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芳老師,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九大頭牌"之一、京劇名家、有名京劇演員、有名梅派青衣、京劇名旦、旦行中的佼佼者。
話說2005年全國青年京劇大獎賽她是金獎第一名,那當時她是和王豔並列第一名。記得好像她從1991年開始就參加大獎賽了。其實大獎賽她參加了好幾屆呢,從第一年1987年,當然那個時候因為小,劇目沒選好放棄了,然後1991年參加就是熒屏獎,然後2001年參加的是優秀表演獎,然後2005年得的金獎,就是一步一個臺階,最後到達了頂峰的水平。
其實她也得過中國戲劇梅花獎,她是21屆,而且國內的還有省內外的這些獎都拿了不少了,為什麼2005年又要參賽,是不是非得要拿一個金獎還是怎麼著,她言沒想那麼多,因為總感覺有一次參賽的機會,是一個進步學習的機會,跟同臺的演員互相交流呀,看看別人怎麼演出,再就是也想展現給觀眾一些個自己的東西,具體說能否拿名次,那些想得很少,你看她參賽劇目是《謝瑤環》,而且前邊是《花園》,後邊是《大堂》,這個聲腔的反差非常大,但是她運用起來還是很自如,而且好像不像是一般的參賽演員,你看運動員也是,他比賽的時候他鉚勁,這個參賽的時候,好像也是把200%的力量都用出來,可是看她在比賽的時候好像不是這樣。她覺得是跟年齡、性格都有關係,就是年齡大一些個,就是成熟一些個,而且他們演戲它也不是競技,雖然說是比賽,它跟體育還是有區別的,他們是在舞臺上展現藝術,並不是說你鉚上120%的勁,你就能發揮得特別好,她還是在講,尤其是心態平和才能更好地展示吧,還是應該依照人物,如果超越了人物,只是技巧的話,那成雜耍了。
她當時是湖北省京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了,但是瞭解到好像她不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吧,她是河北人,她原來是河北藝校畢業,在河北省京劇院工作十多年,後來1999年才調到湖北省京劇院的,是這樣。那是受家庭薰陶,家裡邊有沒有人從事這個京劇,有,她父親是他們京劇樂隊的伴奏員,她因為很小就在家裡她父親練功,拉胡琴、彈月琴哪,他們姐妹幾個經常就跟著唱啊,就也教他們父親,後來呢,有一個時期,在孝感,要說起來這是她跟湖北的淵源了,有這麼一點,好像是緣分似的。因為她父親在孝感工作過十多年,那個時候他們家就住在劇場旁邊,天天看戲,自然而然的好像就很喜歡了,受這種薰陶嘛,然後他們姐妹幾個都學,但是最後也就她一個人走上專業道路了。那麼在戲校裡邊也是跟別的戲校一樣,就是學戲、練功啊,一共是幾年,因為他們是中專七年,在這個當中呢,她記得她一入學,開蒙戲就是《紅鸞禧》,就是《豆汁記》花旦戲,但是過了這一學期彩排之後,老師發現她不太適合唱花旦,說這孩子性格這麼穩,文靜、太蔫兒,有點太穩當,說讓她學青衣吧,然後第二年就是《女起解》,學青衣,但是那個時候呢,嗓子又很窄,有嗓子就像他們老師講,就像小貓音兒一樣,說這孩子這將來會怎麼樣,不知道這嗓子能不能開啟,也很替她著急。他說那時候,她父親就也她只要禮拜六禮拜天回家的時候,她父親就給她吊嗓子,經常也幫她,就是找發音,但透過那幾年的鍛鍊吧,聲音應該是有很大進步了。那幾年當中呢,老師就是為了讓他們這個基礎更紮實一些,也學了一些個帶有武打的戲,像《白蛇傳》呢,就是身段的戲,就花旦的《小上墳》、崑曲《金山寺》,這些戲都學過,就是為以後的發展呢打得比較堅實的基礎吧。就是武旦或者刀馬的這些基本功也練一練,也練,倒不一定非得唱這齣戲,對,因為這個都是可以互相借鑑的,因為你演青衣,尤其是演一些新編戲,可能會遇到一些個不同的人物需要你這個手段的時候,那你沒有,現練你就來不及了。
