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把戰國時期諸位秦王對秦國的功勞列舉如下,諸君各自評判。

    1、秦獻公嬴師隰,在位24年

    秦靈公之子,因宗室之亂10歲流亡魏國,此後在外流亡近30年。

    他在魏國親歷了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看著魏國逐漸強大,而此時的秦國國內政局混亂,秦簡公奪位,秦出公被殺,河西之地也被魏國佔領。彼時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

    秦獻公回國繼位,撥亂反正,穩定政局,擴大生產,數次對魏發動戰爭,欲收回河西之地,未能成功,他讓秦國回覆到正確道路之上

    2、秦孝公嬴渠梁,在位24年

    秦獻公之子,繼位後勵精圖治,釋出《求賢令》,引得商鞅入秦。

    在位期間,頂住一切壓力,支援商鞅變法,商鞅前後兩次變法,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面貌,原來落後腐朽的邊陲小國再次迸發出勃勃生機。

    秦孝公和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

    3、秦惠文王嬴駟,在位28年

    秦孝公之子,第一位稱王的秦王。

    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他還是頂住宗族壓力,繼續施行商君之法,保住了秦國強大的本源。

    嬴駟擁有雄心壯志,他任用張儀為相,頻繁插手關東之事,伺機東出。

    秦魏百年河西之爭,終於由嬴駟宣佈秦國獲勝,秦國獲得了東出的根據地。

    嬴駟派遣司馬錯攻滅巴國、蜀國,為秦國獲得了大糧倉,此後秦國東出再無糧草之憂。

    嬴駟還削弱了秦國後方的義渠,義渠稱臣,為後來秦昭襄王徹底抹掉義渠奠定基礎。

    秦惠文王定下了秦國東出的戰略方向。

    4、秦武王嬴蕩,在位3年

    秦惠文王之子,勇猛好戰,繼位之後便欲問鼎中原,平定了蜀亂,攻下韓國宜陽,卻在洛陽舉鼎而亡,在位3年多並沒有太多機會表現。

    5、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

    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在位時間最長

    伊闕之戰,全殲韓魏24萬聯軍;

    五國攻齊,燕國、趙國、魏國、韓國、秦國打得齊國只剩即墨、莒兩座城池;

    鄢郢之戰,攻破楚國陪都鄢城,都城郢城,掘楚國王陵,殺軍民百萬;

    華陽之戰,滅趙魏聯軍15萬人;

    長平之戰,滅趙國軍隊45萬人;

    殺義渠王,在義渠故地設郡縣;

    攻滅西周,將象徵天下的九鼎搬回咸陽。

    以上是秦昭襄王時期針對六國的重大軍事行動,小規模的數不勝數。

    秦昭襄王削弱了六國勢力,為秦國統一六國掃平道路。

    7、秦孝文王嬴柱,正式在位3天

    秦昭襄王之子,由於老爹超長待機,等到他繼位的時候已經54歲了,由於在位時間太短,不做贅述。

    8、秦莊襄王嬴異人,在位時間3年

    秦孝文王之子,因為呂不韋的運作,成為華陽夫人義子之後成功上位。

    在位時間不長,僅有的功績是滅亡西周國,周王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9、秦始皇嬴政,在位38年

    秦莊襄王之子,年少繼位,呂不韋掌權,親政之後平定嫪毐之亂,驅逐呂不韋,重用李斯,開始了統一六國之旅。

    秦王十七年,秦國滅韓國;

    秦王十八年,秦國滅趙國;

    秦王二十二年,秦國滅魏國;

    秦王二十五年,秦國滅楚國、燕國;

    秦王二十六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

    自獻公始,共9位秦王,誰最有作為?個人排序秦始皇、秦昭襄王、秦惠文王、秦孝公、秦獻公。

  • 2 # 剛日讀史

    不要說秦王,應該是秦國國君。因為惠文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這幾位沒啥好說的,都是“修補匠”,沒亮點!

    沒有秦非子,啥也不是!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弄到了一個大美女褒姒,於是兩個人你儂我儂,過上了沒羞沒臊的生活,三年之後,瓜熟蒂落,名為伯服。

    伯服出生了之後,周幽王便把正室王后這個黃臉婆給廢了,連帶著太子宜臼也被趕出了家門。

    九年之後,廢太子王者歸來,他聯合了外婆家的申國,並且請了一大幫犬戎做打手,攻破了鎬京,殺死了周幽王,並自立為周平王。

    周平王這種殺父奪家產的舉動,並沒有得到家裡三大姑八大姨的支援,於是無奈之下東遷洛陽。隨後,周王室便重新立了一個周攜王,仍然以鎬京為國都,與周平王打對臺戲。

    到了前750年,遠房親戚的晉國、看到這幫娃娃們瞎鬧胡鬧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便聯合了魯國、申國一共起,滅了周攜王。

    當時,犬戎仍在關西肆虐,而秦國的先祖秦非子仍然還在幫著周平王養馬,那馬養得又大又圓,可謂是盡心盡力,忠心耿耿。

    周平王便拍了拍秦非子的背說,“老秦啊,關西那塊傷心之地,我是不想要了,你帶著你的族人去,跟犬戎好商好量的,看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吧,能拿得到就算是你的了!”

    於是,秦非子便帶著族人,殺向關西,打野、對線、補兵、買裝備,這一打就打了一百多年。最後,秦氏這個部族開始在關西慢慢地落地生根、發芽、發展壯大!

    沒有穆公,秦國不立!

    作為Wrangler後代的秦人部族,一向被中原這幫老夫子看不起。到了穆公時代時,他找到了同樣被人看不起的楚國,一見面就猛倒苦水!

    “媽蛋,咱這份家業也是拿著命搏來的好吧,憑啥被人看不起,他們說我是西戎,說你是南蠻,啥整?”

    老楚家也是個暴脾氣,也來勁,“啥整?我乃蠻夷,愛啥啥地,尿不到一塊就別跟他們瞎BB了,咱們幹咱們的就得了。”

    秦穆公一聽,“中啊,不過我手下原本有個逃奴,叫做百里奚的,聽說他跑到你這裡搞起養牛業,這樣吧,我拿五塊羊皮跟你換。”

    老楚家一聽就樂了,“要啥腳踏車啊,你要拿就拿去唄!”就這樣,秦穆公帶著百里奚回到了秦國,但是不讓他放牛了,而是直接給了一個“大夫”的職位給他幹。

    百里奚原來是養牛專業戶,而老秦人是養馬專業戶,好傢伙,這秦氏部落硬是給他們搞得風生水起,牛馬成群,兵強馬壯。

    (百里奚)

    就這樣,在穆公和百里奚的完美配合之下,秦氏部落開始憬慢地化家為國,奠定了立國的基業。

    沒有孝公,秦國不強

    衛鞅原來是衛國宗室室的後代,不過老衛家早就落魄了,於是衛鞅時時常嘆,我怎麼著也叫過公孫鞅啊,公子公孫的,現如今竟然魄到如此地步。於是他便跑到了魏國去發展深造!

    但是魏國的形勢也不好,首先是吳起這個大才竟然被逼得跑路了,跟著衛鞅也在魏國得不到好的機會,於是又跑到了秦國去風投秦孝公。

    看到衛鞅來了,孝公也沒把他放在心裡,等到茶上來之後,兩人便開始吹牛打屁,隨著深入的交談,孝公連稱妙計,並拜其為國家高階顧問,讓他推動秦國變法。

    衛鞅也帶兵攻打魏國,魏國哀求請放過,但衛鞅很憤怒,落魄時候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給我狠狠地打。於是便把魏國的河西之地給打了下來,孝公便把“商”這個地方封給了他!

    孝公和商鞅強力推動的“以吏為師”和“二十等軍功爵”,使得秦國的武力持續增加,強大的武力又使得秦國在東方戰場上不斷地攻城掠地,又促使了更多的關東人才紛紛入秦。

    而“法治”和“以吏為師”的教育制度,更是使得法治深入到了秦國各級官吏的心裡,使得“務實”和“守法”成為大秦人的基本操守。

    戰無不勝的秦軍,和務實守法的官員,相輔相成,終於讓大秦有了稱霸的實力,甚至也註定了秦國統一天下之大勢!

    除開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無人可比之外。秦非子創立家業,秦穆公奠定了立國的基礎,而秦孝公完善了制度,夯實了國家的根基。

    其它的所有人,如惠文王、昭襄王、都不過是個修補匠而已啦,他們乾的都是這裡修修,那裡補補,加點邊角料而已!

    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上所出現的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是因為他們的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就算建立起來了,也因為制度的崩潰而敗亡,歷朝歷代,莫不如是。

    比如秦二世,隨著趙高在朝堂上的大殺特殺,而造成了秦國內部制度的崩潰,最後帝國轟然崩塌。如果秦朝的制度不崩潰,那麼劉邦、項羽這一幫強人,對上一個制度穩健、方圓萬里的大國,他們是沒有任何勝算的。

    (制度大廈落成)

    而制度建立起來並且穩定執行之後,就會形成一個“勢”,形成一個巨大的滾滾車輪,向前碾壓而去,當士農工商等百家,都在裡面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之後,天下可定!

