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三國時,小霸王孫策在其父孫堅死後,率領其父的舊部過江襲取江東,擊敗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人,兼併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業。甚至曹操在聽說孫策的驍勇後,稱讚“獅兒難與爭鋒”。在孫策死後,孫權上位,年紀輕輕的小將軍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張昭等人的輔助下,安定了內部,又接連取得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的勝利,擊敗了當時的頭號梟雄曹操與劉備,進而保住了江東之地,於公元229年開國稱帝,把父兄的霸業變為了帝業。

    在三國中孫權一般被稱為“江東孫權”,當然孫權是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就帝業,三分天下有其一。

    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歷史上的“江東”與現在的“江東”有所不同。現在的江東指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區的東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蘇省的部分江北地區)被稱為江東。可以說現在的江東是中國的富饒之地,基本上各個GDP在全國名列前茅。

    但三國時的江東和現在江東有所不同。孫權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時指的是哪裡呢?由於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長江向東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東地區稱為江東。至於江東六郡,自然是屬於這一區域,也即為長江下游江南一帶。至於江東六郡,分別指吳郡(郡治江蘇省蘇州市)、會稽郡(郡治浙江省紹興市)、丹陽郡(郡治初在宛陵,後移至建業即江蘇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廬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縣西北)、廬江郡(郡治安徽省廬江縣西,後移至安徽省潛山市)。

    下面為大家分析這六郡,為什麼說孫權得此六郡便可稱霸一方。

    其一,吳郡(郡治江蘇省蘇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可以稱之為吳越之地了,也即為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和越國的所在地。而江東猛虎孫堅就是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因此,對於吳郡來說,可以說是孫權家族的起家之地。東漢末年,孫堅乘亂而起決戰天下的時候,他的弟弟孫靜就集合鄉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隨孫堅。孫氏宗族在孫策平定江東時也立功不少,孫靜為孫策鞍前馬後,征伐鎮守。而江東的武將中,也有不少出自吳郡,比如凌操、淩統父子就是吳郡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

    其二,會稽郡。會稽郡是一個始於秦朝的郡,在設立之初,會稽郡的疆域非常遼闊,北至江蘇省,南到福建省。不過,在漢末三國時期,會稽郡的範圍明顯縮小。會稽郡的治所為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一帶),領十五縣,其疆域範圍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帶。

    其三,丹陽郡。漢末三國時期,丹陽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孫權稱帝之後,也定都於此地。丹陽郡主要包含了江蘇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聞名天下的“丹陽兵”也出自於此,袁術曾經以“此地精兵輩出而聞名”來評價丹陽。而作為江東都城的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為六朝古都的開始。

    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邊的市縣。在漢末三國時期,豫章郡和吳郡、廬陵郡、會稽郡一樣,較少受到戰爭的影響,也即這幾個郡都處在東吳勢力的後方。在此基礎上,這幾個郡為東吳貢獻了大量的人才和錢糧,支撐東吳和曹魏、蜀漢三分天下。

    其五,廬陵郡。公元200年,孫策分豫章郡設立廬陵郡,治所西昌縣(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處)。在漢末三國時期,廬陵郡、豫章郡這兩個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帶的大部分地區。

    其六,廬江郡。西漢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廬江郡設立,境內設舒縣(治今廬江縣城)。不過,在漢末三國時期,廬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潛山市)。彼時,如同曹魏和東吳分別設立揚州一樣,二者也分別設立了廬江郡。對於廬江郡來說,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帶,也即合肥周邊地區。在此基礎上,廬江郡因為處在東吳和曹魏的交界地帶,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比如石亭之戰、合肥之戰等戰役,就爆發於該地區。因此,廬江郡和丹陽郡一樣,聚集了東吳的重兵,以此抵抗強大的曹魏。

    綜上,孫策留給孫權的江東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兩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區,以及今江蘇、安徽兩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區,也可以說是長江下游一帶了。無疑是東吳勢力的核心地區。在江東六郡的基礎上,孫權偷襲關羽攻佔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讓東吳的疆域擴大今湖北、湖南一帶,又透過收服交州一帶計程車燮,從而使今廣東、廣西等地也成為東吳的疆域。所以說孫權因有江東六郡,進而有實力成就霸業,成為與曹操、劉備並列的霸主。

    孫權自公元229年立國到280年東吳滅亡,前後共經歷了52年,成為了三國中國祚最久的國家,也可看出江東確實兵精糧足,若不是當政者失德,絕非久居人下之地。

  • 2 # 國平軍史

    東吳,歷史上也稱“孫吳”,或“吳國”,是孫氏歷經數代人創下的基業,或稱打下的江山,也是三國裡存在時間最久的國家,總共經歷了四帝,共52年。

    孫權,從其父孫堅、兄長孫策手中,繼承了江東基業;在魏黃初年間(公元222年),孫權至少在名義上已經依附曹魏,並受封“吳王”,這般算來東吳存在59年,事實上也是如此。