聽說在湖北的時候,排了一出《三打白骨精》,這聽名字,就應該是有點武打的在裡邊吧,是,她演白骨精,這用上了小時候這個,這就算是用上了吧,這是在戲校,那戲校學完了之後,是不是又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分到了河北京劇院,想起來是那樣,就是分到河北省京劇院,那當時在那個年代來說,他們省藝校畢業分到省京劇團,應該是最好的歸宿了吧,因為省藝校畢業的分到省團,有的好多分到市裡的,那麼他們分到省裡頭了,在那兒也就待了很多年,這個期間呢,也就是隨劇團下鄉演出,宮女、龍套、邊邊沿沿的都來,就是缺什麼就上什麼,這個當中她覺得對她的這種各方面的鍛鍊吧,都起到一個相當大的作用,因為你在場上一個主演,你要清楚別人在幹什麼,就是因為他們是從底下幹起的,就是從宮女丫鬟,這樣就是自己在場上我就唱主演,她也非常明白,不是說自己從小就唱主演,其它的我都沒有來過。那段時間就是主演也唱,宮女也跑、丫鬟也上,二路、三路這些個,就是鍛鍊的機會非常多,因為那個時候一年他們要求基本上要演兩三百場戲,也正是和這些老藝術家的同臺演出和交往過程當中,是不是也讓她產生了一種需要再提高和深造的這麼一種想法,這個人她覺得是一段時期的滿足之後,就會有不滿足,當時可能那個階段,她的思想也就到那個境界,就是她分到省京劇團了,她可能相對的思想沒有太大變化,她就在那邊演出工作,後來呢,又想考中國戲曲學院,但是那個時候呢,等於是錯過了好幾次機會吧,沒考了,後來又是覺得,想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就想出去闖一闖,他們就到湖北,也是別人介紹,說這邊也缺這個行當,她就試一試吧,因為第一次出門,膽子其實很小,但是覺得試一試再說吧,當時考完了之後,他們覺得非常需要他們,這樣她1999年就調到湖北來工作了。
那麼後來呢她如願以償地進入到中國戲曲學院,不過這次深造,可是夠高的,一下就是研究生了,大概學了幾年,三年。這段時間,她覺得對她的藝術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因為這時候,她年齡也逐漸成熟了,閱歷豐富了,在學戲的時候呢,理解就跟小的時候學戲又不一樣了,就比較深刻地能夠去理解戲裡頭,包括老師教給你的東西,那麼這幾年當中呢,她又跟劉秀榮老師、李維康老師、蔡英蓮老師、艾美君老師、還有很多老師吧,就學了一些個《霸王別姬》、《白蛇傳》哪,《謝瑤環》哪,反正有一部分戲吧,是在這幾年當中又加工過的。這三年的時間,收穫一定不少,比如說再(在)創造人物方面,不知道記得是否很準確《杜十娘》那齣戲是不是就在研究生班後期排的,這個《杜十娘》之前可能已紀排出來了,但是她接手第二個《杜十娘》的時候,是2003年開始的,那個時候,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品,立在舞臺上了,而且演出反映都非常好了,後來趙院長、蔡老師、關雅農老師就是又找到她,問她能不能演這個角色,當時首先第一個想法就是說,自己應該把它接下來,因為這是一個又是一個很好的鍛鍊實踐的機會,當然接了之後呢,她又挺後怕的,因為她覺得,海燕都演那麼好了,自己再演,到時候演得不好,或者是不成功怎麼辦,當然趙院長還有一些老師啊,也是幫她打消這個顧慮,他說你演就有你的特色,那麼她呢,就儘可能發揮自己的特色,因為首先唱上來說,她是程派,自己不是程派,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區別嘛,在學校很多領導、老師包括這些小姑娘他們2002班的大本生同臺演出幫她,真是也特別愛聽他們的意見,因為他們代表年輕人的心理,就是幫助她塑造這個人物。