    因此,除開秦始皇之外,孝公最強。能理解“制度”這玩意的人,一定不會反駁這個觀點!

    文——千古

  • 3 # 圓凱禮佛

    秦國最有作為的帝王有三位。

    第一位狠人,秦孝公,繼位時秦國地廣人稀風雨飄搖,被魏國入侵,割地賠款給魏國求和。然後他重用商鞅,發展十幾年,物資豐足了。臨死前,聯合齊國和趙國,三國一起打魏國,終於擊敗魏國主力軍。

    第二位狠人,秦昭襄王。他小時候去燕國做人質,18歲回到秦國繼位,秦國群臣反對他為君,在趙武靈王和他媽(楚華人)努力下才繼位。但是政權軍權被他媽和他舅舅把持。

    他鬥智鬥勇奪回權利,國內又有貴族叛亂,他巧妙的壓制了叛亂。

    接下來,他擴充套件四川為後方基地,招攬人才,積蓄力量。

    繼位第6年,聯合韓魏齊,四國伐楚。

    繼位第8年,拘留了楚懷王。接下來收割楚國16城。

    繼位16年,攻打南韓,收割數百公里土地,南韓淪為附庸。

    繼位18年,攻打魏國,收割61個城邑。

    繼位21年,徹底打垮魏國,只給魏國留了一個城。

    繼位23年,聯合燕趙韓魏,五國聯軍進攻齊國,攻佔齊國七十座城。

    繼位24年,想要騙和氏璧,結果遇到了藺相如,沒有成功……

    繼位25年,進攻趙國三年,佔領很多大城。

    繼位27年,進攻楚國2年,佔領大片土地。

    繼位37年,進攻趙國,被打退了。

    繼位47年,進攻趙國,發動了長平之戰,坑殺趙國40萬戰俘,包圍趙國首都。到此為止,戰國七雄中的五個被打殘,趙楚齊魏韓。(燕國太遠打不著)

    繼位51年,周天子密謀聯合燕國楚國伐秦,命令攻擊周天子……長達879年的周朝滅亡。

    繼位56年,75歲時老死了。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王。30年後,他孫子的兒子,面對打殘

    的諸國,輕鬆一統天下。

  • 4 # 藍風破曉

    最近,因為《大秦賦》的熱播,引起了一波關注大秦的熱浪,很多人開始關注秦國,關注秦國哪些出色的領導人。

    像題主所問,除了秦始皇外,哪個秦王最有為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解決這麼兩個問題:一、秦國國君“稱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二、哪一個最有作為?

    秦國國君什麼時候開始叫“秦王”的?

    1、諸侯何時敢稱“王”?

    歷史有時候很有意思,很久之前,久到西周剛建立的時候,只能有一個人稱王,那就是周王。其他任何人不得稱王。而諸侯們的等級序列是:公、侯、伯、子、男。

    所以,那時候,諸侯裡誰如果被叫“公”,那絕對是很牛的存在,要麼是王室親屬,要麼是很有影響力。而後來最強大的七國,一個也不在公國行列。

    當時的侯爵諸侯國有:齊、魯、晉、衛、燕等,這些侯爵國家裡出來了五個戰國七雄的國家,齊國、晉國(後分解成趙國、魏國、南韓)、燕國。

    而秦國只是伯爵國家,楚國也只是子爵國家。

    封諸侯之初,楚華人對於自己封了個子爵,很不開心。

    後來,周曆王又攻打楚國,楚國沒打下來,周曆王卻送了命。於是乎,楚國當時的國君熊渠封自己三個兒子為王,表達了和周王室平起平坐的意思。那是公元前840年左右的事情。

    周厲王死了,兒子周宣王上臺了,這個比他爹強,因此,楚國的三個王,去掉了稱呼,免得捱揍。

    但是,100年後,楚國又出了個厲害人,叫熊通,他對於逐漸衰弱的周王室,看不到眼裡了,正式稱王,這就是楚武王,當時是在公元前740年。其後,楚國國君一直稱呼為“楚王”。看得出來,楚華人很倔強。到了楚莊王的時候,楚國還一度稱霸。

    因此,在春秋時期,雖然大傢伙不一定達到“公”這個等級,但大家都尊稱諸侯國君為“公”,比如齊桓公,比如晉文公,比如秦穆公,比如宋襄公(只有楚莊王例外,他們喊著要和周王平起平坐)。這就像如今,不管你是多大的民營企業家,民眾統統稱呼為老闆,這是一個道理。

    2、秦國開始稱王,比較晚。

    (秦惠文王)

    楚國稱王幾百年,而秦國在秦穆公手裡輝煌了一把,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重用商鞅開始崛起。到了秦孝公兒子嬴駟時,認為秦國已經在強大的路上了,必須稱王,所以,從嬴駟開始,秦國國君被稱為“秦王”,嬴駟就是秦惠文王。

    從秦惠文王開始算起,算上秦始皇,秦國總共出現了6任秦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

    而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不需要多說,畢竟,統一了六國,再沒有比這更成功的事情了,在整個秦國曆史上,秦始皇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那麼,在五個稱王的秦國國君中,哪個秦王最有作為呢?

    秦王當中,除了秦始皇,最有作為的應該是誰呢?

    除了秦始皇,五位秦王中,秦莊襄王當了三年的王,秦孝文王也只幹了三天就追隨父親到陰間盡孝去了,而秦武王,也只有短短三年的執政期,搞不出什麼大名堂。

    剩下的,就只有秦惠文王嬴駟,還有秦昭襄王嬴稷了,這兩人是父子倆,都是絕對的豪傑。

    1、從執政時間來看,秦昭襄王時間更長。

    秦惠文王從公元前338年開始上位,到公元前311年離世,在位27年。而秦昭襄王從公元前307年即位,到公元前251年離世,整整在位56年。從時間上來說,秦昭襄王影響秦國時間更長,對秦國整體影響更大。

    2、從政績來看,秦昭襄王更為出眾。

    秦惠文王在位時做了什麼?重用張儀,實行出色的外交策略,進行合縱連橫。賞識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往北邊征討義渠,往西邊平定巴蜀之地,往東出了函谷關,往南邊征討楚國。

    這一系列的組合拳,讓其它六國“畏秦如虎”,秦國的勢力快速壯大。

    秦昭襄王做了什麼?沿著父親的老路繼續擴充套件,繼續壯大。

    在秦昭襄王的早期,宣太后干政很多,大秦四貴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的勢力很大,對秦國發展有著負面影響。

    秦昭襄王執政中期,他大力改革,將魏人范雎封為上賓,聽從其建議,強力收回了母親宣太后的干政權,同時驅逐了四貴,拜范雎為相。其後,採用范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的策略(這策略也不是范雎所首創),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在秦昭襄王時期,對外的五次戰役,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中,秦國發揮出色,收穫不少。而這些戰役中,發揮最為出色的將軍莫過於戰神白起。

    在秦昭襄王的職業生涯中,拳打三晉,腳踢齊楚,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可謂是出盡風頭。但最關鍵之戰,還是長平之戰,直接打殘了趙國,讓40萬人馬見了閻王,就此為統一六國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畢竟,趙國就是六國中最為關鍵之所在。

    秦惠文王一步一個腳印,擴充套件的很穩。而秦昭襄王路子很野,做事很猛。從擴充套件的戰績來看,秦昭襄王的成績更為突出。

    對內,秦惠文王上任之初,採用了商鞅的制度,同時打壓了商鞅,誅殺了三族,可謂是雷霆手段。但秦昭襄王更猛,直接取消了宣太后的干政權,驅逐了四貴,這一個個可都是大人物。

    綜合來看,從影響秦國的時間,到整體的戰績,以及對內的諸事處理,愚以為,秦昭襄王比秦惠文王更有作為。

    但,秦昭襄王發動的邯鄲之戰,以及最後賜死白起,是他人生的兩大敗筆。

  • 5 # 漢史趣聞

    除了秦始皇之外,秦國600多年的時間,30多代君王他們大部分都是明君,若是說最有作為的,肯定是秦襄公、秦穆公和秦孝公了(這是除了秦始皇之外的)!

    為何是他們三個人呢?

    秦襄公立國、秦穆公定國、秦孝公把秦國發揚光大了。具體他們有什麼作為,我們來詳細闡述一下。

    秦襄公正是被周天子封為了諸侯王

    我們都知道周幽王寵為逗褒姒一笑,利用烽火臺調戲諸侯王的故事。他三番五次戲弄諸侯王,諸侯王都不信任他了。

    到了犬戎族真的來侵犯周幽王的時候,他再次點燃烽火臺召喚諸侯來救,這個時候就沒有人相信了。可以說大部分諸侯王都是沒有來救他的。

    結果導致了周幽王被殺,褒姒被俘虜。之後,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為把都城遷到洛陽,東周就開始了。

    那麼,這和秦襄公有什麼關係呢?