    因此,歷來有學者將孫權被封“吳王”,也視作東吳立國之始,這一說法或許有一定的依據,也是能說得過去,站得住腳的。

    至少當時的孫權,早已經是地方諸侯,可謂封疆大臣,或者說是事實上的江東霸主了,只是沒有對內外正式稱帝而已。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在鄂州(今武昌)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南京),與曹魏、蜀漢呈三鼎立之勢,歷史上的三國據此而來。

    天紀四年(公元280年)5月1日,晉武帝司馬炎率水陸軍兵直取建業,吳主孫皓投降,宣告東吳滅亡,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群雄割據局面,得到了徹底結束,三國從此歸晉,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江東,是個人文地理名詞,也即長江以東地區,當時以東為左,所以又把江東叫為江左。歷史上江東,其疆域範圍比較廣泛。

    當時,孫吳政權共有4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和交州。其疆域範圍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今廣西東部),東臨東海。

    東吳,擁有廣袤的國土面積,涵括了現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重慶、上海市、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此外,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大將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渡海尋求夷州(臺灣)、亶州,航海到l了臺灣,在當地俘獲了數千人而還。

    這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中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臺灣地區,因此,本文作者認為東吳也即江東的勢力範圍,還可涵蓋至今臺灣地區,不知可否。

  • 3 # 韶華傾夢

    所謂江東,大致上指的是長江從蕪湖到南京之間這一段河道以南以東的地區。而從古代上南下北右西左東的情況來看,所以也有江左這麼一個稱呼。當然了,古代歷史上的“江東”範圍並不是固定的。

    說起江東,很大程度上會想起項羽。畢竟,項羽所帶的那一班士卒就被稱為“江東子弟”,而且項羽在烏江亭自刎時也是因為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但是,在秦漢時期,“江東”指的是長江以南的江浙滬地區。

    項羽是泗水郡下相人,也就是現在的蘇北地區。要知道,蘇北地區可沒有大江,所以江東和項羽的出生地並沒有關係。實際上,“江東子弟”指的是“吳中子弟”,而吳中則是現在江浙交界的太湖平原一帶。

    到了三國時期,江東一定程度上泛指江東六郡,在原本江浙的基礎上再擴張到了江西和福建。所謂江東六郡,分別指的是吳郡、丹陽郡、會稽郡、豫章郡、廬江郡、廬陵郡。

    在孫策的帶領下,孫策的勢力範圍從原本的會稽郡和吳郡,擴張到了揚州,也因此奠定了江東的勢力範圍。而且,我們現當今的江西省,很大一部分在當時是被豫章郡和廬陵郡所覆蓋的。

    但是,從一些相關記載來看,在漢至三國這一段時間裡,還有“江南”一稱的存在。

    《史記·貨殖列傳》有載,“江南出木丹、梓、姜、桂,金... ... ”

    而這個廣泛的江南,指的是長江中下游河道以南,南嶺以北。所以,從江南的範圍來看,它當時是包括江東的。而到了隋唐以後,江東的範圍逐漸縮小,江南被命名為江南道。在唐玄宗時期,江南道更是被拆分為黔中道、江南西道,以及江南東道。

    到了宋代,江南東道又被改為江南東路,因為經濟中心的南移,以及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開始對江南東路進行拆分。在當時管轄的僅是安徽省長江以南,以及江西省北部的一小塊地區。其中,把江蘇南部、浙江部分和福建部分給分離出去了。

    到了元代,以至明清時期,江東一詞消失,朱元璋把元朝的江浙行省和兩宋的兩浙路進行拆分和重組,組成了“南直隸省”。但在清朝時,南直隸省又被改為江南省,而後又一分為二,東部被稱為江蘇省。所以說,到了清代時,江東早已是名存實亡,被拆分的七零八落了。

    在三國時期,孫策攻略江東,佔據江東六郡,為東吳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而到了孫權,在襄樊之戰中,孫權奪取了荊州,把劉備勢力趕回益州,佔據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在以長江為天險的基礎上,孫權又再次和蜀漢聯合,一邊剿滅南方的山越,奪取交州;一邊重兵在淮南巢湖一帶抵禦北方的曹魏。

    直到了公元229年,孫權才建都武昌,建立東吳,而後遷建業。但可惜的是,在孫權駕崩後,政權更迭。到了吳末帝孫皓登基為帝時,東吳的實力衰弱,根本比不上東晉。而且,孫皓前期雖然勵精圖治,整頓吏治,但到了中後期後,孫皓卻開始暴虐施行起來。而且,在東吳的棟樑支柱陸抗病逝之後,東吳更是難以苟延殘喘。

    到了公元219年,晉武帝司馬炎派六路大軍南下,很快就攻破了東吳的長江防線。在公元280年,晉軍兵圍石頭城,吳末帝孫皓投降,僅存在了52年的東吳就此滅亡了。

  • 4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種問題當然要先上地圖:

    如上圖所示江東六郡分別是丹陽郡、吳郡、會稽郡、廬江郡、豫章郡、廬陵郡。

    丹陽郡就是現在的南京市,也是東吳的都城所在地,當時稱為建業。吳郡就是現在的蘇州。會稽郡是現在紹興市。廬江郡在現在安徽廬江縣西面。豫章郡是現在南昌市。廬陵郡在現在安徽省廬江縣西面。

    那麼江東到底具體在哪裡呢?再來一張長江的地圖。

    長江不是東西向的一條直線,如上圖紅線處所示,從九江到南京這一段長江是從東北方向王西南流的,這一段長江的東面就是所謂的”江東“地區了。

    三國時代人們以中原為中心,長江以南是欠開發地區。

    東漢末年,董卓兵進洛陽,私自替換皇帝,意圖挾天子令諸侯。十八路諸侯若袁紹、袁術、陶潛、曹操、孔融、公孫瓚、張邈、馬騰,還有孫堅人等聯合反董卓。一時間中原板蕩,董卓眼見戰不過,西逃長安,長安塗炭,關中糜爛。

    董卓死,十八路諸侯又內亂,各自回家經營自家地盤去了,皇帝被曹操撿了去,吉祥物一樣供奉了起來。

    在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中 ,孫堅是唯一一支真正和董卓軍隊進行了正面交鋒的,可見他的力量不可小覷。

    順理成章,孫堅的繼任者孫策在東吳建立的割據政權也就是數一數二的,當時東吳政權疆域包括揚州和荊州的大部分地區還有交州全景,所謂交州包含現在廣東懂,廣西和越南的北部。

  • 5 # 江湖小曉生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

    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王安石

    這些詩句裡所提到的江東,是項羽發家致富的地方。那麼它和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所佔領的江東六郡是否是一個地方呢?

    一個在漢初,一個在漢末,其實這裡的江東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指的是同一個地區。那麼具體是哪兒呢?

    這裡的江,指的自然是長江,我們現代人一直都稱江南江北,這是根據長江南北劃界限分的,其實在先秦、兩漢時期,一直都是以江東、江西來劃分區域的。

    一、江東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江左。

    現代不少人會左右不分,那是什麼原因呢?除了自身原因以外,其實跟古人的傳統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在古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邊。所以我們這裡提到的江東,指的就是江左。江左梅郎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江東地區姓梅的帥哥。

    那麼這裡的江東或者說江左,是怎麼劃分區域的呢?我們去觀察中國地圖就能發現,長江在江西九江一直到江蘇南京這一段,那是呈南北走向的。

    至少這一段是一條由西南往東北走的趨勢,而古代人可搞不那麼精準,直接認為他們是南北走向的。因此這一段長江的東邊,就是我們所俗稱的江東。

    江東地區包括瞭如今的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南部、江蘇南部等地區。也就是說,項羽曾經是在這裡招兵買馬,逐漸壯大起來的。

    這一地區,在戰國時期屬於楚國,項羽在起兵反秦的時候,回到自己的母國招兵買馬,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後來項羽被劉邦和韓信圍剿,一路退敗到了烏江畔,自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這裡的江東指的也是這一地區。至於烏江,不是賣榨菜的那個地方,而是在安徽和縣烏江鎮境內。

    此外還有一個鴻溝,估計大家也很感興趣。鴻溝這個地方在如今的河南省滎陽市境內,當年項羽和劉邦在這裡簽訂了和談協議,打算罷兵言和,東西分治。

    可惜後來劉邦一言不合就偷襲了項羽,結果導致項羽一路向東逃竄,只好逃到了烏江畔,他沒有繼續渡過烏江,前往江東,從而喪失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二、東吳孫權的江東六郡,指的具體是哪些地區?

    既然漢初的江東指的是長江以東的這些地區,那麼到了漢朝末年,孫策帶著一幫家將打天下的時候,打下了江東六郡。

    這裡也就成為了孫權後來建立東吳帝國的基礎,那麼這裡的江東是否跟項羽時期的江東是一個地方呢?還真是一個地方。

    古代文化更迭其實沒有那麼快,漢朝雖說有400年的歷史,可是那是一脈相承的歷史,沒有經過外族的改造,也沒有外華人輸入新鮮血液,很多地理文化名詞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孫權所佔據的江東六郡指的分別是: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以及廬江郡。這六個郡都是有來頭的,孫策拿下這些地盤其實還是相當順手的。

    公元195年,孫策擊敗吳郡太守許貢,攻佔吳郡。公元196年,孫策趕走了會稽郡太守王朗,攻佔會稽郡,自領會稽郡太守。後又從豫章郡中分出了廬陵郡,分別讓孫賁和孫輔擔任太守。趕走了揚州劉繇以後,孫策又佔領了廬江郡、丹陽郡,任命吳景為丹陽太守。

