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中簡堂潑潑熊

    這個問題有點關羽戰秦瓊,畢竟這兩樣武器光生產的年代就差三十年,而且一個是火炮,一個是導彈,完全是風馬牛面不相及,但是如果只是比較這兩種武器的威力話,我不得不說古斯塔夫大炮可能更勝一籌。畢竟這門炮雖然滿身都是缺點,但其威力在現在軍事界看來也是相當恐怖的。

    早在二戰初期德軍就裝備了800毫米“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這門炮可以說是是戰爭史上投入實戰的口徑最大的火炮,也是是人類建造過的體積、重量最大的陸地火炮,同時也是發射炮彈重量最大的火炮。

    古斯塔夫大炮是工業時代最不可思議的武器奇觀之一,然而,這門創下很多歷史之最的超級大炮卻不是一種很好使用的武器,搞笑的是其真正的實戰運用也只有一次,那是發生在1942年6月德軍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圍攻中,這門炮徹底嶄露頭角,其恐怖的威力讓世界都為之顫抖。

    當年德軍為了對付號稱當時世界上最為堅固的防禦工程——馬奇諾防線。德軍總部委託克虜伯公司設計一型重型攻城火炮,足以摧毀馬奇諾防線上的堡壘,同時還要求能在法軍火炮射程之外開火,炮彈威力能夠擊穿7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或1米厚的裝甲鋼板。

    既要距離遠又要威力大,這可難壞了克虜伯的工程師,工程師絞盡腦汁依據軍方要求進行了技術論證,認為這種重型火炮的口徑大約在800毫米左右,重量在1000噸以上,炮管長度至少30米,而炮彈重量將達到驚人的7噸!

    這一個龐然大物決定了該型火炮不能使用普通鐵道炮的單軌式鐵路炮架,需要用更大的雙軌式鐵路炮架來承載,它的炮管只能在炮架上做仰俯運動,而左右旋迴則要依靠炮架在環形軌道上移動來實現。很快工程師就完成了這個不可思議的任務。這門大炮橫空出世,克虜伯公司掌門人阿爾弗雷德·克虜伯決定以他父親的名字將第一門炮命名為“古斯塔夫”。

    有意思的是根據克虜伯公司的傳統,為軍方製造的第一門炮是免費的,所以“古斯塔夫”完全是公司自己貼錢製造的,沒有賺到一個馬克,而第二門炮“多拉”的報價是700萬帝國馬克。

    遺憾的是這門大殺器真正準備參戰的時候,德國運用閃擊戰已經碾過了整個歐洲,法國早在一年多前就舉手投降,為馬奇諾防線量身定做的古斯塔夫大炮在德軍裝甲部隊的縱深迂迴下化成無用的擺設。德國人很不甘心,為了證明花費在巨炮身上的巨大人力、物力並非虛擲,德國人四處尋找可供它一展身手的潛在目標。

    1942年初,德軍總部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發揮它威力的目標,一座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已經佔領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卻未能攻克這座固若金湯的要塞。

    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海軍基地,塞瓦斯托波爾受到一系列規模宏大的防禦工事的保護,其中有些堡壘可以追溯到1854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時期,更多的是現代化的防禦設施。

    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800毫米“古斯塔夫”火炮終於迎來首次實戰,當時德軍為“古斯塔夫”鐵道炮組建了第672重炮營。在接到開赴克里米亞的調令後,這門巨炮被分解裝車,僅運送火炮元件就使用了25節火車車廂,列車長度超過1500米。經過長途運輸,“古斯塔夫”於1942年3月初抵達彼列科普地峽。

    操縱“古斯塔夫”所需的人力是非常龐大的,直接配屬的人員不少於1420人,由一名上校具體指揮,他擁有獨立的司令部和參謀人員,負責操縱火炮及搬運彈藥的炮組成員超過500人。一個由克虜伯公司派出的專家組也一直陪伴在巨炮身邊,隨時解決技術問題。這在世界歷史也是一個奇觀。

    大炮投入戰鬥後,德軍充滿了信心,洋洋自得地透過廣播對要塞守軍及留在城內的平民進行心理威懾,告訴他們即將降臨的怒火具有毀天滅地的威力,以瓦解他們的意志。但適得其反,蘇聯軍民根本不相信他們的要塞工事能被這種炮給摧毀。