    周幽王被犬戎進攻的時候,秦襄公有來救駕。周平王念在他有功的分上,就封了他為公,也就是說秦國是在東周的時候,才開始和燕國、齊國、晉國等周天子封的老牌國家平起平坐的。

    同時,周平王給他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把犬戎佔領的一部分地區,給到了秦襄王。

    周幽王的意思就是說,若是秦襄公想要擁有自己的地盤,就必須要去攻打犬戎族,把他們趕出去,他們的地盤就是你的了。

    不管怎麼說,秦襄公有了自己的地盤(儘管當時被其它人佔領),有了官方認可的頭銜。這個時候只要他不怕死,就可以開疆拓土,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

    不過,很遺憾的是,秦襄公時期他們打不過犬戎,一直也沒有任何實際的封地,不僅僅是他這一代,之後經歷87年8位君王,秦文公、秦靖公、秦憲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他們都沒有實際的領地。

    到了秦穆公之後,秦穆公就有了屬於自己真正的領地,而且開闢土地達千里。

    秦穆公定國,他是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是秦國第一個重視人才的君王,我們都聽說過百里奚這個人,他就是秦穆公用了五張羊皮換來的。

    百里奚幫助秦穆公打敗了晉國,讓秦穆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

    秦穆公時期,他最大的對手就是西戎,秦國想要爭奪地盤開疆拓土,必須要把強大的西戎給打敗,要如何打敗強大的西戎呢?

    西戎有一個叫由於的人,他到秦國來拜訪,秦穆公和他談論了一番,覺得這個人是一個人才,想要留住他。

    但是,由於怎麼可能是秦穆公能夠留下來的。當時的秦國根本沒有辦法和西戎相比。

    秦穆公和謀士商量,最後商量的結果就是儘量讓由於在秦國待一段時間,這樣我們用美女去賄賂西戎的首領。

    只要西戎的首領上套了,墮落了,由於回國後看到西戎沒有希望了,他就會乖乖地來秦國侍奉秦孝公的。

    之後,秦穆公就是這樣執行的。

    等幾個月過後,他們覺得差不多了,就把由於放回去了,由於回去之後,發現首領只知道享受,沉迷於酒色,不怎麼治理國家了。他不管怎麼勸諫,也沒有任何用。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失望的離開了西戎。

    離開西戎之後,他就投奔了秦穆公,秦穆公利用由於對西戎的熟悉度,制定攻打西戎的計劃。最後他們徹底打敗西戎,佔領西戎的地盤。

    同時,西戎被滅之後,秦穆公還滅了周圍的昆戎、綿諸、翟、義渠、烏氏、朐衍等地之戎,開拓的土地有上千裡之遙。

    秦國混的終於像樣了,再和晉國、齊國等國家開會的時候,也可以坐著了。

    這都是穆公取得的成就。

    秦孝公利用商鞅變法,使秦國一家獨大

    秦孝公時期的事情,我們都比較熟悉,因為秦孝公用了一個叫商鞅的人,讓他在秦國實行了變法。

    商鞅的變法是十分的徹底的,他從經濟、政治、軍事等方方面面進行改革,最終讓秦國計程車兵,變成了虎狼之師。

    殺人是可以記軍工的,種地也是可以記功的......

    秦國實行變法之後,逐漸的強大了起來,秦國計程車兵在商鞅的帶領下,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

    本來秦穆公變法之前,魏國最為強大。

    但是,變法之後商鞅帶領秦國的軍隊,打的魏國從安邑遷都到了大梁。這個時候最為強大的魏國,都被秦國給擊敗了,就不用說其它的國家了。

    秦孝公時期的秦國,已經有了絕對的話語權。

    秦孝公的兒子是就是秦惠文王,他一上臺就把商鞅給殺了,但是,商鞅的變法已經深入人心了,這個時候商鞅被殺,對秦國也沒有影響了。

    六國意識到秦國的強大,開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秦國用了張儀連橫的計策破了蘇秦的合縱。

    秦國繼續遙遙領先!

    秦惠文王的兒子是秦武王,但是,秦武王當了三年多的國君,因為舉鼎被砸死了。之後就是他的弟弟秦昭襄王時代。

    秦昭襄王時期,他讓白起和趙國打了長平之戰,差點把趙國給滅了。打了魏國和楚國,秦國達到了有一個新的高峰。

    秦昭襄王的兒子就是異人的爹安國君,安國君當了三天的秦王就駕崩了。之後就是異人當了秦王,三年之後異人駕崩,就這樣嬴政秦始皇的時代了。

    所以說要說最有作為的秦國國君,他們就是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和秦始皇。

    參考資料:《史記》

  • 6 # 董江波

    秦國最傑出的王,肯定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了,就憑他統一整個華夏,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車同規路同矩、建立完整的郡縣治,就足以成為最偉大的古代帝王之一。但秦始皇之前的歷代秦國君主,確實個個不錯。

    第一,秦國在整個大周王朝歷史上,直到秦始皇,都是一個異類。

    這個異類的重要表現就是,歷代秦王,從第一代,一直到秦始皇,個個努力,勤奮,而且,不犯大錯。

    這在大周王朝所謂八百鎮諸侯中,獨一份兒。因此,很多人會覺得,秦統一六國,這是必然的,因為,人家歷代君主,哪怕是在位時間短到幾天,長到幾十年,沒犯大錯。

    不犯大錯,其實,就是最大的優勢。

    第二,秦始皇之外,兩位秦王,功績最大。

    一位是秦孝公嬴渠梁,在位24年。沒錯,就是那位推動商鞅變法的秦王。戰國七雄,只有秦國一家,不折不扣的完成了變法。所以,秦國強大,是有根本原因的。其他六國的變法,都是半途而廢了,不徹底。

    第二位是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沒錯,就是那位不斷對六國發動戰爭,憑藉著秦國舉國之力,其實,在他臨死之前,已經基本上把東方六國齊楚燕韓趙魏打廢了的秦昭王。這時的六國,除了趙國還有一戰之力,剩下的五國,基本上就是等死了。

    這兩位的努力,為秦國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強大而不可逆的基本,加上秦孝文王嬴柱和秦莊襄王嬴異人沒犯錯,到了秦始皇手中,於是,秦國一舉奪得天下。

  • 7 # 路之意

    話說,秦國作為諸國霸主,特別是在秦始皇時期,一統六國,也因此讓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雖然歷史對他評價有褒有貶,也不能否定他對華夏的功績。但是在秦國曆史上,真正偉大的君主共有五位,說實話,秦始皇確實不凡,但終究他是站在了前面君王的肩膀上的,今天來給大家細數一下吧。

    一、秦穆公

    秦穆公被《史記索隱》等書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

    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於雍城(今陝西寶雞鳳翔東南),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

    秦穆公在位期間,廣納賢士,大膽任用非本國的人才,開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

    秦穆公向西發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說20個)。

    秦穆公於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二、秦非子

    有歷史評價在司馬貞的《史記索隱》這樣說:“非子息馬,厥號秦嬴。禮樂射御,西垂有聲。”秦非子是上古部族首領顓頊的後裔,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不過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等到秦襄公時,才正式列為諸侯。秦非子乃是秦國第一任君主,這等功績,還用說麼?

    三、 秦惠文王嬴駟

    秦惠文王是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秦國以前的國君只能稱公,而稱王就是秦國地位提升的一種象徵。嬴駟在位正值商鞅變法結束的時代,而也是他殺了商鞅,但是他並不糊塗,他知道商鞅變法對秦國有多大的作用,也是他讓商鞅之法,在秦國永久的實行了起來。

    嬴駟在位時間雖不長,但是他憑藉張儀的連橫之策,一步步蠶食魏國。在外奪回了被魏國侵略多年的土地,在內消滅了甘龍、杜摯等三朝權臣,讓秦國的變法沒有了任何阻礙,嬴駟是秦國中興期間一位重要的君主,他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正是他在位的時間,讓秦國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恢復,軍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秦孝公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

    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戰國初期,秦國地廣人稀,大部分土地還沒有得到開發,農業生產遠不如東方各國。秦孝公即位之後,深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決心變法圖強,下達《求賢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來到秦國。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大敗魏軍,並佔領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孫壯率軍攻打南韓,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

    五、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 ,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聽從魏華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

    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之一。

    秦國長年征戰,到了昭王后期已經民生凋敝,並且遭到了諸侯國的聯合打壓,把戰果一一丟棄。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終年75歲。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國的左庶長王齕(hé)攻打趙國,攻佔了上黨(山西長治長子),趙國的大將廉頗心裡知道不能硬戰,嚴密的守壘相互對峙,等待機會進攻。

    秦國深深的感到廉頗對於秦國是個憂患,於是用離間計揚言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國果然任命趙括代替廉頗,秦人聽聞了這個訊息,大喜如狂,秘密派遣大將白起代替了王齕。

    趙軍的出擊被截分為了兩部分,秦軍用50餘萬大軍依靠地形圍住人數幾乎相等的趙軍,趙軍斷糧46天,大潰。秦軍殺了趙括,在長平活埋了趙國40餘萬投降計程車兵(山西晉城高平市),趙國全國都大大震驚。

    哪個秦王最有作為?

