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在水滸中,最受讀者喜愛,被宋江所忌憚的就要非魯智深與武松二人了,因為在宋江一心招安時,二人都是持反對態度的,宋江不敢得罪二人卻單單隻大罵了隨聲附和的李逵。魯智深為人灑脫,而且是施耐庵老先生在水滸中著重描寫的好漢。魯智深一心為他人抱打不平,從三拳打死鎮關西到徵方臘坐化圓寂,魯智深一路都是行俠仗義堪稱水滸第一好漢。

    武松作為水滸中的打虎英雄,但命運十分坎坷,在殺了西門慶與潘金蓮後,一路奔逃,先後“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最後不得已在二龍山落草,雖然危機重重但也算化險為夷,憑藉自己這雙拳頭殺出了一條血路。

    魯智深與武松二人,都是梁山一等一的好漢,俗話說“馬上林沖,馬下武松”,武松被很多人看成是梁山馬下第一戰力。但讀到原著後期就會發現一個問:方臘國師包道乙為何只敢飛劍砍武松,卻不敢傷魯智深,這是為何呢?其中有什麼玄機嗎?

    在宋江帶著眾兄弟招安後,本想忠心報國,卻遭到了高俅等奸臣的排擠。宋江不得率軍出征,先後平定了遼國、田虎與王慶等叛亂。最後剛到京時,又聞聽江南方臘作亂,於是馬不停蹄地殺奔江南。然而此次出征不同,方臘手下能人輩出,宋江雖然也算攻城拔寨,但死傷慘重,兄弟接連戰死。打到睦州時,南軍見抵擋不住宋軍攻勢,方臘於是請出天師包道乙支援前線。

    包道乙為何人呢,本來是在金華山出家的道士,之後跟隨方臘,圖謀造反。但遇交鋒,必使妖法害人。包道乙更厲害的是有一口玄天混元劍,能飛百步取人,堪稱是南征大軍的強敵。而且他還有個徒弟,叫鄭彪,綽號鄭魔君,也同樣會法術。

    水滸中的道士,基本上都是能呼風喚雨的大神。既然是這樣的人物出場,必定有一場腥風血雨。話說南軍大戰梁山好漢時,包道乙與鄭彪退軍途中,正好撞到了魯智深與武松二人。當時魯智深揮舞禪杖,武松也揮動雙戒刀直取鄭彪,包天師恐徒弟有失,二話沒說,直接念動咒語祭出寶劍,那寶劍從天而降,一劍砍斷了武松的左臂,讓武松瞬間失去戰鬥力。

    這不禁讓人奇怪?按理說,魯智深衝在前面,又是個偌大的塊頭,肯定是第一打擊目標啊,為何這包天師不來個擒賊先擒王,卻直接攻擊第二目標要反其道而行,難道是不敢與魯智深對戰?其實細細分析原著,就會發現端倪。

    其一,前文已有預言,不可違背。

    魯智深是水滸中少有的預言型人物,在魯智深回五臺山文殊院拜見智真長老時,長老就曾給留下了幾句真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雖然魯智深最後聽潮坐化,但此時還沒有“遇臘而執”生擒方臘,所以是不能死的。既然是高人所說,必定自有天意,所以按照情節需要,魯智深主角光環在身,包道乙不得傷魯智深。

    魯智深與武松都是梁山上的強人,生擒方臘必須由大人物來完成,最好是出家人,這樣才能不辱方臘,代表上天的意志。魯智深是受過剃度的真僧人,武松只是換了裝扮的行者。而且武松殺戮過重,不適合生擒方臘,完成梁山最後的征戰。

    其二,魯智深武藝更加強悍。

    魯智深與武松都是步戰高手,在水滸步軍頭領中排名數一數二,實力十分接近。但魯智深卻更加強悍,因為在包道乙擊敗武松時,魯智深也在場,並且魯大師表現出的戰力直接驚呆眾人。

    原著中寫道:那包天師在馬上見武松使兩口戒刀,步行直取鄭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劍來,從空飛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暈倒了。卻得魯智深一條禪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時,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將斷。卻奪得他那口混元劍。

    由此可以看出,武松都不能防禦的寶劍,在魯智深看來就是破銅爛鐵,一禪杖下去,立馬將它打落。魯智深此戰不但救了武松,還奪了包道乙的寶劍。所以在臨陣作戰時,眼觀四路,耳聽八方的本事,武松還真不敵魯智深。

