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j戰鬥雞遊戲解說

    每個文藝青年都曾經夢想過詩和遠方,但真正走出塵世的寥寥無幾,外號“海岸線”的福建小夥就做到了,他在海上建造了六百平的平層別墅,走出家門就是一望無際的海洋。更迷人的是,這棟別墅並非固定在海底,而是可以隨波漂流,只要拉起用於固定的錨就能前往下一處美景。其實海上別墅與我們常見的深海鑽井平臺差不多,只不過功能不同而已。那他們如何在風高浪急的海面上屹立不倒呢?

    有過沉船經歷的人都知道,在小一點的船上總會有晃盪不穩的感覺,即使是豪華巨輪遇上風浪也會搖擺傾斜。但海上平臺不是船,出於安全考慮和工作需要,必須做到穩如泰山。有三種方法可以實現。第一種,用長長的立柱直插海底,底部紮實穩固,上面自然不會受風浪影響。第二種,用錨系在海底。第三種,裝配推進器隨時調整位置。

    那麼如何選擇合適的方式呢?水深就是決定因素,鑽井平臺是石油工業發展的副產物,能在海中勘探資源,開採石油。最初的鑽井平臺只是在淺海應用,工程師採取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將平臺固定在海底,直接使用金屬導管在海底打樁或灌漿增重放低重心,最後搭建甲板和工作設施,使平臺穩定。導管架式平臺沒什麼技術門檻,且建造過程簡單,深受石油商喜愛。

    一九三六年,美國搭建了第一口海上油井,使用木材做架構,幾年後全部改成鋼管。目前各國都意識到了埋藏在近海領域的巨大寶藏。紛紛搭建起固定式鑽井平臺,大部分採用鋼材構件,有些也選擇水泥結構。不過他們很快發現了這種固定方式的缺陷。首先,導管架平臺深入海底無法移動,相當於一次性裝置用完就報廢了;其次,在更深的水域中工作,能夠升降的平臺造價低得多,於是可調節式自身平臺應運而生。自身是平臺,由樁腿、升降機和甲板檯面組成,工作時將樁腿伸入海底,加強壓力使其穩固,再將平臺升起至安全工作區域。

    如果需要移動,就將平臺下放,收起雙腿,用拖船拖著平臺前進。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自升式平臺“渤海一號”由四根圓鋼管支撐,插銷液壓控制升降,不僅成本更低,移動性更強,還能夠適應不同的海底地形。在我國石油工業中應用廣泛。自升式平臺,雖然可以移動,但鑽井深度卻由於樁腿高度是不變的,過高的樁腿會使其動過程中重心不穩。渤海一號樁腿高度僅有七十多米,面對數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深海蘊藏的石油資源只能夠望洋興嘆。

    工作水深最深的固定平臺是美國的康格奈克號,工作深度也僅有三百一十八米。雖然近海大陸架上的石油和天然氣自由豐富,佔全球的百分之六十,但深海和極深水域的油氣資源也不容小覷,佔全球百分之三十,潛力巨大。隨著石油工業不斷髮展,各大石油公司將目光移向更深的海域。除了豐富的石油資源,深海中的風浪更大,海底更深,鑽井提取的難度也成倍增長。坐底式和自身式平臺都無法滿足水深需求,於是半潛式鑽井平臺出現了。

    第一臺半潛式鑽井平臺是由殼牌石油公司無意中發明的。一九六二年,石油公司正在將“碧水一號”拖動至下一個工作地點,發現行駛過程中平臺足夠穩定,能夠作業,所幸將碧水一號的立柱固定在船上。兩年後,殼牌公司又推出專門設計的“碧水二號”,在加州附近海域挖掘石油工作時,半潛式平臺的船體下陷,使甲板位於安全高度,移動時船體上浮帶動平臺。因為船體直接與平臺連線,又被稱為半潛式鑽井船。雖然半潛式靈活性強,可以在九百到一千兩百米的深海區域作業,但成本和維護費用不菲。

    半潛式鑽井船不是鑽井平臺和船舶合體的首次嘗試。一九五三年,石油公司就將一艘巡邏艦改裝為鑽井浮船,平臺直接坐落在船體上。不過將船舶作為底座,面對潮汐波浪,平臺勢必不穩,更別提深海海域中常見的惡劣天氣了。為了提升效率,增強其在惡劣天氣中的穩定性,工程師為平臺加上船錨墜入海底為其定位,這種固定方式同上面提到的海上別墅一樣,使用船錨不僅不會固定影響行動,多點錨泊定位還會使平臺更加穩固。

    但船錨的長度有限,超過一千五百千米的水域需要的重量更大的錨,攜帶時多有不便,所以更深的海域中多采用動力定位,給平臺配備推進器使其穩定。出於成本考量,也有公司使用張力腿式平臺,錨索繃緊拉直與平臺的浮力抵消,將平臺拴在海底。這款平臺面對波浪時受力並非一成不變,設計時必須考慮波浪對水下部件的影響,使其儘可能保持穩定。儘管價格低,但安全性相對較差。

    鑽井平臺的固定方式多種多樣,各有優劣,但技術總是在不斷進步。六十年前我國才建造第一座海上平臺,中國海洋石油剛剛邁出第一步。今天我們已經擁有全球最大的坐底式鑽井平臺。能夠在三千米水深作業的半潛式鑽井平臺,未來鑽井平臺又會走向何方?各具特色的海面固定方式又會不會應用到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呢?只能夠拭目以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京劇界歷史上,張慧芳有著怎樣的戲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