    秦非子可以說是秦國的開國君主。秦非子是秦國的創始人,他是秦國先祖中第一個被周王室分封的人,被稱為"為秦始封之祖"。秦非子,嬴姓部落的首領。非子因為年代久遠,無法考證其出生年月,華夏族,嬴姓趙氏,原名叫趙非子,大業後裔。他的祖先被稱為伯翳,因為幫助舜馴服了很多鳥獸,而受到舜的賜姓,被賜姓嬴。再到後來伯裔的後代造父,因為替周穆王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周穆王就將趙地分封給了造父,造父的後裔們就以嬴為姓,以趙為氏。

    因為秦國原本是華夏族,後來西遷後就長期在西戎地區定居下來,由此養成了一些遊牧民族的習慣,比如:崇尚武力,愛好騎馬。秦國也多次幫助商、周解決邊境的西戎問題,一度受到周天子的賞識,後來因為參與到了一次政治鬥爭,而被處罰秦人由此淪落為奴隸,地位低下,一直到秦非子的時期,秦人的地位開始得到改善。

    周孝王時期,秦國的秦非子對養馬十分在行,因為養馬出色,而被人告訴給了周孝王,周孝王很喜歡秦非子,當此之時,周孝王為了抵禦北方戎狄的侵擾,而特意挑選了一塊土壤肥沃的牧場來繁殖駿馬,目的就是為了加強自身的軍事實力。秦非子就因為養馬受到周孝王喜愛,甚至周孝王還一度想要廢太子,讓秦非子來做太子,此舉當然遭到周朝元老的反對,周孝王最後也沒有虧待秦非子,就賜非子為周的附庸,他在秦這個地方建立城邑,從此贏姓部落便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封地,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結語

    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雖然當時的封地不足五十里,只是一個“附庸”小國,當對於秦國後面的發展,可謂是第一個開啟門的人。

  • 8 # 談秦說漢

    歷史上秦國有六代秦王,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最後一個秦王就是嬴政,後來自稱為始皇帝。其中最有作為的秦王應該是秦昭襄王嬴稷,這老頭壽命特別長,大殺四方讓列國懷疑人生

    對秦國的歷史程序影響比較突出的君主,還有非子、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國正是在這一代又一代君王的努力下,才有後來的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非子

    非子是三皇五帝之顓頊帝的後裔,居住在犬丘,喜歡養馬和其他的牲口,為周孝王在汧河、渭河之間管理馬匹,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馬匹大量地繁殖。於是,周孝王將部分屬於王室的土地秦邑賜給非子。從此,秦人也算是有了封地秦邑

    因為非子只是替天子養馬的工人,是個技術工種,沒進入周朝的管理人員序列,所以非子雖有封地但無爵位,而且秦邑的封地只有不足五十里見方,史書上稱之為天子的附庸。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位。

    秦襄公

    公元前778年,秦莊公與西戎作戰而死,其子嬴開繼位,也就是秦襄公。原本由其兄世父繼君位,但世父一心想為父親報仇,與西戎人作戰,便把君位讓給嬴開。當時,周王室因褒姒之烽火戲諸侯,發生了鎬京之亂,周幽王被西戎人殺於驪山下。

    申王后之子宜臼繼位,也就是周平王。為躲避西戎之禍,周平王決定遷都到洛邑。秦襄公率軍護從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賜予其岐山以西的土地。其實,當時岐山以西的大部分土地已經被西戎人佔領,周平王也就給秦襄公填了一張空頭支票。

    秦襄公與西戎人經過數年血戰,土地得到成倍的擴張以後,於是遷都汧邑,也就是現在的隴西縣。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去世,葬於西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秦襄公最大的成就是獲得了正式的列侯之位,並在汧邑建立新都城

    秦穆公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嬴任好繼位。經過秦國數代人的努力,秦國的領土已經很大了,秦穆公在位期間,渡過黃河佔領了大行山以西的茅津,消滅滑國、梁國、芮國,關中之地盡歸秦土。同時,發兵千里之外進遠征鄭國,具備東出之擴張能力。

    秦穆公重用賢人不講究出身,用五張羊皮從宛地換回奴隸百里奚封為五羖大夫。又依百里奚之言,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封為上大夫。從西戎部落裡得到了由余,還從晉國招來了丕豹、公孫支。在賢人的輔佐下打敗西戎,闢地千里,成為春秋之霸。

    秦穆公為加強國家外交關係進行政治聯姻,娶了晉獻公的大兒女穆姬為妻;又將女兒懷嬴嫁給晉獻公之孫、晉惠公夷吾之子公子圉,也就是晉懷公;後來又改嫁給晉獻公之子重耳,也就是晉文公。關係看起來真有點亂,歷史上稱為“秦晉之好”。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於雍地,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鳳翔。秦穆公最大的成就,是“關中之地盡歸秦土地”與“稱霸西戎”,也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春秋稱霸的諸侯

    秦孝公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嬴渠梁繼位。自秦穆公到秦孝公時期,秦國因地處於西部,不利於參加中原的盟會,被視之為狄夷,沒有什麼國際影響力。同期的魏國實施了“李悝變法”、楚國實施了“吳起變法”、南韓也推動了“申不害變法”而強大。

    於是,秦孝公也重用了衛華人公孫鞅而發動了“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之精髓是獎勵織耕、獎勵軍功。也就是鼓勵百姓開荒種地,同時又廢除井田制、開通阡陌,將部分王公貴族的土地收歸國家,租給百姓耕種,百姓向國家上交一定比例的租賦。

    建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廢除舊有的爵位世襲制,規定普通百姓也可以透過殺敵數量來獲取爵位。商鞅變法開始時推行相當困難,數年之後,成效顯露出來了,國庫充盈,華人尚武,軍隊所向披靡。可以說,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昭襄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在周王室舉鼎身亡,其弟嬴稷在穰侯魏冉的支援下繼位為王,也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繼承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數代積累下來的綜合強盛國力,一生致力於南征北戰,在位五十六年,秦軍東出征伐近百餘次。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派向壽伐韓,佔領了武始,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武安市南。同時,又派左更白起攻打新城,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伊川縣西南。次年,左更白起率軍在伊闕攻打公孫喜領導的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俘虜了公孫喜,佔領了五座城,韓、魏軍隊從此精銳盡失,史稱伊闕之戰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從隴西郡出發,佔領了楚國的黔中郡。次年,又派大良造白起率軍伐楚,佔領了鄢城、鄧城。公元前279年,大良造白起又佔領楚都郢城,將設為南郡。還一把火燒了楚夷陵,楚王被迫遷都到陳地,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史稱鄢郢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因南韓的上黨之爭,引發了長平之戰,秦昭襄王派武安君白起率軍大破趙軍於長平,四十萬降卒全部被殺。次年,南韓獻出垣雍,趙國亦同意割讓六個城邑,秦軍方撤回,自此中原強國趙國國力大傷,史稱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發動的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的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魏國、南韓、趙國、楚國的主要精銳,又合縱五國伐齊,使中國諸國國力嚴重衰減,為後世掃滅六國,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

    秦國四面有高山隔阻,北有蕭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東有函谷關,秦軍據四大關隘而守,關中安全無虞。而關中土地肥沃,又佔有巴、蜀、漢中的沃野千里,糧食充足。而秦昭襄依靠國內充盈的糧食儲備,不懼列國與之消耗國力。

    同時,秦昭襄王又依范雎之策,確立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軍東出在戰場上游刃有餘。公元前251年,76歲的秦昭襄王終於死了,這個在秦國執政最久的一代君王,若活多幾年,估計就沒有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事了

    寫在最後

    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天下,是秦國各代人數百年努力的結果。從非子養馬有功被封於秦邑開始,到秦襄公護送平王東周而獲封諸侯,再到秦穆公稱霸西戎,成為春秋霸主之一。雖然此後曾經有段時間沒落,但到了秦獻公時期,又開始大力發展經濟,而秦孝公因推動了商鞅變法,讓秦國再次成為霸主

    秦孝公之後,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時期的南征北戰,得到了糧食高產的天府之地,綜合國力與軍隊戰鬥力更加增強,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基本上是大殺四方了。而經過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多年的征伐,六國已經疲憊、苟延殘喘

    雖秦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無所作為,秦莊襄王在位三年之後,秦國的指揮棒交到了年輕有為的強人嬴政手裡。嬴政在數代先人的積澱的基礎上,勵精圖治、率軍東出,十年磨一劍,蕩滅六國,建立大一統之大秦王朝

    2020/12/27

  • 9 # 庭州行者

    秦始皇最終能一統天下,建立不世之偉業,成為千古一帝,固然建立在他的雄才大略之上。但大一統帝國的建立,更是歷史的程序使然。如果沒有秦國曆代先王的勵精圖治和開拓創業,秦始皇也不可能在短短九年之內消滅山東六大諸侯國。用牛頓的話來說,秦始皇的千秋功業,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賈誼在《過秦論》中談到,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掃清寰宇。所謂“六世”,正是自秦孝公到秦莊襄王間的六位秦國國君。但這六代國君中,真正堪稱為秦國統一奠定基礎的只有三人,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

    秦孝公是秦始皇的五世祖,名渠梁。他登上秦國國君之位時,秦國是個充滿潛力但無從激發的貧弱之國。他的父親秦獻公收拾了秦國國內的亂局,但大業未成便離開人世,振興秦國的重擔落到了年輕的嬴渠梁身上。當時,山東六國以齊國與魏國為最強,秦國則被視為邊緣地帶,無資格參與中原事務。嬴渠梁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大膽啟用衛華人公孫鞅展開變法,富國強兵。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改革了秦國一系列的弊政:加強君主權力;徹底廢除井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制,提高土地所有者的生產積極性;廢除世卿世祿制,打破血緣貴族對政權的掌握,使更多出身低微但身懷奇才的人才為秦國所用;建立軍功爵制,提高軍隊的作戰意志與作戰慾望;加強思想控制,焚燒諸子百家之術,確立法家思想等等。