    孫策打下了這些地盤雖然很順手,但是存在安全隱患。因為這地方是士族土豪聚集地,大小家族在這裡享受慣了,根本受不了外來戶的統治。

    於是在吳郡太守許貢被殺以後不久,許貢的門人便找了個機會,將孫策給刺殺了。一代青年梟雄孫策,就這麼沒了,年僅26歲。

    三、那麼這六個郡,是現在什麼地方呢?吳郡我們很熟悉,是根據古代吳國所在地設立的,具體在蘇州一帶,包括浙江北部,以蘇州為治所。吳郡本來屬於會稽郡的吳縣,在東漢時期分出來單獨設立一個郡。會稽郡指的是浙江大部分地區,除了分給吳郡的以外,浙江大部都屬於會稽郡。這裡也是古代吳越故地。丹陽郡,佔據了現在安徽東南地區,外加江蘇南京、鎮江、常州部分地區。又稱之為丹楊郡,治所在安徽宣城。那時候是重要的經濟發達地區。豫章郡在現在的江西省,治所是南昌,所以王勃的《滕王閣序》裡,會寫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這裡的豫章郡治所和洪都指的都是南昌。廬陵郡是從豫章郡裡分出來的,我們也就能知道了,這地方在現在的江西以南地區。治所在西昌縣。廬江郡指的是安徽西南地區外加江西北部地區,包括了現在的安徽銅陵、池州市,江西九江市、景德鎮市、上饒等地區。治所在安徽廬江縣附近。

    這麼一來我們就能看得很明白了,三國東吳時期的江東六郡,指的其實就是長江以東的地區。只不過這裡的長江,指的是從江西九江到江蘇南京這一段的長江。

    總結:江東子弟從漢朝滅了以後,就開始沒那麼好鬥了。

    我們常常開玩笑,說漢武帝一出手,打得匈奴溫順多了,從此載歌載舞地迎接漢朝使團。其實江東子弟何嘗不是呢?

    在先秦時期,包括楚漢相爭時期,江東子弟的戰鬥力都是相當強悍的。可是漢朝滅亡以後,江東子弟的戰鬥力就逐漸下降了。

    為啥?因為不斷被打壓,除了江東缺少馬匹以外,江東子弟的那股子戰爭精神,其實已經被消磨掉了。

    三國東吳時期是這樣,兩晉東晉也是這樣,南北朝時期還是這樣。尤其是到了隋唐宋時期,這裡更是成了溫順的代名詞。

    到了元明清時期,江東成了文人輩出的搖籃,也成了經濟文化發祥地,至於戰爭精神,似乎跟這個地區的子弟們,沒什麼多大關係了。

    參考資料:《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 6 # 肖邦老師的課堂

    江東一詞的出處有三個。《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夏日絕句》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那麼歷史上說的江東,到底是哪呢?江東,顧名思義,指長江以東地區,古人以東為左,故又稱為江左。長江在金陵以上到九江段是南北走向,春秋時期是中原進入南方吳國的主要渡口。江東文化豐富,經濟繁榮。古代以中原為中心,長江以南為外,外就是表,江南因此也稱為江表。兩晉,南北朝時期,江東被稱為江左。三國時期江東是孫吳的領地,所以把孫吳統治的地區都叫江東。

    長江在安徽南部境內向東北斜流,並以此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主要指安徽銅陵以東一帶,也指以蕪湖為軸心的長江下游南岸,包括江北臨江的滁縣,六合,來安等地。也就是皖南,蘇南,浙江,江西東部地區稱作江東。