她基本上是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她2005年得金獎的這個《謝瑤環》,那麼她參賽的這兩個片段,前面還是《花園》、還是女裝,翻過來下一場就是《大堂》,就要小生,還要改變聲腔,在這麼短的時間當中,做到這麼快速地角色的轉換,覺得一定有她自己的一些理解。張慧芳她覺得這個戲主要還是把握住這個人物吧,謝瑤環這個人物,她的基調,她是一個思想敏捷、嫉惡如仇,又不乏閨中少女的那種嫵媚,就是這幾個基調,那麼在你每一場出現的時候,你要給觀眾,讓觀眾認可,這就是這場當中的謝瑤環,你比如說她第一場出來,她是見武則天,就是跟武則天、跟聖上講江南的這些事情,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要體現出她的才智、她的沉著、冷靜,那麼到後邊呢,就是她受命之後扮男裝,那麼對他們來說,這肯定是弱項,但也不能因為你要去練,不能就讓人看著完全一出來就是女的,那樣這個戲就整個她就塌一大塊了,所以在這個上面她的確也下了一些工夫,她跟李老師請教,李老師說你小時候學過小生戲嗎,她說沒有,因為他們這些基礎就沒有辦法跟她們當年比了,她們小時候肯定都學過一些小生的戲,那麼她就只能是重新開始,天天就是練腳步、甩髮呀,當時就是甩完之後,這脖子就疼,又酸又疼,這頭都低不了似的,但是這過程是必須要走的。再就是她在公堂上她審案的時候,這種思維的清晰,就是怎麼來對這些個秉公執法、怎麼對這些權奸惡霸,她要把她的,她的政策怎麼實施,這要一步一步地深入,要有氣勢,就應該演出那個氣勢來,正義的那個氣勢。這時候你弱,如果唸白上你要太弱,太像女的那就不行,鎮不住了就,你就是給人感覺壓不住臺了,那麼想他們平常都是小嗓習慣了,那麼這時候,你要完全是小嗓,就太女性的話真的就太軟。
張慧芳老師,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九大頭牌"之一、京劇名家、有名京劇演員、有名梅派青衣、京劇名旦、旦行中的佼佼者。
話說2005年全國青年京劇大獎賽她是金獎第一名,那當時她是和王豔並列第一名。記得好像她從1991年開始就參加大獎賽了。其實大獎賽她參加了好幾屆呢,從第一年1987年,當然那個時候因為小,劇目沒選好放棄了,然後1991年參加就是熒屏獎,然後2001年參加的是優秀表演獎,然後2005年得的金獎,就是一步一個臺階,最後到達了頂峰的水平。
其實她也得過中國戲劇梅花獎,她是21屆,而且國內的還有省內外的這些獎都拿了不少了,為什麼2005年又要參賽,是不是非得要拿一個金獎還是怎麼著,她言沒想那麼多,因為總感覺有一次參賽的機會,是一個進步學習的機會,跟同臺的演員互相交流呀,看看別人怎麼演出,再就是也想展現給觀眾一些個自己的東西,具體說能否拿名次,那些想得很少,你看她參賽劇目是《謝瑤環》,而且前邊是《花園》,後邊是《大堂》,這個聲腔的反差非常大,但是她運用起來還是很自如,而且好像不像是一般的參賽演員,你看運動員也是,他比賽的時候他鉚勁,這個參賽的時候,好像也是把200%的力量都用出來,可是看她在比賽的時候好像不是這樣。她覺得是跟年齡、性格都有關係,就是年齡大一些個,就是成熟一些個,而且他們演戲它也不是競技,雖然說是比賽,它跟體育還是有區別的,他們是在舞臺上展現藝術,並不是說你鉚上120%的勁,你就能發揮得特別好,她還是在講,尤其是心態平和才能更好地展示吧,還是應該依照人物,如果超越了人物,只是技巧的話,那成雜耍了。
