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一個世界工廠,你認為是印度還是越南呢?大家都知道,想要成為世界工廠,都必須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人口基數大,人口結構、年輕、勞動力便宜。隨著中國走向高階製造的轉型之路,將來一部分產能肯定要被別國取代。滿足這三個條件,最有實力的候選國無非就是印度和越南,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個候選國。
印度人口比我們大,幾乎趕上中國,勞動成本方面又低於中國,人口結構也很年輕。而且印度的地理條件看上去很不錯,三面環海,具備製造業大規模發展的基本物理條件。那麼印度替代中國的機會有多大呢?從目前已知的條件來看並不大,印度的土地雖然完整,但是印度的市場卻是高度破碎。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源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印度的種姓可遠遠不止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四種,因為他們每個種姓下面還有亞種性,所有亞種性加在一塊兒有幾千個。
這些種姓並不只是理論上的貴賤,它有著一個非常現實的特徵,就是和職業分工掛鉤。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是什麼種姓,你有什麼特定的身份和自己的職業。雖然印度的憲法並不承認種姓,但是在印度這就是既定事實,結果是什麼?不同的屬性構成了不同的市場。作為消費的市場,除了一些基本的必需品之外,很多消費品都只有特定的東西開發需求作為勞動力市場特定主線的分工。現在勞動供給的規模性市場很難用同樣的方式去刺激解放勞動力。你從表面上看,印度是一個有著十幾億人的巨大的消費者市場,勞動市場,實際上它內部是有幾千個沒法用統一規則去約束的小市場。
印度適合發展什麼呢?網際網路產業和網際網路配套產業。印度從二零一零年到二零一八年,它的網際網路伺服器數量已經猛增到了二十五點四萬臺,特別是二零一六年到二零一八年,這兩年是印度網際網路產業爆發的兩年。到了二零一九年六月末,印度接入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接近了六億,印度的網際網路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所以我們中國的APP才大量出海。
印度前段時間印度不是封殺我五十九款pp嘛,莫迪這麼做就是為了保護他們本土的網際網路企業,因為網際網路的壁壘性非常高,長期這樣下去他們網際網路的上下游產業鏈都會依賴中國APP,上游廣告行業,部分零售行業,下游的網上服務或者O2O落地等等,特別是O2O,個人認為印度可以透過發展網際網路去倒逼配套產業發展,這也許是可行的。
接下來我們講越南,相比之下越南的優勢就比較實在了,特別是國際環境。早在二零零六年,美國就給予了越南最惠國的待遇,二零一九年與歐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會逐步免除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關稅。最近的RECP自貿協定越南也在裡面,這都讓越南的外貌變得非常有吸引力。這一系列協定簽訂下來,世界經濟的主要國家基本上都和越南建立了自由貿易關係,越南製造業可以很順滑的直接對接全球市場。在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要面對美國的高關稅,而越南就享受讓美國相當友好的關稅政策。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就相當於越南製造業在和中國競爭時,被動地獲得了一種關稅保護,讓越南的製造業的成就進一步擴大反映在企業身上,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企業和外資都關閉了國內的工廠,跑去越南建廠,為的就是躲避美國對中國貿易的打壓。
講完了外部優勢,我們來講內部,看看越南的內部條件如何。先說人口,越南的人口將近一個億,看上去和中國差得遠是吧?其實這已經是數得著的大國了,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韓國人口是五千兩百萬,只有越南的一半兒人家照樣是製造業強國。還有歐洲的經濟大國,英國、德國、法國都比越南的人口要少。還有中國廣東人口也是一個億,但絲毫不影響廣東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製造基地。中國製造看廣東,廣東製造含珠三角。現在越南的人口紅利跟九十年代的廣東有的一拼。
接下來就是勞動成本,企業建工廠肯定要考慮成本,而越南的勞動成本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二零一八年中國工人平均月收入八百零七美元,雖然越南的勞動力價格一直在漲,但是它只到二零一九年的上半年,它的平均月薪才是兩百八十八美元。地理條件更不用說了,越南有漫長的海岸線,緊鄰的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工業區,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的成本相比印度就低得多了。
除此之外,越南的政治體制也和中國相似,說中國是摸著石頭過河,越南就是摸著中國過河,一直在抄中國的作業,這也算是個加分項。從這些基本條件來看,越南的機會相當不錯。那對於中國來說,製造業外遷,產能升級會不會空心化,會不會有就業問題呢?