    所以江東是個地域概念,長江以東流域一帶,都叫江東,而且三國時期的吳國土地的大部分,正好也在這一帶,所以叫江東也正合適。

  • 7 # 劉坤忠120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即丹陽郡、廬江郡、吳郡、會稽郡、豫章郡和廬陵郡,共八十一縣。後孫權時期,兼併了荊州和跤州、跤趾和臺灣等地,吳國的地域和人口次於魏國,多於蜀國,也是三國之中立國時間最長的一國。。。孫氏是江東吳郡世家,以孫武之後自居。孫堅出身吳郡富春,以勇武聞名鄉里,後孫堅任下邳縣丞,聚兵參加黃巾討逆,積功升任長沙太守。靈帝去世後董卓奉何進之命進京,董卓擅自廢立皇帝,欺壓百官,眾諸侯聯盟討賊,孫堅奉約西進,擅自斬殺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與袁術會合魯陽,袁術有意拉攏孫堅,表孫堅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孫堅也有意依附四世三公的袁氏世家。孫堅為盟軍先鋒,斬殺董卓大將華雄,逼退董卓大軍,迫使董卓率朝廷百官西進長安。孫堅率軍首入京師洛陽,搜尋得漢室傳國玉璽,認為是天命所歸,私自據有,馬上率部撤回江東。被盟主袁紹探知,請求荊州牧劉表阻擊孫堅,奪回玉璽,漢室宗親劉表自當盡力,令屬下黃祖盡力阻擋,孫堅自持勇猛,孤軍追殺敵軍,被黃祖部下伏兵射殺。這也是孫堅的宿命,天道難違。孫堅勇猛殘暴,擅殺朝廷命官,犯上作亂,私藏傳國玉璽,竊據漢室神器,有謀逆之心,其殘暴行徑不亞於董卓,自取滅亡。孫堅死後,其部屬依附袁術,其長子孫策用玉璽換取孫堅舊部和三千兵馬,多次被袁術忽悠,便獨自率軍從丹陽向江東地區發展,不幾年打敗劉繇、王朗、嚴白虎、許貢等割局勢力,拿下江東六郡八十一縣,打出一片天地,為後來吳國奠定了基業。人稱”小霸王”的孫策比其父孫堅更加勇猛,為人正義浩氣,在亂世之中能獨自朝貢獻帝,為朝廷盡臣下之節。孫策結交周瑜,重用其父舊部程普黃蓋等人,文有張昭顧雍等人,把江東經營得有生有色。但孫策性格豪爽粗放,在圍獵時被仇家許貢家將設計射殺,因年青子幼,將江東大事託付其弟孫權,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為遺囑,希望君臣同心共創江東大業。雄才大略的孫權不負重託,虛心納諫,廣用人才,在孫策的奠基上建立了吳國,孫氏父子名標青史。。。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長江下游富饒地區,丹陽郡以江蘇南京為中心,包括江蘇中南部和上海,浙江北部,安微東南部地區。廬江郡為安微中南部地區。會稽郡以浙江紹興為中心,包括浙江大部和福建北部。吳郡以杭州為中心及浙江西部地區。豫章郡以江西南昌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廬陵郡是江西東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總之,三國的江東地區是現今的江西省中北部地區,安微省的中南部地區,江蘇省的中南部和中東部與上海地區,以及浙江省全部與福建省的一小部分。即長江下游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和贛浙山區。

  • 8 # 四川達州人

    江東是一個泛化概念。

    東漢揚州地圖

    孫策地盤

    大體上,長江在安徽境內呈東北流向,從地圖上看,長江之南,贛江東部這一片地區,包括今天皖南、蘇南、上海、浙江北部及江西東部。

    這就是狹義上的江東

    如果擴大一些,江西省東、南全部及浙江全省都可以算。

  • 9 # 深藍妖火

    熟悉三國的朋友們們一定熟知江東這個詞,但是大多數人對於江東這一片區域並不是有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甚至有些人只知道那是在南方,長江的另一頭。但事實上的江東究竟在哪裡,現在的江東和三國時期又有什麼不同嗎?江東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

    江東顧名思義就是一段歷史當中的地理位置,在江東生活的大多數都是漢人。江東也叫江左,就是長江的東面的地區。由於長江在九江到南京這一段上是由西南流向東北方向的,所以將大江東邊的地區統稱為江東。

    從東漢時期起,江東就是一個文人輩出,經濟繁榮的地段,在漢朝絕對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納糧和納稅大戶。等到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的局勢十分混亂,但是在孫堅、孫策和孫權為首的孫氏一族手中度過了平穩發展的時期。這種情況甚至一直維持到了280年,那一年以司馬家族為首的西晉勢力攻打東吳地區,孫氏一族直接投降,這樣便直接的避免了由於長期征戰所導致的人口減少和對東吳經濟所造成的打擊。

    後來的中原的歷史又經歷了短暫的動盪,再後來西晉也並沒有存活多少年,但是在這動盪的年代裡東吳所遭到由於戰爭所造成的損害幾乎沒有。所以在北方經濟由於連年征戰而直線下滑的這幾年裡,國家的經濟重心慢慢開始南移了。曾經在中原一帶生活的貴族勢力們也都紛紛選擇了南遷,北方就被那些少數民族勢力所佔領,這種現象直到隋朝滅了陳才有所改變。

    在唐宋時期的地區劃分又有所不同,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大江以南叫做江南道。後來又分的更細,以天目山、黃山、懷玉山等地為界限分成浙東道,浙西道和福建道等地。在清朝時期,分為江左和江右,也就是江東和江西。在如今的中國版圖裡,皖南、皖中、蘇南、蘇中,浙江、江西東北部、上海這麼多地區都算在了江東的區域裡。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一下江東六郡。江東六郡一般是特指三國時期吳國的六個地方,分別包括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和廬江郡。那麼如今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分別為蘇州、紹興、南京、南昌、江西泰和縣和安徽廬江縣。孫堅正是憑藉著在戰場上的勇猛現在長沙站住腳跟,而他的兒子小霸王孫策憑藉著手中僅有的數千人馬就踏平了江東六郡才被封為吳侯。在之後的幾代人的領導下,江東六郡的百姓在孫氏的手中才逐漸過上了安定祥和的好日子。