    變法之後,秦國面貌煥然一新。社會生產力被進一步解放,軍隊的戰鬥力呈幾何倍速地提高,秦軍從此成為了令山東國家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秦孝公嬴渠梁邁出了秦國雄霸天下的第一步。

    孝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嬴駟繼位。嬴駟登基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處死變法功臣商鞅,因為二人有私仇。商鞅死後,秦國的血源貴族彷彿看到了希望,他們整日圍繞在年輕的嬴駟周邊,勸說他恢復貴族的特權地位。但嬴駟不愧是英明之人,他深知變法乃唯一的強國之道,有一天他當中宣佈,商鞅之法不可廢!秦國在嬴駟的帶領下,繼續將變法推向高潮。繼位十四年後,嬴駟效仿山東諸國稱王,成為了秦國曆史上第一位王,史稱秦惠文王。惠文王時期重用張儀,分化六國之間的聯盟;軍事上則採取積極進取的策略,向南奪取了楚國控制下的漢中與巴蜀之地,開拓了千里疆域,順帶將楚國一頓暴揍,使之患上了“恐秦症”;向東則對魏國用兵,奪取河東之地,邁出了東進的第一步;向西則重創少數民族建立的義渠國,基本消除了秦國東進的後顧之憂。

    惠文王之後,秦武王繼位,但僅僅在位三年便因舉鼎而亡。他臨死前召回了被流放的幼弟嬴稷,令其回國繼承王位。嬴稷,史稱秦昭襄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前期,由宣太后和穰侯攝政,在此期間秦國徹底消滅了義渠國,吞併其土地。後來昭襄王奪回政權,成為真正的“秦王”。嬴稷是秦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前後共擔任親王五十六年,這也保證了秦國在這一階段政策和方針的延續性。他在位期間,秦國在外交上採取連橫的策略,進一步挑撥六國之間的矛盾,加劇了山東六國之間的內耗,使之無力聯手對抗秦國。軍事上,秦昭襄王繼續進取,參與了五國攻齊,齊國從此一蹶不振;面對東邊 的軍事強國趙國,嬴稷在長平之戰中盡數殲滅其主力,趙國自此衰落;南方的楚國也遭到了秦國激烈的軍事打擊,被奪取大片土地並兩度被迫遷都。

    嬴稷經過五十六年的苦心經營,成功地將秦國打造成天下第一強國,六國在他的胡蘿蔔加大棒下已經疲弱不堪。嬴稷見時機成熟,出兵滅掉了周朝,延續了八百餘年的周王國自此終於壽終正寢。正當秦昭襄王準備一句殲滅六國時,他卻敗給了時間。

    之後的兩位秦王在位時間相對較短,只是起到過渡作用。最終,一統天下的重擔—同時也是機會,落在了秦王嬴政的肩上。

    因此,秦國之所以能最終成為七雄爭霸的勝利者,得益於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三位偉大秦王的經營和奠基。他們應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10 # 尚宮女史

    賈誼在《過秦論》中有一句話很著名,即:“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屯二週而亡諸侯……”將的自然就是自秦孝公開始擁雍州之地以窺周室及至始皇,共立六世,他們為秦始皇最終攻滅六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在這六個國君中,也並不都是有作為的能君或者明君,至少孝文王和莊襄王享國之日太淺,另兩人加起來在位時間還沒有四年,談不上對秦國有什麼貢獻,如果真要說他們的貢獻,大約就是保證了權力的順利過渡。

    如果真要說秦國的有為國君,除秦始皇之外,還真有不少,但要從他們中挑選出一個最有作為的國君,那就只能是一家之言了,誰也無法說服誰,真應了那句話:“沒有最……只有更……”,因此,沒有必要糾結誰最有作為。

    實際上,秦國之所以能夠立五百餘年而最終攻滅六國一統天下,除卻秦始皇的能幹之外,還有數代秦國國君的共同努力,這裡就將其中立下大功的幾位國君拿出來說上一說。

    這第一位自然就是秦國的立國之君秦襄公。秦襄公繼位的時候,秦國尚不上一個諸侯國,僅僅只是西垂大夫,奉周天子命在西部護佑周王室而與西戎開戰,長此以往,秦人的損失是極大的,而且吃力不討好。

    不是諸侯國,自然也就沒有自己真正的地盤,而秦襄公自然也認識到了秦人的處境,故此一直在尋找機會改變秦人的被動局面,這機會很快就到了秦襄公眼前,即周幽王作死與申國開戰,引來了申國、繒國、犬戎的合力圍擊。

    秦襄公知道這是立功的機會,遂領兵救援周幽王,雖然周幽王最終還是死了,但秦襄公救駕的行為以及隨後護送周平王東遷都給秦人帶來了莫大的好處,因為周平王讓秦國成為了一個諸侯國,雖然秦國的土地需要從西戎手中搶,但至少周平王放話只要從西戎手中搶來土地,就是秦國的,這對善戰的秦人來說雖然困難,但可以一步步圖謀。

    自秦襄公之後,數代秦國國君與西戎為爭奪土地而戰,雖然有勝有敗,但總體來說,秦國的土地在增加,秦國的實力也在增強,直到一百餘年之後,秦國再次出現一位了不起的國君,即秦穆公。

    秦穆公繼位的時候,正是齊桓公在中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時候,齊桓公的經歷,讓秦穆公不甘心一直龜縮在西方,他認識到,要讓秦國再前進一步,就必須東進,參與到中原紛爭中來,尊王攘夷爭霸天下。

    但秦國要想東進並不容易,比如西戎爭奪土地還要困難,秦穆公廣納賢才,得百里奚和蹇叔等人,在百里奚的輔佐下,秦穆公在國內倡導文明教化,重施於民,內修國政為的是外圖霸業。

    秦穆公圖謀霸業的第一步就是處理和晉國的關係,因為秦國東進最大的障礙就是秦國,所以秦穆公主張秦晉結好,也因此,秦穆公求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穆姬,後來更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晉懷公、晉文公,先後護送兩人回晉國繼位。

    只不過,晉懷公是個過河拆橋的主,而晉文公又是一個強悍的主,都不是秦穆公能掌控的,秦國數次向東發動戰爭,但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秦穆公遂在百里奚等人的輔佐下轉而向西發展。

    他在由余的幫助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甚至還得了周天子送去的金鼓,成為西方諸侯之伯。秦穆公“廣地益國,東服彊晉,西霸戎夷”,為秦國的發展長大立下了相當大的功勞。

    但秦穆公去世之後,殉葬人數達到了177人,其中還包括秦國的可用之才,給秦國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而且之後秦國未有大作為的國君,以至於秦國在未來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什麼作為,一直到秦獻公出現。

    秦獻公在繼位之前曾流亡魏國,對魏國進行的李悝變法有一定的認識,因此當秦獻公回國繼位之後,決心改變秦國的處境,遂在秦國國內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廢除了人殉制度,向東遷都櫟陽,讓秦國的東進又進了一步,然後又擴大商業活動,增強秦國國力,同時編制戶籍,推廣縣制,讓秦國的國力逐漸增強。

    秦國實力有所增加,然後秦獻公又開始將眼光看向國外,秦獻公曾在韓魏聯合攻打洛陽的時候出兵勤王,打敗了韓魏聯軍,解了周顯王的圍。兩年之後,秦獻公又出兵攻打魏國,奪取了曾被吳起奪去的河西之地,斬首魏軍六萬之眾。

    接連兩次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秦華人,同時秦獻公還得到了周顯王賜下的黼黻之服,更是讓秦國在諸侯國間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秦獻公時期,秦國並沒有什麼人才,秦獻公雖然進行了改革,但改革並不徹底,不過,也正是秦獻公的努力,其子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才能夠徹底進行,讓秦國徹底強大起來。秦孝公繼位之後立即釋出求賢令,招賢納士來尋找富國強兵的方式,商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秦國的。

    秦孝公得到商鞅之後就開始在秦國實行變法,兩人的目的就是實現富國強兵,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先後進行了兩次變法,變法之徹底是列國間最強悍的,而且又有秦孝公的堅定支援,秦國以最快的速度實現了富國強兵,後期商鞅在對魏國的戰爭中取得了不小的勝利。

    可以說,秦國經過二十餘年的變法,最終實現了富國強兵,秦國的崛起已然勢不可擋。秦孝公去世之後,其子秦惠文王繼位,惠文王繼位之後將商鞅處死,在變法已經深入人心之後給了秦國的貴族一個交代,惠文王這一招極大地緩和了秦國內部的矛盾,又將秦國的強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秦惠文王時期,秦華人才濟濟,既有張儀這樣的縱橫家在列國間行連橫之術為秦國牟取利益,又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等武將對外征戰,為秦國開疆擴土,文臣武將在惠文王的統領下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國攻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不過惠文王去世之後,其子秦武王太過著急,伐宜陽定三川,進入洛陽舉鼎,結果絕臏而亡。秦武王去世之後,其弟昭襄王在趙武靈王、羋八子和魏冉的籌謀下成為秦國的國君。

