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與“藥用石斛”的概念並不是對等的,石斛包括藥用石斛,但並不全都可做藥用,藥用石斛只是石斛屬植物中的一小部分種。
石斛石斛(Dendrobium Sw)為蘭科石斛屬植物的總稱,全世界有1500多種石斛,主要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中中國產的石斛約有80種(含兩個變種),主要分佈於中國秦嶺以南的安徽、江蘇、浙江、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江西、福建和廣東等地區,其中又以雲南為多。在野外,石斛為附生草本植物。莖叢生,直立或下垂,圓柱形或扁三稜形,大部分種不分枝,少數種有分枝,具少數或多數節,有時1至數個節間膨大成各種形狀,肉質(亦稱假鱗莖)或質地較硬,具少數至多數葉。葉互生,扁平,圓柱狀或兩側壓扁,先端不裂或2淺裂,基部有關節和通常具抱莖的鞘。總狀花序或有時傘形花序,直立,斜出或下垂,生於莖的中部以上節上,具少數至多數花,少有退化為單朵花的;花小至大;萼片近相似,離生;側萼片寬闊的基部著生在蕊柱足上,與脣瓣基部共同形成萼囊;花瓣比萼片狹或寬;脣瓣著生於蕊柱足末端,3裂或不裂,基部收狹為短爪或無爪,有時具距;蕊柱粗短,頂端兩側各具1枚蕊柱齒,基部具蕊柱足;蕊喙很小;花粉團蠟質,卵形或長圓形,4個,離生,每2個為一對,幾無附屬物(引自中國植物誌,第19卷)。藥用石斛石斛在中國是一大類傳統的名貴中藥,並有“北有人蔘,南有石斛”一說,中國的傳統古典中藥書籍中,石斛均被其列為中藥材之“上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所有版本中均有明確記載,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喉明目、延年益壽等之功效。據《新華本草綱要》(1990年)、《中國中藥資源志要》 (1994)及《藥用植物辭典》(2005)及其它書籍記載,石斛屬植物中有藥用價值的有50多種。常見的有鐵皮石斛、霍山石斛、銅皮石斛(細莖石斛、廣東石斛等)、紫皮石斛(齒瓣石斛),馬鞭石斛((流蘇石斛、束花石斛等)、金釵石斛、鼓槌石斛,美花石斛(小黃草)疊鞘石斛(鐵光節)等。部分古代中藥典籍和現代藥典對石斛功效的描述:《神農本草經》(公元25-220年):味甘平。主傷中,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名醫別錄》(公元220-450年):無毒.主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面板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痺弱.久服定志,除驚。《本草綱目》(公元1593年):脾胃之氣受損,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平胃氣,長肌肉,逐面板邪熱痱氣,腳膝疼冷軟痺弱,……。治發熱自汗,癰疽內塞。排膿。《本草思辨錄》(公元1644-1911年):石斛為腎藥、為肺藥、為脾藥、為腸胃藥……。《本草綱目拾遺》(公元1765年)增補:止渴利水,益人力氣。清胃除虛熱、生津止渴,以之代茶,開胃健脾。《中國醫學大辭典》(公元1935年):養胃陰,除虛熱……《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本:石斛,味甘,微寒。歸胃、腎經。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口乾煩渴,胃陰不足,食少乾嘔,病後虛熱不退,骨蒸勞熱,目暗不明,筋骨痿軟。
“石斛”與“藥用石斛”的概念並不是對等的,石斛包括藥用石斛,但並不全都可做藥用,藥用石斛只是石斛屬植物中的一小部分種。
石斛石斛(Dendrobium Sw)為蘭科石斛屬植物的總稱,全世界有1500多種石斛,主要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中中國產的石斛約有80種(含兩個變種),主要分佈於中國秦嶺以南的安徽、江蘇、浙江、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江西、福建和廣東等地區,其中又以雲南為多。在野外,石斛為附生草本植物。莖叢生,直立或下垂,圓柱形或扁三稜形,大部分種不分枝,少數種有分枝,具少數或多數節,有時1至數個節間膨大成各種形狀,肉質(亦稱假鱗莖)或質地較硬,具少數至多數葉。葉互生,扁平,圓柱狀或兩側壓扁,先端不裂或2淺裂,基部有關節和通常具抱莖的鞘。總狀花序或有時傘形花序,直立,斜出或下垂,生於莖的中部以上節上,具少數至多數花,少有退化為單朵花的;花小至大;萼片近相似,離生;側萼片寬闊的基部著生在蕊柱足上,與脣瓣基部共同形成萼囊;花瓣比萼片狹或寬;脣瓣著生於蕊柱足末端,3裂或不裂,基部收狹為短爪或無爪,有時具距;蕊柱粗短,頂端兩側各具1枚蕊柱齒,基部具蕊柱足;蕊喙很小;花粉團蠟質,卵形或長圓形,4個,離生,每2個為一對,幾無附屬物(引自中國植物誌,第19卷)。藥用石斛石斛在中國是一大類傳統的名貴中藥,並有“北有人蔘,南有石斛”一說,中國的傳統古典中藥書籍中,石斛均被其列為中藥材之“上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所有版本中均有明確記載,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喉明目、延年益壽等之功效。據《新華本草綱要》(1990年)、《中國中藥資源志要》 (1994)及《藥用植物辭典》(2005)及其它書籍記載,石斛屬植物中有藥用價值的有50多種。常見的有鐵皮石斛、霍山石斛、銅皮石斛(細莖石斛、廣東石斛等)、紫皮石斛(齒瓣石斛),馬鞭石斛((流蘇石斛、束花石斛等)、金釵石斛、鼓槌石斛,美花石斛(小黃草)疊鞘石斛(鐵光節)等。部分古代中藥典籍和現代藥典對石斛功效的描述:《神農本草經》(公元25-220年):味甘平。主傷中,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名醫別錄》(公元220-450年):無毒.主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面板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痺弱.久服定志,除驚。《本草綱目》(公元1593年):脾胃之氣受損,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平胃氣,長肌肉,逐面板邪熱痱氣,腳膝疼冷軟痺弱,……。治發熱自汗,癰疽內塞。排膿。《本草思辨錄》(公元1644-1911年):石斛為腎藥、為肺藥、為脾藥、為腸胃藥……。《本草綱目拾遺》(公元1765年)增補:止渴利水,益人力氣。清胃除虛熱、生津止渴,以之代茶,開胃健脾。《中國醫學大辭典》(公元1935年):養胃陰,除虛熱……《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本:石斛,味甘,微寒。歸胃、腎經。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口乾煩渴,胃陰不足,食少乾嘔,病後虛熱不退,骨蒸勞熱,目暗不明,筋骨痿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