    吳郡這個地方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在東漢永建四年那一年,正式的從會稽郡錢塘江西邊的地方設立的吳郡,所以是從原會稽郡中硬分出來的一塊地方。政府駐紮在原會稽郡的吳縣也就是如今的蘇州。郡的所在地一共有十一處縣城,分別是吳縣、婁縣、由拳縣、海鹽縣、餘杭縣、錢塘縣、富春縣、烏程縣、陽羨縣、無錫、毗陵縣、曲阿縣和丹徒縣。

    會稽郡曾是地方最大的一個郡,在如今的江浙地區。在秦朝的時候,將會稽郡的政府部門設立在原來吳郡的地方。最開始漢朝建國的時候屬於韓信的地盤,為楚國的領地,等到後來又歸了荊國的劉賈和吳國的劉濞。在漢成帝時期會稽郡的地方最大,下面一共有二十六個縣,人口早已經過了百萬。到了東漢中期規模縮小將北邊的十三個縣城歸到吳郡分管,等到江東孫氏統領的時期,規模進一步縮小,被分成臨海郡、建安郡和東陽郡。

    丹陽郡原來不叫這個名字,在秦朝時期叫做鄣郡。後來在漢武帝建元二年那一年才改名為丹陽郡,丹陽縣是丹陽郡中最出名的一個縣城。三國時期丹陽郡的政府搬到了南京,所管轄的地方有南京市、無錫市、常州市、杭州市、湖州市、宣城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等十一餘處地方。在東吳孫氏時期,第一任的太守是呂範。

    豫章郡在秦漢時期其政府被設立在瞭如今的江西南昌所在地,在西漢的後期又歸屬揚州的刺史所管轄。豫章如同豫樟木,是一種木頭的名字,這就是名字的由來。據漢書記載是由漢高帝劉邦所設立的地點,起初一共包括十八個地點,例如,鄡陽縣、餘淦縣、柴桑縣、新淦縣、南城縣等地。這個地方在江東孫氏統領之前曾經分別屬於淮南國的英布、長沙國的吳芮和廬江王劉賜。

    在漢武帝之後,豫章郡下邊有十六個縣,在王莽篡位的期間又短暫的換過名字叫做九江。最後三國時期,豫章郡又改為原來的名字並且下邊仍然是管轄著十六座縣城。

    廬陵郡的地盤則一直在變化,在中國的漢朝到唐朝這段時間內一直存在著。他的核心區域是在吉泰盆地附近,在如今的中國版圖上屬於江西省的吉安市。在東漢的建安五年,孫權將豫章郡的地盤分出一部分設立了廬陵郡,廬陵郡的政府則設立在了西昌縣,下邊管轄的地方一共有十座縣城。

    廬江郡是漢高祖劉邦在高祖十年的時候所設立的一個郡,其中所管轄的地界有一個叫舒縣的地方。後來將廬江郡改名並且擴大了地盤,等到王莽篡位時將舒縣改為了昆鄉。後來在東漢時期廬江郡進一步擴大了地盤,下邊有附屬的十個縣城,分別都在安徽省,等到建安十九年的時候廬江郡又被一分為二,所以其管轄地一直在變化。

  • 10 # 世界人文通史

    江東是三國時期的吳國所興起的地方,本來泛指長江以東地區。眾所周知,長江在流經江西省境內時,從九江市開始呈“東北走向”,而長江東面的地區就是歷史上的江東。

    東漢末年,孫氏家族在江東崛起。軍閥孫策消滅了丹徒的劉繇、會稽的王朗、吳郡的嚴白虎、廬江的劉勳等割據勢力,統一了江東的六個郡,奠定了後來吳國的根基。

    孫策在25歲時割據江東六郡,意氣風發,風頭無二,被稱為“小霸王”,而歷史上的西楚霸王項羽也是在江東起兵發家的,這難道僅僅只是巧合嗎?

    孫策在去世之前,已經統一了吳郡、會稽郡、豫章郡、廬陵郡、廬江郡、丹陽郡,這就是三國時期的江東六郡。江東的商業發達、民戶眾多、錢糧充足、士族強大,是孫氏家族能夠崛起的關鍵支撐。

    江東六郡的範圍大致包括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大部分、安徽省部分、江蘇省部分、上海市等地。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全國使用州、郡、縣三級制度。孫策、孫權割據的江東六郡,大部分屬於揚州管轄。後來經過了多次的拆分,東吳又從江東六郡之中增加了臨海郡、建安郡、東陽郡、鄱陽郡、彭澤郡等等,其中有些地名已經不可考。

    江東六郡只是孫策留下的根基,而孫權憑藉江東六郡繼續擴張

    公元200年左右,孫策被人刺殺身亡,由其弟弟孫權繼位。孫權上任以後,先後打敗劉表、曹操等人,逐漸開始往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安徽擴張。公元211年,孫權接受交州牧士燮的投降,獲得廣東、廣西、越南等地。