    秦昭襄王時期也是能人輩出,首先有已經成為宣太后的羋八子和魏冉把持朝政,讓秦國按照既定的軌跡往前走,還兵不血刃的解決了義渠這個大麻煩,等到范雎又有白起、司馬錯這些武將為秦國開疆擴土,更是讓秦國更加強大,而昭襄王一直沒有試圖真正親政,范雎入秦之後,輔佐昭襄王驅逐秦國四貴,逼著宣太后交出了權力。

    等到昭襄王將王權全部握在手中之後,范雎為其定下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一個長平之戰就將趙國徹底打垮了,此時,秦國滅六國已經具備了條件,如果再給昭襄王幾年時間,或許六國提前就沒了。但昭襄王畢竟已經超長待機了半個世紀有餘。

    昭襄王去世之後,秦國有一個比較平穩的時期,對外的征戰相對較少,因為孝文王和莊襄王兩位國君先後去世,要知道昭襄王在公元前251年去世,秦王政則在公元前247年繼位,這中間的四年就有孝文王和莊襄王這兩位國君。

    也正是因為時間太短,所以秦國的大業出現了短暫的停滯,而秦王政繼位之後年僅13歲,不能親政,又延長了秦國滅六國的時間,等到後來秦王政真正親政之後,秦國正式開始為攻滅六國做準備,並在十年內拿下了六國,秦王政最終統一天下,成為始皇帝。

    可以說,在秦始皇之前,秦襄公、秦穆公、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都是秦國曆史上很有作為的國君,他們在不同時期都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很難說這些國君中誰最有作為,只能說正是他們的存在,秦國才得以強大起來,為秦王政攻滅六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1 # 南嶺說史

    歷史上的秦王非常多,秦始皇的父祖輩們,如秦惠文王,秦武王等,以及之後各朝各代的分封為王,隋朝楊俊,唐朝李世民,宋朝趙德芳,明朝朱樉,甚至還有一些草頭王,如明末孫可望等。

    在這些秦王之中,我認為,最有作為的是秦王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在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後唐高祖李淵禪位於李世民,秦王李世民終於登上帝位,成為一國之君,開始了他開創大唐盛世的步伐。

    後世皇帝之中,再無如秦王李世民般英明神武的皇帝,後世對其評價相當高。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

    毛主席評價其: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唐朝的建立,雖不能說完全是秦王李世民一樣的功勞,但確實是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隋唐之際,各地割據勢力林立,秦王李世民領兵先後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之後拜天策上將,封為秦王。

    秦王李世民登基之後,虛心納諫,帶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念,積極聽取大臣們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又開拓疆土,設定安西四鎮,被西域各國尊為天可汗,開創了國泰民安的局面,其在位期間被贊為“貞觀之治”。

    秦王李世民在位的二十多年間,為唐朝之後一百多年的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我認為除秦始皇外,秦王李世民最有作為。

  • 12 # 常棣tandy

    我認為是秦惠文王,我們不妨看看他在位期間的作為:

    一、秦惠文王時的統治政策

    公元前三三七年秦惠文王繼位。

    雖然惠文王一上臺就把商鞅處死,但是由商鞅變法而確立起來的封建制度,是沒有任何改變的。對內、對外,秦惠文王繼續貫徹有利於封建國家發展的政策。在內政方面,惠文王仍然堅持“任人唯賢”的方針,這一點較孝公時代還要突出,它對於秦國的勝利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惠文王將商鞅車裂以後,並沒有任用公子虔等宗室貴族,在惠文王統治的二十七年間(公元前三三七年至前三一一年),也沒有一個無功無能的宗室貴族得到高宮顯爵。惠文王之弟樗裡子,足智多謀,人稱“智囊”,至公元前三三〇年(秦惠文王八年),其官爵才至“右更”,為第十四爵。後來,由於樗裡子統兵作戰,不斷拔城虜將,屢建戰功,至公元前三一三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才被封為嚴君(《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可見,孝公以後,秦國仍在繼續堅持"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的這一原則。

    由於實行這樣的政策,許多秦國以外的“士”,紛紛投向秦國,他們願意為秦國新興的封建政權效力。如“遊說之士”陳軫至秦,惠文王“善待之",但因當時秦用張儀為相,陳軫不得相位而奔楚。後來陳軫由楚出使來秦,秦惠文王問他:你去秦之楚“思寡人不?”陳軫回答說:越華人莊舄(xi系)在楚為執理,當他有病時,楚王不知他的心在楚還是思念越,楚王的侍御就獻策道:人在病中,他思念越就說越國的口音,思念楚就說楚國的方言。楚王派人去看莊舄,見他仍然是“越聲”:我雖然至楚,難道能夠沒有“秦聲”嗎?接著他就向惠文王出謀劃策(見《史記·張儀列傳》)。

    這件事說明,陳珍即使離開了秦國,心仍然向著它,可見秦國對這些“士”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在秦國,惠文王時期,除了聚集了一批法家以外,還有兵家和縱橫家。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這裡也受到尊重。現在能夠知道名字的,到秦來的墨者就有:鉅子(墨家學派團體的領袖)、田鳩、謝子、唐姑果等人。這說明秦國並非不允許法家以外的學派存在。

    在這種政策方針之下,秦惠文王用魏華人公孫衍任大良造,接替商鞅留下的職位。公孫衍原是魏國陰晉人,曾任魏國的犀首(類似將軍的一種官),因此有些書中又稱他為犀首。後來,魏華人張儀來到秦國,公元前三二八年(惠文王十年),被惠文王任命為相。在惠文王一代,張儀對秦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統兵的將軍中,司馬錯和樗裡子也為秦國土地的擴充套件,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秦惠文王時期,正是由於秦國集聚了一批謀臣、武將,所以在對外戰爭中表現了所向無敵的戰鬥力,使領地迅速擴大,充分顯示了新興的封建制生氣勃勃的精神。

    二、秦國取得河西之地

    因秦國日益強盛,在公元前三三七年惠文王繼位之初,楚、趙、韓等國和西南方面的蜀人,就派人朝見秦君。

    而這時的魏國,卻被齊、趙和秦國以東、西、北三個方而夾擊,屢遭失敗。尤其是秦在西面咄咄逼人,對魏威脅很大。為了擺脫這種困境,魏國進行了兩個方而的活動:一方面極力向齊靠攏,公元前三三五年(魏惠王三十五年),魏惠王在平阿南與齊威王會盟(見《史記·魏世家》)。

    次年,魏惠王又夥同南韓和另外幾個小國的國君,到齊國的徐州(山東滕縣)去拜會齊威王。這次相會,魏惠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補充承認十年以前(公元前三四四年)在“逢澤之會”上自封的魏惠“王”。於是,齊、魏暫時和好。另一方面,魏惠王在國內“卑辭厚幣以招長者”(《史記·魏世家》)。一時之間,許多著名學者如淳于淳于髡、孟軻等都紛紛來到魏國,魏惠王以急迫的心情向他們求教強國之法。

    就在這個時期,秦國向魏發動了猛攻。公元前三三〇年(秦惠文王八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率軍在雕陽(陝西富縣北)與魏軍展開激戰。結果秦軍大勝,斬首四萬五千,並俘虜魏將龍賈。魏戰敗後,只得被迫將仍在自己佔領下的部分河西之地,除少梁這個孤立的據點之外,都獻給秦國。

    三、張儀入秦、魏獻上郡

    魏國雖然將河西之地讓與秦,但並未阻止住秦的進攻,公元前三二九年(秦惠文王九年),秦軍繼續向河東的魏地進攻,先後佔領了汾陽(山西萬榮西北)、皮氏(山西河津西)、曲沃(山西曲沃)和焦(在曲沃附近)。這時,魏國在南方還在同楚國進行著戰爭,並在陘山(在河南新鄭西南)取得勝利,但是後面的秦軍已深入到魏國的腹地,對魏構成極大威脅。

    就在這一年,魏華人張儀來到秦國,張儀為戰國時代著名的縱橫家。由於秦的壯大,戰國中期以後各國間力量對比有很大改變。魏國退出河西之後,秦國的攻擊目標就不限於一個魏國,而在覬覦著東方的廣大地區。

    這時,能與秦抗衡的,只有東方的齊、趙和南方的楚國。因為隨著秦國勢力愈來愈大,各國感到秦的威脅,所以常常聯合起來與秦對抗。這種活動稱之為“合縱";而秦國為利用各國間的矛盾,以便各個擊破,也常常與一些國家結盟,去攻擊某一個諸侯國,這稱之“連橫”。

    適應這種形勢的需要,在“士”中間就出現了一批為“合縱”、“連橫”而奔走的“縱橫家”。張儀入秦以前曾遊說於魏、趙、楚和東周,皆不為用,於是至秦(見《史記·張儀列傳》、《呂氏春秋·報更》)。

