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籍】《左傳》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
【事由】吳國提出講和,將要結盟時子服景伯說:楚國包圍宋國,宋國人交換兒子充食,劈了骨骸燒飯,尚且沒有訂立城下之盟。
我們還沒有大敗虧損,反而有城下之盟這是拋棄國家,吳軍輕率遠征不能持久,將要撤兵回去了,請稍等幾天,季孫不聽。
子服景伯揹著盟書,到萊門魯國請求把子服景伯留在吳國為質,吳國答應了,魯國要求讓王子姑曹當人質,最後兩國都取消互換人質,吳國訂盟後回國了。
【解析】
1、攻打魯國邾國因為受到魯國的欺負,為了擺脫魯國的欺壓,邾國派茅夷鴻帶著禮物前往吳國求情,希望吳國能幫助邾國平息被欺壓的局面,而吳國則答應邾國的請求。
吳國是大諸侯國,而魯國只是中等諸侯國,論實力吳國遠遠強大於魯國,正是因為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吳國才敢率軍遠征討伐魯國。
2、提出講和吳國在夫差的帶領下,以好戰震驚中原諸侯,現在吳國實力遠遠強大於魯國,那麼為何還要跟魯國講和?而且吳國是以好戰聞名,所以說是不會輕易提出講和的。
3、糧草緊缺其實吳國之所以主動提出講和,是因為遠征行軍而耗不起,因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需要消耗巨大的糧草,而且此時吳國是遠征行軍,導致糧草供應已經出現問題。
在糧草供應出現問題後,只有兩種選擇,第一是馬上撤兵返回,第二就是拼死一搏,此時吳國雖然糧草出現問題,但仍然有足夠的糧草支撐回國,也就是說還有退路。
4、講和結盟吳國在有退路的情況下,肯定不會採取拼死一搏的殘局玩法,所以說選擇退兵回國是最佳的選擇,但退兵回國也得講究方法,為何?
因為如果吳國不尋找合適的理由就退兵,那麼就是吳國打了敗仗,到時候面子會掛不住,為了維護面子,所以吳國主動提出講和結盟。
5、維護面子吳國講和結盟後再退兵,就顯得合情合理了,我吳國之所以退兵,並不是不夠魯國打,而是因為吳魯兩國不打不相識,所以吳魯兩國現在結為兄弟之邦。
吳魯兩國既然結為兄弟之邦,那麼彼此就不能再爭鋒相對了,所以簽訂盟約,握手言和後退兵,這樣既可維護面子又可儲存實力,一舉兩得。
6、同意講和魯國的子服景伯說,吳國輕率遠征不能持久,讓等多幾天吳國自然會退兵,所以不建議講和,而季孫卻不聽,為何不聽呢?因為子服景伯與季孫的思維層次不同。
子服景伯能看出吳國的糧食供應不了多久,難道季孫就看不出來?其實季孫也看出吳國糧草供應不了多久,之所以仍然同意講和,其實是給吳國臺階下,是給吳國一個面子。
7、給個面子為何說給吳國面子?因為此時吳國無法攻破魯國的城池,而魯國同樣無法打敗吳國,既然無法打敗吳國,那麼就不可輕易得罪吳國,因為吳國畢竟是大國,實力仍然很強大。
現在吳國主動提出講和,魯國在無法打敗吳國的情況下,乾脆賣個面子給吳國,所以同意講和結盟,魯國相當於給吳國一個臺階下,以避免吳國難堪,這樣就不會得罪吳國。
8、思維不同子服景伯是站在敵對關係思考問題,認為是吳國來挑剔魯國,所以不同意講和,而季孫則站在友好關係思考處理問題,所以說兩人的思維層次不同。
為何要以友好關係思考處理問題?因為魯國實力不如吳國,所以不想得罪吳國,魯國雖然可以拖到吳國主動退兵,但這對魯國並沒什麼好處。
9、真實想法因為吳國之所以主動提出講和,那是因為不想再打了,所以尋找的講和的藉口退兵而已,所謂的講和結盟其實是假的,退兵才是吳國的真實目的。
所以說同意講和,就可以不用得罪吳國,如果不同意講和,那麼必定會得罪吳國,因為不同意講和就是不給吳國面子,所以說拖到吳國主動退兵的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