    6月5日實戰正式開始,“古斯塔夫”首次開火的目標是距離25000米外的一處蘇軍岸炮陣地,僅用8發炮彈後將其徹底摧毀,當天晚上又對準了一座名為“斯大林堡壘”的混凝土工事群,6發炮彈就將目標轟成了廢墟。第二天,“古斯塔夫”再次射擊,7發炮彈飛向“莫洛托夫堡壘”,這座完全由鋼鐵水泥做成的堡壘被轟成了碎片。

    後來,據德軍總參謀部統計,在為期5天的炮擊和空軍轟炸過程中,每秒鐘就有超過500發炮彈和炸彈落到俄國人的頭頂上,彈藥的消耗量非常誇張。這場鋼鐵洗禮摧毀了俄軍計程車氣,持續驚雷般的巨響震穿了耳膜。當戰鬥結束時,塞瓦斯托波爾從市郊到城區都被夷為平地,蘇軍整整兩個集團軍被殲滅,超過90000人成為俘虜。取得這一輝煌戰果古斯塔夫可以說功不可沒!

    說完大炮,再來說說美國的戰斧導彈,最開始的戰斧”導彈是1972年開始研製的,最原始型號為BGM-109A擔負對陸地縱深進行核打擊的任務,曾被視為五角大樓的王炸武器。

    美國“戰斧”系列巡航導彈具有攻擊能力強、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和多用途性好等優點,對自然和戰場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具備全天候全天時的作戰能力。儘管在紙面資料上,其效能遠不如俄羅斯的“匕首”和法國的ASMP-A等熱門新銳巡航導彈,但作為美國裝備數量最多、技術最為成熟的一系列巡航導彈,“戰斧”導彈經歷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最近的敘利亞空襲等現代戰爭的實戰檢驗,在這幾十年的莫打趴滾中不斷改進,其適用範圍不斷擴大,始終保持美軍軍事打擊行動的第一殺器。

    戰斧之所以能保持青春煥發永不退役得益於它的作戰特點很符合美國的先發制人作戰思維,縱觀“二戰”以來,美國發動、參與的軍事行動絕大多數發生於其領土、領海之外。無論是“戰斧”導彈大放異彩的海灣戰爭,還是最近美國聯合英法對敘利亞發動的空襲,“戰斧”導彈的首要作戰目標均是對方地面陸上高價值目標,如化學武器設施、發電廠、變電站、指揮控制設施等。換句話說,這與美軍強大的軍事實力和作戰使命任務相適應。

    所以說相比於龐大體積的古斯塔夫巨炮,戰斧有著無與倫比的優點,雖然在威力上不如前者,然而在實戰效果上看卻可以甩前者幾條街,眾所周知,制導系統是現代巡航導彈的核心繫統之一,是導彈實現精確打擊的先決條件。除了彈上裝置和偵查資訊獲取外,在現代巡航導彈中天鏈定位測控系統重要性與日俱增。

    第一代“戰斧”BlockⅠ使用慣性導航系統和地形匹配相配合的制導體制,命中精度可達百米級,完全滿足核武器投放的精度要求。

    隨著戰爭的要求越來越高,慣性導航系統和地形匹配相配合的制導體制明顯難以滿足對地面重要目標的打擊精度。因此第二代“戰斧”BlockⅡ基於美軍全球偵查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在傳統慣性導航系統+地形匹配基礎上,增加了數字景像匹配技術。該技術將打擊精度由原先的百米級提高至十米級,實現了巡航導彈打擊精度的一次飛躍。

    由“戰斧”導彈制導體制發展可以看出,巡航導彈命中精度的提升,主要受自身彈上軟硬體裝置、偵查資訊以及天基定位導航系統的影響。在現代戰爭中,天基衛星定位導航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制導體制和命中精度的影響越發重要。但是建設這樣龐大高效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並非是某一家導彈研製機構或者某個部門可以獨立構建和運營的,它需要國家宏觀層面的整體部署,多部門協調一致,再加上鉅額的研發和基礎建設投入才有可能實現。

    目前僅有美國、俄羅斯、歐洲以及中國少數國家和國家聯盟有實力建設這樣的全球性導航定位系統,其中尤以美國GPS效能最為突出、應用最為廣泛。正是得益於此,“戰斧”巡航導彈的制導手段和打擊精度才可能有如此長足的發展。