    到秦國後,張儀取得秦惠文王信任,代替了公孫衍當權,公孫衍便投向魏國。次年(公元前三二八年),秦惠文王命公子華和張儀率兵攻魏,佔領了蒲陽(山西永濟北)。魏國在秦軍攻擊之下節節敗退,為了求和,便將上郡的全部十五縣,以及河西的少梁獻給秦國。至此,黃河以西的地區全部歸秦所有。

    全部佔有河西之地,使秦國在戰略上處於極其有利的地位。

    它的西面、北面沒有強敵,南有秦嶺與巴蜀、楚國相隔,東依黃河、函谷關一線天險,將各諸侯國拒之關外。這就在關中及其西部創造出一個極為穩定的環境,其形勢不僅進可攻,退可守,而且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保證封建經濟迅速增長和政治穩定,使秦立於不敗之地。

    而魏國則恰恰相反,自撤出河西以後,土地日益縮小,在秦惠文王時的魏國,“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而且形勢極為不利,它處於中原地區,毫無天險可守,東有強齊,南有勁楚,北方的趙國虎視耽眈,平時需四方戍守,戰時往往數路出兵,顧首則不能顧尾,得此而失彼,確實是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戰國策·魏策一)。

    因此,儘管魏惠王招攬了不少學者至魏,並“卑辭厚幣”(《史記·魏世家》)地向他們請教強國之術,但終免不了被各國蠶食鯨吞,而不得不朝依於秦,夕附於齊,一天天地衰落下去。這固然是由於魏國統治階級無能,提不出任何富國強兵的辦法,只知聆聽孟軻之流侈談“仁義”(見《孟子·梁惠王》),但其所處的形勢也使魏受到很大的限制。

    總之,河西之地歸秦,是秦魏兩國鬥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由於這些功績,就在當年,張儀被秦惠文王任命為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

    次年(公元前三二七年),秦把河東的魏、焦及曲沃等地歸還給魏,暫時停止對河東的進攻。為進一步穩定其後方,當年,秦又轉而向西伐境內的義渠戎,並迫使其首領向秦稱臣,同時將新收復的少梁改名夏陽,很明顯:秦國這一系列活動,都是為了整頓後方,當它再掉頭東向的時候,其目標就已不是一個魏國,而把關東諸國都列為兼併物件了。

    四、惠文稱“王”和五國攻秦的失敗

    自魏、齊稱王以後,秦惠文王也十分羨慕“王”這個稱號,由於擴充套件了土地,稱“王”的慾望更加迫切了。公元前三二五年(秦惠文王十三年),在秦相張儀的慫恿下,惠文王也正式自稱為“王”了。

    秦君稱“王”,暴露了他的野心。首先感到威脅的就是魏。魏自忖本國力量不能與秦對抗,就積極展開活動,聯絡韓、趙和齊等國,在秦君稱王的同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在巫沙相會,並尊韓宣惠王為“王”。魏、韓兩國又極力拉攏趙國,主動前去朝趙。

    公元前三二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元年),惠文王命張儀為相,率兵取魏國的陝,並將魏人趕走,同時在上郡築關塞,這就引起魏國更大的惶恐。在當年和下一年(公元前三二三年),接連兩次和齊威王相會,企圖依靠齊國對抗秦國。

    為了瓦解東方各國聯盟,秦國表面免去張儀的相職,而令其投魏,以便說服魏王帶頭事秦,但這一陰謀未能得逞。秦見此計不成,即出兵以武力攻佔魏國河東之地的曲沃、平周。公元前三一九年(秦惠文王更元六年),秦又攻取南韓的鄢。

    秦國的張牙舞爪,又促成各國聯合。公元前三一八年,魏相公孫衍聯合趙、燕、韓、楚、魏五國共同伐秦。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但這一次合縱,各國行動很不一致,燕、楚兩國態度消極,另外一個齊國在後面坐待時機,以便趁火打劫。因此,這次伐秦至函谷關,就被秦兵擊退,接著秦軍在樗裡子(即樗裡疾)的統率下,同三晉的軍隊大戰,公元前三一七年,在修魚(河南原陽縣西)打敗三晉聯軍,俘虜韓將軍申差,斬首八萬。喧嚷一時的“五國伐秦*之舉,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

    趁三晉軍隊失敗之際,齊國見時機已到,也向趙、魏進攻,在觀澤取得勝利。而在秦國後方的義渠,在公孫衍的策劃下,則乘秦與三晉交戰之時,偷襲秦國,取勝。不過義渠的小勝並不能改變“五國伐秦”失敗的結局。公孫衍的這一次合縱活動就宣告破產了。

    五、巴蜀的歸秦及張若治蜀

    在東方取得初步勝利以後,秦就將矛頭轉向西南,於公元前三一六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消滅巴、蜀兩國,這對於秦國在以後的統一戰爭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巴、蜀是秦國西南的兩個小國,居於今天的四川盆地。巴為春秋時巴子之國。蜀為蠶叢、魚鳧之後。蜀王又分封其弟於漢中,號曰苴侯(見《華陽國志》)。苴侯與巴王關係密切,後巴與蜀結仇,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巴、蜀相攻擊,俱向秦告急。

    秦惠文王準備伐蜀,但又為道險而猶豫。正在這時,南韓又從東面向秦進攻。早已從魏回來的張儀主張先伐韓,他從政治上考慮,認為:伐韓影響大,可以“下兵三川”,耀兵中原,“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史記·張儀列傳》),一舉而成王業。

    但大將司馬錯則反對先伐韓。他認為:蜀乃小國,是“戎翟之長”,現又“有桀紂之亂”,出兵討伐名正言順,又易取勝,“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而攻韓不僅可能遭到齊、楚、趙、魏各國的干預,而且有“劫天子”之惡名,因此不如伐蜀,伐蜀成功則“富國”、“廣地”、“強兵”三者俱來。“三資具備而王隨之矣”。

    司馬錯是從經濟、政治兩方面去考慮。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方案,於公元前三一六年起兵伐蜀。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率兵從石牛道入蜀,與蜀軍大戰葭萌關,秦軍大勝,蜀王被殺(見《華陽國志》)。

    蜀亡後,秦軍又滅掉苴及巴。秦國西南秦嶺以外的廣大地區,遂歸秦國所有。巴、蜀歸秦後,秦惠文王遣自己的兒子公子通(《史記·六國年表》作繇通;《華陽國志》作通國;《史記·秦本紀》作通)為蜀侯,命陳莊(《史記·秦本紀》作壯,徐廣:一作狀。《史記·張儀列傳》及《華陽國志》均作莊)為蜀相,又派張若為郡守。

    張若從公元前三一六年任蜀郡守,直到公元前二七七年(秦昭王三十年)調任黔中守為止,在蜀郡守任內共四十年。在這四十年中,巴蜀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很快,在軍事上也成為秦國的一支重要力量,這是與張若對蜀的治理是分不開的。

    當剛剛滅蜀以後,由於蜀地的“戎伯尚強”(《華陽國志》),即當地的少數民族勢力很大,待從秦地移去“秦民萬家”以充實秦人實力。秦國向蜀地移民,其目的固然是為加強對這裡的統治,但這一措施在客觀上對促進巴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在張若任郡守時期,還修築了郡治所成都城。張若對蜀地的經濟發展,也有很大貢獻。這裡在歷史上一貫以絲織、冶鐵和煮鹽三種手工業聞名於世。張若在這裡開始設立專門製造絲織物的機關——錦官。據說,這裡織出的錦,在河中洗灌“而錦至鮮明,以他江,則錦色弱矣”(《水經注·江水》)。因此,這裡被命名為“錦裡”,可見當時錦織業之盛。

    張若在蜀地十分注意軍備訓練,他曾造作下倉,為訓練士兵,在倉上置觀樓射欄(見《華陽國志》),這是其它地方所未見的。張若曾多次率蜀郡之兵配合司馬錯及白起攻楚,對統一中國起了直接作用。

    張若任蜀守期間,特別有重要意義的一件事,就是對西南地區的開發:在今天的四川鹽源、鹽邊和雲南的華坪、永勝、寧蒗乃是當時稱為“管”的地區;在金沙江對岸的麗江、大姚、姚安一帶,當時稱為“江南地”,這裡居住著被稱之為“西南夷”的少數民族。

    公元前二八五年(秦昭裹王二十二年),張若率兵“取笮及其江南地”(《華陽國志》),使這一地區歸入秦國領土。這樣,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末三世紀初,秦國的統治勢力就已越過金沙江,到達今天雲南北部和西北部地區。

    取得巴蜀的意義很大,使得秦國“擅巴蜀之饒”(《史記·刺客列傳》),為以後的發展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六、制服韓、趙、魏和拆散齊、楚聯盟

    秦國消滅巴、蜀,安定了後方,就揮師東向,朝函谷關以外發展。當時,秦國的勁敵主要是齊、楚,而且齊、楚兩國自公元前三一八年“五國伐秦”時就已聯合,配合默契,使秦不敢貿然向兩國同時進攻。秦先向三晉施加壓力,以掃除東進的障礙。

    公元前三一四年,秦惠文王派樗裡疾率兵攻魏,佔領曲沃(見《史記·秦本紀》)和焦(見《史記·魏世家》)。次年,秦迫使魏國立被秦選中的公子政為太子,魏襄王和秦惠文王在臨晉相會,結果,使魏國接受了秦國的要求,向秦屈服。