    綜上所述,無論從戰力分析,還是從書中情節需要來看,雖然武松戰力過人,但終抵不過魯智深的主角光環,將來擒方臘的還要“吾師”魯智深來完成。所以包道乙面對二人,只得去襲擊武松了。寶劍已被魯智深擊落,又怎能再與魯智深對戰呢。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水滸傳》。

  • 2 # 綠野萍蹤01

    包道乙傷武松不是《水滸傳》中的故事,而是續書《徵四寇》中的一個橋段。續書作者不懂施耐庵的原意,可以說是瞎編了武松被包道乙飛劍所傷。若是按照《水滸傳》的原文伏筆,武松絕對不會有此劫難。

    那麼,續書作者為何要寫這個故事呢?為何包道乙只能傷武松而傷不了魯智深,《水滸傳》中又是如何設計武松結局故事的呢?

    簡說《水滸傳》續書

    《水滸傳》的版本十分繁複,一小段問答是講不清楚的。大體上講,前七十回書是施耐庵的原著,後面的就是續書了。這麼講恐怕還稍嫌籠統,還得依據現在通行的兩大版本體系來稍微講細一點。

    以容與堂本為主的系列版本來看,《水滸傳》只剩下七十回半書,也就是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前半部分是原著,從“起頭分撥已定,話不重言。原來泊子裡好漢,但閒便下山,或帶人馬,或只是數個頭領各自取路去”這段話開始,往下就都是續書了。

    金聖嘆偽造的貫華堂本,同樣是七十回半是施耐庵的原著。金評本在結構上進行了調整,把容與堂本的“引子”、第一回以及第二回的開頭部分合並,單獨立了一篇“楔子”,也就是“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金聖嘆斬掉了袁無涯百二十回本後幾十回書,改寫第七十回,增補了“梁山泊英雄驚惡夢”這段故事。

    我雖然十分不贊同金聖嘆對《水滸傳》的篡改和亂批,但金先生腰斬續書這件事,我卻是十分的贊同。因金聖嘆的腰斬,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讀者讀到了比較真實的原著,也大體上識別了續書是偽作。因為此,在1972年之前,《水滸傳》基本上採用的是七十回金評本,續書以《徵四寇》單獨刊行,幾乎被讀者遺忘。

    續書是徹底的反《水滸傳》的偽作,它顛覆了原著精神,把反對宋徽宗,抗擊金兵的梁山英雄好漢寫成了無恥的投降派。同時,也惡意曲原著思想,站在忠君的立場上,以無恥的筆墨瘋狂反擊梁山好漢的聚義造反。所以,武松的受傷,以及梁山好漢悲慘的下場,便是續書作者對梁山好漢的極端懲罰。

    不過,僅從文筆和故事情節而言,我覺得梁山對童貫、高俅的作戰,招安,以及徵方臘這些章回還是寫得不錯的,雖然與施耐庵的原著相比要差得太遠,簡直判若雲泥。但是,卻比佂遼、滅田虎、剿王慶的故事寫得好得多。

    所以,我很願意回答這個題目,透過包道乙只傷武松,沒傷魯智深這個細節,揭穿續書惡意傷害梁山好漢的無恥謊言。

    包道乙為何只傷武松

    續書“睦州城箭射鄧元覺,烏龍嶺神助宋公明”中寫道,花榮箭射鄧元覺,宋江奪取了烏龍關,揮兵直取睦州。夏侯成逃回老巢向方臘報告戰況,方臘大驚,便派太尉鄭彪前去救援。於是,鄭彪請出了靈應天師包道乙。

    這一處描寫,續書作者便露怯了。《水滸傳》中只有張天師可以稱為“天師”,“張天師”是整部作品中最關鍵的線索,因而,書中只能是“張天師”而不能有其他的“天師”。既然續書自稱是《水滸傳》的續書,那就得按《水滸傳》的規矩來寫,否則就是瞎說。

    鄭彪曾經拜包道乙為師,也是會法術的,號稱鄭魔君。師徒二人一齊出戰,第一仗便以槍法加妖法殺掉了王矮虎、扈三娘夫婦。師徒兩人的妖術讓梁山吃了大虧,宋江也在陣中被迷,竟然做了一個夢。宋江在夢中遇到了邵秀才,這才驅散了妖霧。當宋江從夢中醒來時,災難便降臨到武松的頭上了。

    書中寫道,魯智深、武松當先,從外圍一路殺來,武松直取鄭魔君。此時:

    包天師在馬上,見武松使兩口戒刀,步行直取鄭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元混天劍來,從空飛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 暈倒了。

