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研應該是一個極為高大上的工作,畢竟這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但讓眾人失望的是,雖然科研聽起來是一件好的工作,但卻並不在大多數人的選擇之中,因為它不僅累,薪資回報也不夠,這讓許多所謂寒窗苦讀數年的天才們根本看不上眼。

這些年,中國不斷取得新的科研創新成就,不管是探月工程還是醫學研究領域,中國正不斷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奇蹟,但是在科研創新的背後,也有著諸多無奈,尤其是科研這項對於普通人高大上的行業,但並不是那些天之驕子的選擇,因為“錢”成了他們最高的理想追求,有錢才會讓他們傾囊相授。

前兩年的時候,“中國天眼”工程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完成之時,但是仍然需要大量的科研駐地人才。當時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副經理兼辦公室主任張蜀新表示,此次招聘為聘用制,但在工作相應年限後,表現優秀者可入編。至於薪酬,工資加駐地補貼,每年可以達到10萬左右。這可能對於普通人來說,年薪十萬已經十分高了,因為大多數的人工資還是在月薪4、5千徘徊,但對於科學研究來說,這點工資實在沒有有活力。

結果自然也是十分了然的,當這份招聘公告發出來之後,並未收到什麼良好的反映,反而是出奇的爆冷。原因除了工資較低之外,當然還是天眼的工作環境,因為地處貴州山區,相應來說環境並不是很好,而且現在的眾多年輕人青睞於大城市的燈紅酒綠,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做研究。

因而這也不得不讓我們反思,關於科研人才的待遇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給他們加工資的聲音也是常常被提起。而且很多人常說,那些娛樂明星隨便拍部電影,就可以頂科研人員好幾年的工資,而這也是讓許多人對科研不再有興趣的原因。

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常常被問起長大之後要做什麼,可能在大多數的選擇中都會有科學家,因為我們聽到過太多的科研成就,知道他們的偉大。但是,隨著成長,一些人的價值觀開始發生轉變,因為娛樂行業的火爆,很多人放棄了學業,去專心做偶像,尤其是一些公司選擇訓練生都是在十幾歲的年紀,讓這些孩子趨之若鶩。而且這些年藝考的人每年都在快速增長,娛樂行業的好前景,讓這些人試圖拼搏。

而昔日的科研夢,可能早都被許多人拋之腦後。

但是,科研不僅僅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興趣的喪失,而且在許多高校之中,不少大學生都表示對此無感。單單以清華北大為例,就可有所發現。

頂尖高校卻讓很多人充滿質疑

毫無疑問,清華北大絕對是國內高校的領軍者,他們因其漫長的歷史以及極為龐大的體系,一直佔據著國內高校的眾多優秀生源。每年各省的高考狀元以及優秀學子,都慕名而來,也就說,清北的學生高考平均分絕對是國內最高的,因為它們是好學校,值得他們去。

但是在之前的一張大學校友之“大國工匠”的圖片中,卻少有清北的身影,除了作為“中國天眼工程“總設計師的南仁東院士之外,清北也再無身影,反而是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佔據了風頭,甚至還有名不見經傳的南華大學,它們在所謂的高校排名中雖然沒有佔據了優勢,但用自己的成績為自己正名,而且在這些”大國工匠“所在的行業,幾乎對我國的發展至關重要,也證明了他們的極高地位。

因此當名單出來之後,很多人也對清北不斷質疑。認為清北長期佔據了高校排名的頭把交椅,但是在真正的科研產出比上卻並不理想。這當然也是我們瞭解甚少的原因,但是在這些我們能夠看到的成果上,展示給我們的就是這樣的結果。

而且還有人質疑培養的學生,很多都去了國外深造,甚至於不少還留在了海外工作,這也是網路上許多人對他們調侃的重要原因,吸收著國內最優秀的考生,但並沒有讓他們為國所用。

從資料上來看,清北的畢業生,更傾向於掙錢多的地方

原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曾經說到,連他最好的學生甚至是他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他想去金融公司,而且“大家都拼命往掙錢多的領域去鑽“。這當然是許多人的需求,畢竟錢在這個時代來說,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根據2019年北京大學釋出的就業報告顯示,校本部228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了三方協議,而到機關單位工作的畢業生就有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有27.41%,也即是說他們還是傾向於體制內的工作,而且往往還有很好的待遇。

而對於清華大學來說,這樣的情況也是十分類似。而且除了這些事業單位之外,更受青睞的還有金融、IT通訊行業,因為這些都是這個時代之中工資水平極為高的行業。要知道之前華為花費200萬聘請博士的訊息還讓許多震驚,畢竟真正做科研的,工資水平哪裡有這麼高呢?

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南方財富網》整理出了一份資料,清華大學持股的上市公司數量達到了14家,佔據國內高校的第一位,總市值有2737.56億元,北京大學則有5家,位居第二,總市值也有844.72億元。這些錢對於國內其他高校,尤其是像西北的一些高校,這些錢可能對於他們的發展會至關重要。

而從清北走出來的一些成功者來看,我們只是驚呼於一聲他們清北的身份,但是像俞敏洪、張朝陽、王興等人,也幾乎都是集中於網際網路等行業,著眼點還是賺錢多的地方,畢竟錢還是很重要的。

而當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人生選擇自然有了改變,尤其是科研本身十分艱難,不可能人人都出優秀的成果,但是需要人人都付出艱辛的努力,但對於存在的一些科研造假情況,我們不在考慮之內。而對於那些真正想要在科研事業上有所貢獻的人,他們必然會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因為這就是他們的信仰。

科研需學習老一輩的精神

新中國成立之時,一切都是一窮二白,亟需發展建設。而科研更是迫在眉睫,因為沒有絕對的實力,反而會被成為欺辱的物件。而科研自然需要人才的支援,因此不僅僅是國內科學家的辛勤付出,而且許多旅居國外,在已經取得不少成就的情況下,毅然放棄所有的虛名,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因為他需要他們。

在西北的大漠之上,我們完成了原子彈的成就,讓中國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有了立身的資本,而在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們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更是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創造力以及科研能力,讓世界折服,而他們那個時候只是憑著一腔熱血,不求什麼,只為了心中的一個執念。

而到了今天,我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科研條件也有了巨大的革新,但是科研反而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只能說這是一件頗為無奈的事情。

結語

當然,很多人說科學工作者只需要無私奉獻就好,畢竟他們的工作屬性是這樣。但是他們又怎麼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因為誰沒有家庭,誰沒有家人,誰都需要生活,他們不僅僅是需要尊敬,更需要穩定的保障,他們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如果換來不成比例的待遇水平,對於任何來說,這都是一種心寒。

也希望未來的我們,能夠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念,真正熱愛於科研,而不是別無選擇的無可奈何。這是一段艱難的旅途,因為如果太容易,這條道路就一定會趨之若鶩。我們要有前輩工作者的精神,真正學會什麼叫做“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時刻相連”,為祖國貢獻自己的所有。

13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人到中年,該怎麼打破失業危機?這3種方法助你走上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