    南韓在修魚被秦戰敗以後,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無力與秦相對抗。韓相國公仲侈向韓宣惠王獻策:透過張儀與秦講和,以共同伐楚。他指出:秦的目標不在韓而在楚。“秦之慾伐楚久矣”(《史記·韓世家》)。韓宣惠王採納了這一建議,並準備派公仲侈西去秦。

    楚懷王聽到這一訊息後,根據陳軫的建議,立即揚要興師救韓,以動搖南韓向秦求救的決心,又鼓動秦加速向韓進攻。果然,韓王因而阻止公仲侈去秦,並宣佈與秦絕交。而秦則“益甲伐韓”,楚卻坐視不救。結果,於公元前三一四年(韓宣惠王十九年),在岸門一戰,秦軍將韓打敗,韓只得送太子倉入秦為質,向秦求和,南韓終於向秦屈服(見《史記·韓世家》)。

    公元前三一三年,秦還向趙進攻,在藺(山西離右縣西)大敗趙軍,並俘虜將軍趙莊(見《史記·趙世家》)。挫敗三晉,並使它們都屈服於秦,這就使秦有可能向東擴充套件其勢力,併為同齊、楚交戰作了準備。

    在同三晉戰爭過程中,張儀就採取手段拆散齊、楚聯盟。公元前三一三年,秦佯將張儀免相,使之南見楚懷王。張儀至楚後,向懷王說:秦所憎者乃齊國,若楚與齊絕交,秦願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贈楚。楚懷王大悅。群臣皆賀,陳軫獨不賀。陳軫向懷王指出:楚、齊絕交,則秦必輕楚,張儀的話是值得懷疑的,若被張儀所欺,楚又與秦為敵。這樣,“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史記·楚世家》)。

    但楚懷王早被張儀花言巧語所惑,又貪圖商於之六百里地,根本不聽陳軫進言,並立即派人去秦接受土地。

    不料,張儀回秦後,稱病三月不出,楚懷王得不到土地,認為秦以楚與齊絕交態度不堅決。因此,特派人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與楚絕交而與秦結交。秦的目的已達,張儀出見楚國使者,告訴他“從某至某,廣袤六里”送給楚王。楚使回報懷王,楚懷王大怒,欲出兵伐秦,陳軫進言:不如割地與秦,同秦修好,聯兵伐齊。這樣,“我亡於秦,取償於齊也,吾國尚可存”。

    但楚懷王不聽,於公元前三一二年發兵攻秦,楚國大將屈匄率兵,與秦國魏章率領的軍隊在丹陽(河南丹水之北)展開激戰。楚軍大敗,被斬甲士達八萬之多,大將屈匄及裨將逢侯醜等七十餘人被俘,秦國軍隊佔領漢中。

    七、秦、魏、韓對齊、楚、宋的戰爭

    當楚懷王發覺被騙之後,立即又與齊國聯合,所以齊、宋聯軍在楚軍戰敗於丹陽之際,向秦的盟國魏進攻,戰於煮棗。而楚的柱國景翠又率另一支部隊包圍了秦的另一個盟國——南韓的雍氏。這時已經形成以齊、楚、宋為一方,以秦、韓、魏為一方的犬牙交錯的戰爭,齊、楚又聯合包圍了秦軍佔領的曲沃,而在東方,秦軍則向齊發動猛攻,在濮水大敗齊軍,齊將聲子(又名贅子)被俘,匡章逃走。

    楚懷王在漢中失守以後,準備孤注一擲,傾全國之兵力“復襲秦”(《史記·楚世家》),開始深入進軍到秦的藍田(陝西藍田),但在藍田遭到秦軍的迎頭痛擊。這時,韓、魏聞楚困於藍田,乃發兵攻楚的後方,進兵至鄧(河南鄧縣),迫使楚國趕快撤兵。這一場混戰,就以楚國失敗,秦國取得漢中而告結束。

    秦欲聯楚攻齊,故於公元前三一一年派人與楚談判:願分漢中之半與楚,以同楚結盟。然而,楚懷王對張儀耿耿於懷,寧可不要漢中之地,而要張儀以洩忿。張儀聞訊,欣然赴楚,懷王得張儀準備殺掉,但張儀使用種種手段,透過楚國大夫靳尚,向懷王夫人鄭袖說情,鄭袖請求把張儀放掉,與秦和親。懷王果然聽從鄭袖放掉張儀。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剛從齊國出使歸來,聽說張儀已至,準備勸說懷王殺掉張儀,但為時已晚,張儀早已越出楚境了。

    這樣,楚的漢中就為秦所有。漢中,在漢水上游,面積六百方里,楚國原在這裡設郡,歸秦後,重建漢中郡。這樣,就使秦國本土與巴蜀連成一片,不僅消除了楚國從南方來的威脅,而且使巴蜀豐富的物質資源暢通無阻地運向關中,這對秦國迅速壯大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三一一年(惠文王更元十四年),秦又伐楚取召陵,秦國一步步對楚國蠶食,逐漸改變了力量的對比。

    八、秦同義渠戎的鬥爭

    義渠戎同秦國的關係,在秦孝公以前時降時叛:秦強則戎歸服,秦弱則戎作亂。在秦孝公時,太子駟曾率戎狄九十二國朝周顯王,說明這時秦國勢強,亦不見有關義渠戎與秦國交戰之記載,這時的義渠戎當在歸服於秦的諸戎之列。

    在秦惠文王即位之初,義渠戎的勢力稍增,“築城郭以自守”(《史記·匈奴列傳》),大有與秦分庭抗禮之意。因此,引起秦的密切注視,但最初秦國似無暇與義渠為敵。公元前三三五年(秦惠文王三年),義渠在洛將秦師戰敗。三年以後,即公元前三三一年,秦國趁義渠戎發生內亂,才派庶長操“將兵定之”(《後漢書·西羌傳》)。

    公元前三二七年,就在這裡設縣,以義渠君為臣。但是,從以後發生的事來看,義渠對秦並未真正降服。就在義渠君稱臣的八年以後,即公元前三二〇年,秦又不得不派兵伐義渠,並攻取鬱郅(甘肅慶陽縣東)。

    這個時期,義渠君一方面不能不對秦表示屈服,另一方面又向魏國靠攏,他曾經有朝魏之舉。有一次義渠君朝魏時,魏國的犀首曾煽動他說:如果山東等大國不攻秦,秦國就有力量燒殺搶掠你的國家;若是山東各國共同打秦國,秦就會“輕使重幣”同你們表示和好。犀首這樣說的目的是十分清楚的。

    果然,當公元前三一八年,六國聯合伐秦之際,秦國君臣對義渠表示臣對義渠表示極大的擔心,陳軫對秦惠文王說:“義渠君,最好用安撫的辦法使其歸順。秦惠文王聽從了陳軫的意見,給義渠君送去了“文繡千純,婦女百人”(《史記·張儀列傳》),用以拉攏他。但是,義渠君想起了犀首的話,認為這正是向秦進攻的好機會。於是就趁機向秦進攻。六國伐秦雖未取得任何結果,義渠戎卻因秦國無暇後顧而在李帛把秦軍打敗(見《戰國策·秦策二》)。

    以後,秦國不得不在同各諸侯國鬥爭的同時,用很大力量對付義渠戎。公元前三一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秦國出兵伐義渠,得徒涇(屬西河郡)二十五城(見《史記·秦本紀》及《後漢書·西羌傳》),但是義渠戎仍是秦國的隱患。

    這樣,終秦惠文王之世,基本奠定了秦統一中國前的版圖規模。

    (正文完)

  • 13 # 司馬遷粉絲

    個人認為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伊闕之戰,大敗韓魏,斬首二十四萬,把韓魏打的大傷元氣。

    鄢郢之戰,佔領楚國半壁江山,把楚國打的遷都。

    長平之戰,幾乎滅了趙國。

    秦昭王在位期間,秦國版圖空前闊大,實在是一代雄主。

    後來又重用范雎,採取遠交近攻政策,為以後秦始皇一統天下做好了準備。

  • 14 # 千里尋津

    玄奘在教科書中濃墨重彩,李靖卻沒入教科書。玄奘的作為實際上是比李靖大的。因為玄奘做的事,比李靖做的事,難很多倍。難到歷史上霍去病、衛青、竇憲、李靖、李績、徐達、藍玉等等不少人可以橫掃漠北,卻只有玄奘一人可以完成西遊,併成為印度聖師。

    自古以來,開國難,變法更難。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成功變法,歷史上只有兩個,商鞅變法、改革開放。

    秦國一統天下,不是因為秦王更會打仗,而是秦國商鞅變法最為成功。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打仗厲害的多的很,變法成功的卻少之又少。

    我們學日本歷史,不會學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多麼厲害,而是學大化改新、明治維新多麼重要。

    哪個秦王最有作為,歷史教科書早已給出。兩千年後,後代子孫可以不學惠文王昭襄王,但必須學孝公商鞅變法,始皇一統六國,你說哪個秦王最有作為?

    秦孝公之所以最有作為,因為他做了最難的事,比其他人做的難很多倍的事,並且做成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稱為道德黃金律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寫進法國憲法?有根據嗎,哪個法國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