    按照這段描寫,武松在前,魯智深在後,所以,包道乙的飛劍首先砍的是武松。這個細節交代得很清楚,武松被飛劍所傷說得通。但是,接下來就出問題了。

    魯智深一見武松傷了,便揮舞禪杖殺了過來,救下了武松。魯智深察看了武松的傷勢,又去奪玄元混天劍。武松醒來,自己用戒刀割掉了受傷的左臂。此時,戰鬥還在繼續。但是,包道乙卻不出手了。

    這麼一大段時間中,包道乙完全有機會再次飛劍,殺掉或者砍傷魯智深。難道說包道乙的飛劍只是一次性筷子?或者說,包道乙良心發現,不忍心再傷害僧人?

    其實都不是,續書如此寫,就是因為該作者沒有讀懂《水滸傳》。

    武松上應“天傷星”

    包道乙之所以只傷武松,不傷魯智深,大約是因為這兩人的“星號”起了作用。施耐庵在《水滸傳》中以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對應梁山好漢,魯智深上應“天孤星”,武松上應“天傷星”。續書作者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更出於嚴懲梁山英雄的惡意,把“天傷星”解讀為武松受傷。

    武松的“天傷星”究竟是什麼含義,難道是要斷一條手臂嗎?假如是這樣的意思,那麼,李逵上應“天殺星”,為何黑旋風沒有自殺呢?更進一步講,李逵是被宋江以毒酒殺掉了,如此,是不是說所有戰死的梁山好漢都是“天殺星”呢?同樣,所有受傷的好漢,豈不都是“天傷星”了?

    我這樣講並非抬槓,而是續書絕對是沒有理解“天傷星”的含義是什麼,更沒有讀懂梁山好漢上應天星的真正結局。

    施耐庵早在“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這回書中,為梁山好漢設定了結局。一百單八將都是玄武大帝降伏的妖魔,被“霹靂大仙”指使張天師放出來後,經歷“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曲折歷程,然後迴歸紫府,上應天星。也就是說,梁山好漢以妖魔的身份演繹江湖故事,齊聚梁山替天行道。梁山好漢“還道”而替天行道,得成正果,其實,這就是一個“修仙”的過程。

    梁山大聚義時,公孫勝主持羅天大醮,照應張天師的故事,按照石碣天文這個榜單“封神”。此時,武松等一百單八將都已經成了“天星”。

    包道乙不過是個妖道,他的法術就是妖術,妖術怎麼能傷害天上的星煞?武松是天罡系列的“天傷星”,有天罡護體,誰能傷他?同樣,梁山一百單八將也是不可能有死傷的,更不會病死,也不會分道揚鑣,他們必然是“生生相會,世世相逢,永無斷阻”,一同迴歸北斗七群。

    後來的《封神榜》模仿《水滸傳》故事,只不過是把梁山好漢生前封神,改為《封神榜》中人物死後封神而已。

    武松上應“天傷星”,說明武松已經封神,他就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難道說,這顆星煞迴歸紫府時是一個殘廢?

    續書為了瞎編,竟然篡改智真長老預言的魯智深正果,讓他孤獨的自殺——所以,包道乙便不殺“天孤星”了。原著中,智真長老講得十分清楚,魯智深的正果是五臺山自長老以下的僧眾都不及他。也就是說,魯智深將與智真長老一樣,做到大寺院的住持方丈。別說包道乙不敢殺天孤星,誰也不可能讓花和尚在浙江自殺了。

    “天傷星”的真正含義

    從武松江湖上的故事來解讀,武松從來都是傷別人的,無論猛虎惡漢,還是無恥宵小,招惹武松,不死既傷。因而,“天傷星”的含義是傷別人、傷猛虎。續書作者惡意顛覆《水滸傳》,試圖嚴懲梁山好漢,竟然把“天傷星”寫成了武松傷自己,讓一個妖道以妖術砍斷了武松的左臂。

    做了行者的武松,其實是迴歸到他“優婆塞”的本尊,此時的武松似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但是,武松畢竟是“天傷星”,傷人傷虎的故事肯定不會終結於二龍山寶珠寺。因而,在蕩平曾頭市的故事中,武松再度上陣廝殺。

    梁山兩次攻打曾頭市,實際上是七十回書之後梁山好漢抗金的大伏筆。蕩平曾頭市之役,梁山好漢只是殺了金兵前驅“曾家五虎”,以及擒斬了兩個效命於金國人的漢奸。梁山好漢尚未與正規金兵交戰,照夜玉獅子的主人金二王子並沒有遭到嚴懲。