    公元214年,孫權與劉備約定“湘水劃界”,平分了荊州的地盤。湘水以東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而湘水以西的江陵郡、武陵郡、零陵郡屬於劉備。

    短短五年以後,孫權就撕毀孫、劉的盟約,聯合曹操消滅了荊州關羽,從關羽手上奪取了剩下的江陵郡、武陵郡、零陵郡。

    (紅圈內就是江東六郡的大致範圍)

    這樣一來,東漢末年荊州一共有7個郡,其中有六個都落到了孫權的手上。至此,孫權就相當於奪取了湖北大部分、整個湖南、整個江西,比起江東六郡擴大了不只一倍。

    不過無論版圖如何擴張,江東六郡的人口、商業、賦稅一直是支援孫氏家族建功立業的基礎。

    孫氏家族從最初的江東六郡(揚州)發家,最終取得了江東六郡之外的荊州、交州,徹底奠定了三國之一的東吳疆域。

    公元229年,孫權正式在南京稱帝,史稱“吳大帝”,而東吳的地盤就是從最初的“江東六郡”擴張而來,以至於囊括了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此時,距離孫權從哥哥孫策手中接過江東六郡,已經過去了整整29年的時間。

    (江東六郡)

  • 11 # 常棣tandy
    一、見諸史籍的江東地域

    長江自江西九江折向東北流淌至南京、鎮江,然後改向東流入海,故此河段的南岸地域在漢魏時期又稱為“江東”。

    孫策臨終謂孫權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其母太妃憂慮國事,“引見張昭及(董)襲等,問江東可保安否。”

    廣義的“江東”即孫吳之揚州,其立國初期亦轄有六郡。建安七年(202)曹操向孫權徵取質子,周瑜諫阻道:“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有何逼迫,而欲送質?”胡三省曰:“六郡,會稽、吳、丹陽、豫章、廬陵、廬江也。”謝鍾英按:“丹陽、廬江、會稽、吳、豫章五郡,《郡國志》並屬揚州。(孫)策置廬陵。”

    如前所述,“江東”只是漢朝揚州的江南部分。這一區域在古代歷史上屬於一個自然地理單元,由於在春秋時曾為吳、越兩國的領土,故亦別稱為“吳越”。如孫策託囑群臣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周瑜說孫權抗曹曰:“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秦朝統一天下後,將吳、越舊境並置為會稽郡,漢初被封與吳王劉濞,七國之亂後又歸屬朝廷直轄。

    漢武帝與嚴助書曰:“會稽東接於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隨後其南方的東越、閩越兩國先後廢滅,領土劃入會稽郡,致使其南界直抵南海海濱,就其地域廣大而言,竟為西漢百三郡國之冠。由於郡境遼遠,管理不便,“後漢順帝時,陽羨令周喜上書,以吳、越二國,周旋一萬

    一千里,以浙江山川險絕,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為吳郡,東為會稽郡。”

    江東六郡當中,吳郡與會稽所轄境域和人口數量名列前茅,物產最為富饒,因而地位非常重要,故江東在漢末三國時又稱為“吳會”。

    如劉備與孫權書雲:“今(曹)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魏明帝任命蔣濟領兵詔曰:“卿兼資文武,志節慷慨,常有超越江湖吞吳會之志,故復授將率之任。”《資治通鑑》卷67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三月胡三省注:“吳、會,謂吳、會稽二郡之地。”

    二、廣義江東與狹義江東

    1、狹義江東——太湖與寧紹平原

    廣義的“江東”可用“沃野萬里”來形容,而狹義的“江東”之地域範圍則要小得多。如烏江亭長謂項羽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這是僅指吳、越的經濟發達地區,即今蘇南太湖平原和浙北的寧紹平原,前者在吳郡的太湖流域,後者位於會稽郡北部錢塘江、浦陽江、曹娥江及甬江等河的沖積流域,也可以併為一個地理單元。

    如伍子胥所言:“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韋昭注曰:“三江,吳江、錢唐江、浦陽江。此言二國之民,三江繞之,遷徙非吳則越也。”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或笠澤,“其濱湖之縣曰吳縣、吳江、武進、無錫、宜興、烏程、長興,縱廣三百八十三里,週迴三萬六千頃。”附近土地平坦肥沃,又因水網密佈而便於灌溉,自春秋以來就是著名的農墾區域,號稱有三江五湖之利。例如范蠡謂句踐曰:“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

    《史記》卷129《貨殖列傳》曰:“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按太湖之“三江”,據顧祖禹考證:“三江皆太湖之委流也,一曰松江,一曰婁江,一曰東江。《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釋之者曰:松江下七十里分流,東北入海者為婁江,東南流者為東江,並松江為三江。

    《史記正義》:‘蘇州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曰松江;一江東北下三百餘里入海曰下江,亦曰婁江;一江東南上七十里至白蜆湖曰上江,亦曰東江。’”