    總之,戰斧導彈在效能上是完美超越古斯塔夫的,但也不能說古斯塔夫的一無是處,在當時的科技環境下能設計出這種恐怖威力的大炮,不得不說德國的軍工技術很牛,遺憾的是這門炮和它帝國的命運都停止在了1945年,那一年德國人不甘心讓這門雖然無用卻凝結著德國技術精華的巨炮落入敵人手中,將其完全破壞,被毀壞的部件被丟棄在各處,後來美軍在開姆尼茨以南50公里的樹林中發現了部分“古斯塔夫”的殘骸,這些廢銅爛鐵仍然讓前來調查的盟軍技術人員目瞪口呆,驚訝的是德國的技術是如此恐怖!如今,只有數枚800毫米重磅炮彈陳列於英國、波蘭等地的博物館中,這就是昔日王者之炮僅存的遺蹟

  • 2 # Lihongjiu99

    真的。

    就威力而言,二戰時期德國的古斯塔夫巨炮確實比現在的美國戰斧導彈要大。但除此之外,“古斯塔夫”沒有一樣能比得上戰斧導彈,畢竟時代不同了。

    “古斯塔夫”列車炮,是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字首名命名的,又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暱稱“多拉”。主要引數:

    全長 : 42.97米寬 : 7米高 : 11.6米重 : 1,350噸炮口徑 : 800毫米炮長: 32.48米炮重: 400噸射擊角度: +53 度炮彈重 : 7.1噸(穿甲彈) 4.8噸 (高爆彈) 1.8 - 2.0噸 (推進燃料)炮彈射速: 720米/秒(穿甲彈) 820米/秒 (高爆彈)射程 : 28 - 47 公里

    希特勒上臺後不久,就處心積慮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為了突破法華人構築的馬其諾防線,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陸軍兵工署提出,這種重炮的射程應在32千米以上,炮彈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2.5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牆。

    克虜伯兵工廠在接受任務後,對當時所有的野戰火炮、鐵道炮、要塞炮進行研究後認為,現有武器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徑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毀馬其諾防線。1936年3月,希特勒親自視察了兵工廠,決定試製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了驗收儀式,它被軍方以700萬馬克的價錢購買。

    “古斯塔夫”,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鬥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效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臺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裡。

    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樑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臺巨型起重機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

    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區域性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頓,一枚高爆彈重4.8頓,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古斯塔夫”原計劃是用於攻擊馬其諾防線,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而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古斯塔夫“被運到黑海之濱。

    “古斯塔夫”一共有兩門。一門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下工事,塞瓦斯托波爾戰役之後,“古斯塔夫”更換了戰場,來到了列寧格勒,但並沒有等到射擊的機會,在1943年初被運回德國進行翻修。另一門於1942年9月,在斯大林格勒外圍完成了部署,但因為羅馬尼亞部隊的慘敗,“古斯塔夫”只能撤離。

    自此以後,再沒有過古斯塔夫級巨炮參戰的記錄。總得來說,“古斯塔夫”的“戰果”,可謂廖廖。

    現在的美國戰斧導彈叫“戰術戰斧”,是“戰斧”巡航導彈家族中最新的成員,它是美國海軍為滿足21世紀前20年的作戰需求而研製的一種初具智慧化的全天候海射常規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戰術戰斧”雖然仍然屬於戰斧系列,但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戰術戰斧”導彈有兩個型號,一是單一彈頭常規對陸攻擊型,二是鑽地彈頭對陸攻擊型。

    “戰術戰斧”導彈是一種全新的對地攻擊導彈,由於採用了成本相對較低的彈體、新型渦扇發動機、更加合理的制導與導航軟硬體,以及雙向超高頻衛星通訊鏈路,因此他可以根據指令在飛行距離不超過400km的戰區進行2小時左右的戰術盤旋飛行,便於隨時向需要的方向進行火力支援。

    同時,依託其衛星導航接收機的超高頻通訊衛星資料鏈路可以從衛星、預警機、無人飛機或岸基設施上實時接收目標的動態資訊,能迅速對指揮員的新指令做出反應,需要時在飛行中可以重新瞄準任務調整後的擬攻擊目標。儘管對“戰術戰斧”的核心效能說法不一,但是其快速反應、精確打擊以及價格便宜是公認的主要特點。

    “古斯塔夫”巨炮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特點是威力大,但也僅僅是威力大些而已,除此,跟戰斧導彈根本沒有可比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鄰居有精神病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