對下一個世界工廠,你認為是印度還是越南呢?大家都知道,想要成為世界工廠,都必須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人口基數大,人口結構、年輕、勞動力便宜。隨著中國走向高階製造的轉型之路,將來一部分產能肯定要被別國取代。滿足這三個條件,最有實力的候選國無非就是印度和越南,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個候選國。
印度人口比我們大,幾乎趕上中國,勞動成本方面又低於中國,人口結構也很年輕。而且印度的地理條件看上去很不錯,三面環海,具備製造業大規模發展的基本物理條件。那麼印度替代中國的機會有多大呢?從目前已知的條件來看並不大,印度的土地雖然完整,但是印度的市場卻是高度破碎。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源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印度的種姓可遠遠不止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四種,因為他們每個種姓下面還有亞種性,所有亞種性加在一塊兒有幾千個。
這些種姓並不只是理論上的貴賤,它有著一個非常現實的特徵,就是和職業分工掛鉤。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是什麼種姓,你有什麼特定的身份和自己的職業。雖然印度的憲法並不承認種姓,但是在印度這就是既定事實,結果是什麼?不同的屬性構成了不同的市場。作為消費的市場,除了一些基本的必需品之外,很多消費品都只有特定的東西開發需求作為勞動力市場特定主線的分工。現在勞動供給的規模性市場很難用同樣的方式去刺激解放勞動力。你從表面上看,印度是一個有著十幾億人的巨大的消費者市場,勞動市場,實際上它內部是有幾千個沒法用統一規則去約束的小市場。
印度適合發展什麼呢?網際網路產業和網際網路配套產業。印度從二零一零年到二零一八年,它的網際網路伺服器數量已經猛增到了二十五點四萬臺,特別是二零一六年到二零一八年,這兩年是印度網際網路產業爆發的兩年。到了二零一九年六月末,印度接入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接近了六億,印度的網際網路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所以我們中國的APP才大量出海。
印度前段時間印度不是封殺我五十九款pp嘛,莫迪這麼做就是為了保護他們本土的網際網路企業,因為網際網路的壁壘性非常高,長期這樣下去他們網際網路的上下游產業鏈都會依賴中國APP,上游廣告行業,部分零售行業,下游的網上服務或者O2O落地等等,特別是O2O,個人認為印度可以透過發展網際網路去倒逼配套產業發展,這也許是可行的。
接下來我們講越南,相比之下越南的優勢就比較實在了,特別是國際環境。早在二零零六年,美國就給予了越南最惠國的待遇,二零一九年與歐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會逐步免除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關稅。最近的RECP自貿協定越南也在裡面,這都讓越南的外貌變得非常有吸引力。這一系列協定簽訂下來,世界經濟的主要國家基本上都和越南建立了自由貿易關係,越南製造業可以很順滑的直接對接全球市場。在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要面對美國的高關稅,而越南就享受讓美國相當友好的關稅政策。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就相當於越南製造業在和中國競爭時,被動地獲得了一種關稅保護,讓越南的製造業的成就進一步擴大反映在企業身上,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企業和外資都關閉了國內的工廠,跑去越南建廠,為的就是躲避美國對中國貿易的打壓。
講完了外部優勢,我們來講內部,看看越南的內部條件如何。先說人口,越南的人口將近一個億,看上去和中國差得遠是吧?其實這已經是數得著的大國了,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韓國人口是五千兩百萬,只有越南的一半兒人家照樣是製造業強國。還有歐洲的經濟大國,英國、德國、法國都比越南的人口要少。還有中國廣東人口也是一個億,但絲毫不影響廣東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製造基地。中國製造看廣東,廣東製造含珠三角。現在越南的人口紅利跟九十年代的廣東有的一拼。
接下來就是勞動成本,企業建工廠肯定要考慮成本,而越南的勞動成本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二零一八年中國工人平均月收入八百零七美元,雖然越南的勞動力價格一直在漲,但是它只到二零一九年的上半年,它的平均月薪才是兩百八十八美元。地理條件更不用說了,越南有漫長的海岸線,緊鄰的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工業區,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的成本相比印度就低得多了。
除此之外,越南的政治體制也和中國相似,說中國是摸著石頭過河,越南就是摸著中國過河,一直在抄中國的作業,這也算是個加分項。從這些基本條件來看,越南的機會相當不錯。那對於中國來說,製造業外遷,產能升級會不會空心化,會不會有就業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