    因而,施耐庵在書中寫了二龍山三大頭領在追擊蘇定時,會師於“北地”。而以歷史真實中的“招安巨寇”楊志為線索,武松也將與楊志一樣“一刀一槍”去邊上搏殺立功。這個邊上,就是《水滸傳》中“北地”。

    因而,七十回書之後,必將有武松在抗金保境的戰場上揮舞戒刀,大傷金兵。如此,才不負“天傷星”的威名,才是施耐庵筆下真正的英雄好漢武二郎。

    武松不會被包道乙砍斷左臂,魯智深也絕不會在浙江坐化,他們是施耐庵“佛道合一”,佛道聯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宗教思想的一大象徵。

    按照施耐庵的伏線,魯智深將成為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與“京國顯英雄”的林沖一道,參加東京保衛戰。而“景陽岡打虎”的武松,也將在此深入“景陽鐘響”之地,再顯打虎英雄本色。

    這就是施耐庵原著中的“天傷星”,如猛虎一般的金兵金將,遇見武松不死即傷。

    續書作者居心叵測,竟然放出來一個妖道傷害“天傷星”。這也證明了這等忠君思想的怯弱與無能——都到了藉助妖術吊命的地步,如此忠君其實就是妖魔,妖魔很快就被掃平蕩盡了。

  • 3 # 雲漢

    當時戰場的形勢異常酷烈,兩軍殊死相博,各自殺紅了眼———包天師在馬上,見武松使兩口戒刀,步行直取鄭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劍來,從空飛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暈倒了。卻得 魯智深一條禪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時,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將斷,卻奪得他那 口混元劍。武松醒來,看見左臂已折,伶仃將斷,一發自把戒刀割斷。

    可見事有輕重緩急,此時的武松如煞神附體,挺雙戒刀直取鄭彪。。自南征以來,武二本不欲大開殺戒,對宋大哥招安路線,武二是持反對意見的,故而一直低調從事。但今日不同,隨著戰局的深入,眼見得眾多情如手足的兄弟或死或殘,武松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一股長久壓抑的殺氣逐漸從心底升騰而起,更因鄭彪這廝辣手摧花,戕殺了扈三娘,今日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武二郎誓為扈家妹子報仇,雙刀平過處,漫天血雨飛灑。鄭彪欺負女人還行,何曾見過武二這般的地獄修羅?驚得手軟筋麻,如果包道乙出手再慢一點,鄭彪的人頭不保。

    而智深大師此時正在和小兵廝打,飛劍傷他的意義不大,武松和鄭彪這邊才是戰場的核心。

    而且還有一個潛在原因,說起來這事要怪施耐庵老師!施老師在武十回中,因為對武松這個角色的偏愛,濃墨重彩將武松描寫得直如天人般神勇!如此一來,入夥梁山後反而不好著筆了,比如遇到呼延灼等人,讓不讓武松出戰?如果出戰,梁山五虎恐怕就少了一虎,因為武松下手又狠又快,基本都是秒殺。這類似於岳飛傳裡的高寵,一亮相就過於驚豔,讓其他人沒法繼續愉快的玩耍了,作者只能安排小高沒事去挑鐵滑車玩,早早謝幕了事!而武松卻是施老師的最愛,捨不得讓他過早領盒飯,只好化身為梁山的隱身高手。

    最後的結局,讓敵將隨隨便便傷了武松也不行,有損武松神勇的形象,猛虎傷不了武松,官匪勾結害不了武松,江湖蒙汗藥也麻不倒武松,披枷戴鎖也殺不了武松,簡直就是無敵Bug。無奈,凡人既然傷不了武松,那隻能動用法術了,於是施老師妙筆一揮,就有了包道乙的飛劍!而且武松中劍暈厥,等魯大師趕到援救還有一段時間,旁邊的鄭彪和敵軍,懾於武松的神威,愣是沒一個敢上前補槍,金聖嘆曰“武松,天人也”,此言不虛!