她當時是湖北省京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了,但是瞭解到好像她不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吧,她是河北人,她原來是河北藝校畢業,在河北省京劇院工作十多年,後來1999年才調到湖北省京劇院的,是這樣。那是受家庭薰陶,家裡邊有沒有人從事這個京劇,有,她父親是他們京劇樂隊的伴奏員,她因為很小就在家裡她父親練功,拉胡琴、彈月琴哪,他們姐妹幾個經常就跟著唱啊,就也教他們父親,後來呢,有一個時期,在孝感,要說起來這是她跟湖北的淵源了,有這麼一點,好像是緣分似的。因為她父親在孝感工作過十多年,那個時候他們家就住在劇場旁邊,天天看戲,自然而然的好像就很喜歡了,受這種薰陶嘛,然後他們姐妹幾個都學,但是最後也就她一個人走上專業道路了。那麼在戲校裡邊也是跟別的戲校一樣,就是學戲、練功啊,一共是幾年,因為他們是中專七年,在這個當中呢,她記得她一入學,開蒙戲就是《紅鸞禧》,就是《豆汁記》花旦戲,但是過了這一學期彩排之後,老師發現她不太適合唱花旦,說這孩子性格這麼穩,文靜、太蔫兒,有點太穩當,說讓她學青衣吧,然後第二年就是《女起解》,學青衣,但是那個時候呢,嗓子又很窄,有嗓子就像他們老師講,就像小貓音兒一樣,說這孩子這將來會怎麼樣,不知道這嗓子能不能開啟,也很替她著急。他說那時候,她父親就也她只要禮拜六禮拜天回家的時候,她父親就給她吊嗓子,經常也幫她,就是找發音,但透過那幾年的鍛鍊吧,聲音應該是有很大進步了。那幾年當中呢,老師就是為了讓他們這個基礎更紮實一些,也學了一些個帶有武打的戲,像《白蛇傳》呢,就是身段的戲,就花旦的《小上墳》、崑曲《金山寺》,這些戲都學過,就是為以後的發展呢打得比較堅實的基礎吧。就是武旦或者刀馬的這些基本功也練一練,也練,倒不一定非得唱這齣戲,對,因為這個都是可以互相借鑑的,因為你演青衣,尤其是演一些新編戲,可能會遇到一些個不同的人物需要你這個手段的時候,那你沒有,現練你就來不及了。
聽說在湖北的時候,排了一出《三打白骨精》,這聽名字,就應該是有點武打的在裡邊吧,是,她演白骨精,這用上了小時候這個,這就算是用上了吧,這是在戲校,那戲校學完了之後,是不是又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分到了河北京劇院,想起來是那樣,就是分到河北省京劇院,那當時在那個年代來說,他們省藝校畢業分到省京劇團,應該是最好的歸宿了吧,因為省藝校畢業的分到省團,有的好多分到市裡的,那麼他們分到省裡頭了,在那兒也就待了很多年,這個期間呢,也就是隨劇團下鄉演出,宮女、龍套、邊邊沿沿的都來,就是缺什麼就上什麼,這個當中她覺得對她的這種各方面的鍛鍊吧,都起到一個相當大的作用,因為你在場上一個主演,你要清楚別人在幹什麼,就是因為他們是從底下幹起的,就是從宮女丫鬟,這樣就是自己在場上我就唱主演,她也非常明白,不是說自己從小就唱主演,其它的我都沒有來過。那段時間就是主演也唱,宮女也跑、丫鬟也上,二路、三路這些個,就是鍛鍊的機會非常多,因為那個時候一年他們要求基本上要演兩三百場戲,也正是和這些老藝術家的同臺演出和交往過程當中,是不是也讓她產生了一種需要再提高和深造的這麼一種想法,這個人她覺得是一段時期的滿足之後,就會有不滿足,當時可能那個階段,她的思想也就到那個境界,就是她分到省京劇團了,她可能相對的思想沒有太大變化,她就在那邊演出工作,後來呢,又想考中國戲曲學院,但是那個時候呢,等於是錯過了好幾次機會吧,沒考了,後來又是覺得,想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就想出去闖一闖,他們就到湖北,也是別人介紹,說這邊也缺這個行當,她就試一試吧,因為第一次出門,膽子其實很小,但是覺得試一試再說吧,當時考完了之後,他們覺得非常需要他們,這樣她1999年就調到湖北來工作了。
