學識修養的表露
尊敬是禮儀的核心內涵,體現在語言上就要常用敬語。
“貴”字仍常用以尊稱對方及其單位、公司,如“貴處”、“貴公司”等。再者詢問年齡,對年輕人可問“請問貴庚多少”,對長者可問“老人家高壽幾何”。
6、電話——聞其聲可知其人
打電話的人作為主動行為者,應該考慮到被動接聽者的感受。
⑴ 不打無準備之電話。打電話時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站著最好,坐著也行,但不要躺著,或歪靠在沙發上,那樣勢必發出慵懶的聲音,更不能邊吃東西邊打電話。拿起聽筒前,應明白通話後該說什麼,思路要清晰,要點應明確。
⑵ 選擇適當的通話時間。原則是儘量不打擾對方的作息。一般而言,三餐時間;早七點(假日八點)以前,晚十點以後;對方臨出門上班時、臨下班要回家時,都不宜打電話,除非萬不得已的特殊情況。切忌半夜三更打電話,以免驚擾對方及其家人。通話時間也要控制,儘量長話短說。
⑶ 注意說話禮貌。音量要適中,以對方聽得清晰為準。語速要稍緩,語氣應平和,給對方以親切感,但不可拿腔拿調、裝腔作勢。
一般而言,接通電話後,應立即作簡要的問候、自我介紹並說出要求通話的人,切忌說“你知道我是誰嗎?猜猜看!”之類的話。
如果對方要傳呼張三,接聽者應該熱情地告訴對方,如:“好的,請稍候。”然後用手捂住受話器,或去請或直接把話筒遞給張三。如果張三不在場,接聽者應委婉地說:“需要轉告嗎”,“可以留下您的電話嗎”,切忌以一聲“不在”、“沒看到”即結束通話。
當電話交談結束時,可詢問對方,這既是尊重對方也是提醒對方,最後以“再見”之類的禮貌語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