  • 4 # zfx8412520

    這是一種寫作手法。水滸不是神話小說,出現神話描寫時,是暗示有些東西不好明說,而透過神話來表達。武松乃一街頭混混,哪懂對陣這些事情,進入梁山後 ,打仗基本沒武松什麼事 ,不是後來宋江無人可用 ,武松也不會上場,因為他不會。而武松又被作為英雄描寫的,不能損傷高大形象 ,只有透過神話暗中表達武松沒有什麼武功,一上陣就被人砍了胳膊。而魯智深作為西路軍軍官 ,武功高強,行進佈陣是拿手好戲,一般人根本傷不了他。

  • 5 # 韶華傾夢

    包道乙,原本是金華山出家的道士,但是其卻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在跟隨方臘期間,包道乙謀叛造反,以邪作正。其擅使妖法,有一把名為玄天混元劍的寶劍,能飛百步取敵首級,被方臘尊為靈應天師。

    宋江接受宋朝廷招安之後,奉命征討方臘。在東管之戰中,宋江大軍於烏龍嶺關隘打敗了方臘麾下的鄧元覺和夏侯成,並馬不停蹄地引軍來到睦州。收到睦州的告急信後,方臘連忙派遣包道乙、鄭彪等人前往馳援。

    那麼,在睦州之戰中,包道乙為何只用飛劍砍武松,而不敢傷魯智深呢?

    實際上,並不是包道乙不敢傷魯智深,而是包道乙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救援徒弟鄭彪。

    鄭彪原本是婺州蘭溪縣的都頭,擅使槍棒。後來,鄭彪加入了方臘勢力,被方臘升任為殿前太尉。因為鄭彪深愛道法,便拜了包道乙為師。鄭彪也是一個很有天賦的人,在跟隨包道乙學習道法期間,把包道乙的大部分法術都學的七七八八了。

    在睦州之戰時,鄭彪便是先鋒軍。在最初和宋江大軍對陣的時候,鄭彪和王矮虎對戰八九合,而後施了一道法術,只見黑氣之中立著一個金甲天神,手持降魔寶杵。王矮虎看著空中的金甲天神,不由愣神,最後被鄭彪一槍刺死。

    而在刺死王矮虎後,鄭彪又和一丈青對戰一合,而後出其不意地暗掣鍍金銅磚,一丈青當時正策馬追趕,沒有料想到鄭彪會放暗器。最後,在無備之下,一丈青也被鄭彪所殺。可以說,鄭彪雖然武藝不行,但是卻手段百出,一下子就殺掉了梁山的兩位將領。

    在收到王矮虎和一丈青被殺後,宋江引軍來戰,而包道乙和夏侯成的中軍和後軍也感到了睦州。在睦州之戰中,鄭彪再次施法,把宋江等人困在了黑霧中。而看到宋江有難,武松和魯智深前來馳援。

    當時,武松是衝在最前面的,而後再到魯智深。鄭彪是包道乙的徒弟,而且鄭彪很有天賦,包道乙也不想失去這麼一位有才的弟子。所以,看到武松想要殺鄭彪時,包道乙雖然距離鄭彪比較遠,但是他會飛劍,能夠遠端支援。

    所以,包道乙便直接施法,祭出了玄天混元劍,從空中對著最前面的武松砍了下來。武松當時心神都放在鄭彪身上,想要為王矮虎和一丈青報仇,並沒有過多的注意到包道乙和空中的情況。所以,武松最後被包道乙的飛劍砍斷了左臂。

    武松被砍斷左臂後,魯智深才趕了過來。魯智深一到來後,便一邊護著武松,一邊用禪杖把玄天混元劍打了下來。包道乙雖然會道法,但是近戰卻不厲害,而且其殺敵一般都是用飛劍。飛劍已經被魯智深奪取了,包道乙缺乏殺敵的利器,自然也就不敢上前和魯智深對戰了。

    所以說,包道乙之所以用飛劍砍武松,完全是武松衝在最前面,而且離鄭彪最近。

    此外,當然還有一絲玄學的因素。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一樣,都帶有一絲神秘學的因素存在。托塔天王夢中顯聖;梁山排座次時天降石碑;宋江夢九天玄女和烏龍神君等等,這些都帶有一些玄學的因素在裡面。

    五臺山的智真長老,其是魯智深的師傅,在魯智深下山時,智真長老曾對魯智深說“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聞信而寂。”在這方面,就和羅真人給入雲龍公孫勝的箴言一樣,“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這些都是預言,而且都成功的靈驗了。所以,智真長老之所以說魯智深會在錢塘江潮汐起時才圓寂,那魯智深在睦州之戰中自然也不可能會受傷。

  • 6 # 往事隨風88199

    不要發這樣沒有經過腦子的問題,包道乙飛刀砍武松,只能說武松剛好在包道乙攻擊範圍內,如果魯智深在他攻擊範圍內,或者對他有威脅,也會放飛刀,不存在砍武松不砍魯智深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支援春節不走親戚,實際上已經被許多人認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