那麼後來呢她如願以償地進入到中國戲曲學院,不過這次深造,可是夠高的,一下就是研究生了,大概學了幾年,三年。這段時間,她覺得對她的藝術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因為這時候,她年齡也逐漸成熟了,閱歷豐富了,在學戲的時候呢,理解就跟小的時候學戲又不一樣了,就比較深刻地能夠去理解戲裡頭,包括老師教給你的東西,那麼這幾年當中呢,她又跟劉秀榮老師、李維康老師、蔡英蓮老師、艾美君老師、還有很多老師吧,就學了一些個《霸王別姬》、《白蛇傳》哪,《謝瑤環》哪,反正有一部分戲吧,是在這幾年當中又加工過的。這三年的時間,收穫一定不少,比如說再(在)創造人物方面,不知道記得是否很準確《杜十娘》那齣戲是不是就在研究生班後期排的,這個《杜十娘》之前可能已紀排出來了,但是她接手第二個《杜十娘》的時候,是2003年開始的,那個時候,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品,立在舞臺上了,而且演出反映都非常好了,後來趙院長、蔡老師、關雅農老師就是又找到她,問她能不能演這個角色,當時首先第一個想法就是說,自己應該把它接下來,因為這是一個又是一個很好的鍛鍊實踐的機會,當然接了之後呢,她又挺後怕的,因為她覺得,海燕都演那麼好了,自己再演,到時候演得不好,或者是不成功怎麼辦,當然趙院長還有一些老師啊,也是幫她打消這個顧慮,他說你演就有你的特色,那麼她呢,就儘可能發揮自己的特色,因為首先唱上來說,她是程派,自己不是程派,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區別嘛,在學校很多領導、老師包括這些小姑娘他們2002班的大本生同臺演出幫她,真是也特別愛聽他們的意見,因為他們代表年輕人的心理,就是幫助她塑造這個人物。她基本上是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她2005年得金獎的這個《謝瑤環》,那麼她參賽的這兩個片段,前面還是《花園》、還是女裝,翻過來下一場就是《大堂》,就要小生,還要改變聲腔,在這麼短的時間當中,做到這麼快速地角色的轉換,覺得一定有她自己的一些理解。張慧芳她覺得這個戲主要還是把握住這個人物吧,謝瑤環這個人物,她的基調,她是一個思想敏捷、嫉惡如仇,又不乏閨中少女的那種嫵媚,就是這幾個基調,那麼在你每一場出現的時候,你要給觀眾,讓觀眾認可,這就是這場當中的謝瑤環,你比如說她第一場出來,她是見武則天,就是跟武則天、跟聖上講江南的這些事情,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要體現出她的才智、她的沉著、冷靜,那麼到後邊呢,就是她受命之後扮男裝,那麼對他們來說,這肯定是弱項,但也不能因為你要去練,不能就讓人看著完全一出來就是女的,那樣這個戲就整個她就塌一大塊了,所以在這個上面她的確也下了一些工夫,她跟李老師請教,李老師說你小時候學過小生戲嗎,她說沒有,因為他們這些基礎就沒有辦法跟她們當年比了,她們小時候肯定都學過一些小生的戲,那麼她就只能是重新開始,天天就是練腳步、甩髮呀,當時就是甩完之後,這脖子就疼,又酸又疼,這頭都低不了似的,但是這過程是必須要走的。再就是她在公堂上她審案的時候,這種思維的清晰,就是怎麼來對這些個秉公執法、怎麼對這些權奸惡霸,她要把她的,她的政策怎麼實施,這要一步一步地深入,要有氣勢,就應該演出那個氣勢來,正義的那個氣勢。這時候你弱,如果唸白上你要太弱,太像女的那就不行,鎮不住了就,你就是給人感覺壓不住臺了,那麼想他們平常都是小嗓習慣了,那麼這時候,你要完全是小嗓,就太女性的話真的就太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