    而“五湖”則是太湖及周邊數座支湖的統稱,《資治通鑑》卷108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十一月胡三省注:“虞翻曰:太湖有五湖:隔湖、洮湖、射湖、貴湖及太湖為五湖,並太湖之小支,俱

    連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韋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酈善長謂長塘湖、射湖、貴湖、隔湖與太湖而五。《吳中志》謂貢湖、遊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為五也。”張勃《吳錄》曰:“五湖者,太湖之別名。”實際上是指太湖氾濫時周邊湖灣均被淹沒從而

    連成一體之狀態。參見《吳地記》:“五湖,太湖東岸五灣也。古者水流順道,五湖溪徑可分,後世蓄洩不時,浸淫氾濫,五湖並而為一,與具區無以辨矣。”

    寧紹平原北起錢塘江南岸,南接四明與會稽山地,西抵蕭山,東至海濱,即今浙江杭州蕭山與紹興、寧波地區,亦為魚米之鄉。《水經注》卷40《浙江水》曰:“浙江又東北得長湖口,湖廣五里,東西百三十里,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下溉田萬頃,北瀉長江。”

    長湖又稱鏡湖,東漢時曾在此興修堤塘。《會稽記》曰:“漢順帝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創立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築塘蓄水高丈餘,田又高海丈餘,若水少則洩湖灌田,如水多則開湖洩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凶年,堤塘週迴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餘頃。”

    上述水利工程規模巨大,對當地農業發展貢獻良多,因此漢末會稽相當富庶,為孫策進兵江東的覬覦之地。如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十二月,揚州刺史劉繇為孫策所破,“將奔會稽,許子將曰:‘會稽富實,(孫)策之所貪,且窮在海隅,不可往也。’”因而逃往豫章。

    江東因太湖流域及寧紹平原之沃饒而譽滿天下,如枚乘所云:“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又言:“夫漢並二十四郡,十七諸侯,方輸錯出,執行數千裡不絕於道,其珍怪不如東山之府;轉粟西鄉,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如淳注:“東山,吳王之府藏也。”顏師古注引臣瓚曰:“海陵,縣名也。有吳大倉。”漢末中原大亂,受長期兵災與饑荒的影響,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的摧殘,而江東雖小有戰亂,但破壞程度較輕,民生相對安定,以故成為北方士民避難之所。

    2、廣義江東——“山越”居住的地域

    吳國的江東六郡,除了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還有“山越”居住活動的廣大山嶺丘陵區域。山越是古代南方越人的後裔,漢武帝時曾將東越、閩越居民遷徙到江淮之間的內地,但是仍有許多越人避居深山,拒絕接受封建王朝的統治。胡三省曰:“山越本亦越人,依阻山險,不納王租,故曰山越。”

    他們經常舉兵反抗,攻沒郡縣,自漢末以來延續數百年。王鳴盛曾考證並總結道:“然則山越歷六朝至唐,為害未息。”孫吳的山越主要分佈在今皖南、浙江全境、閩北、贛東北與江蘇的寧鎮(南京至鎮江)丘陵一帶,其活動的中心區域是在丹陽郡及其與鄰近諸郡相互接壤的山區。

    據史籍所載,中原的軍閥曾屢次拉攏山越,企圖藉助其勢力阻止孫氏在江南的擴張。如孫策創業時,“袁術深怨策,乃陰遣間使齎印綬與丹楊宗帥陵陽祖郎等,使激動山越,大合眾,圖共攻策。”孫權繼位後,“會丹楊賊帥費棧受曹公印綬,扇動山越,為作內應。”但均被陸續剿滅。山越民風勇悍,“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狖之騰木也。”

    孫吳統治集團一方面對其實行武力鎮壓,另一方面也採取了恩威並施的招撫辦法,逼迫誘使其出山居住,成為國家的編戶農民而提供賦役,收納其精銳加入軍隊。如建安八年(203)賀齊平定閩北山越叛亂,“名帥盡禽,復立縣邑,料出兵萬人。”

    建安二十二年(217),陸遜鎮壓丹陽山越,“遂部伍東三郡,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得精卒數萬人。”嘉禾三年(234),諸葛恪“以丹楊山險,民多果勁。雖前發兵,徒得外縣平民而已,其餘深遠,莫能禽盡,屢自求乞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萬。”他被任命為丹陽太守後迫降山越,“歲期,人數皆如本規。恪自領萬人,餘分給諸將。”

    何茲全統計,前後歷次被料出收編入伍的山越合計約有十三四萬。考慮到孫吳佔領荊州以後,全部兵力總數也不過二十餘萬人,其中的數萬山越作用不容小覷。赤壁之戰前夕,黃蓋曾說孫權:“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即反映了他們是吳國軍隊中的一支輔助力量。

    (正文完)

  • 1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萬里長江,自九江到揚州,呈東北走向。

    其中,蕪湖到南京一截,其長江南岸部分,在古代被稱為江東。

    東漢時(孫策渡江前),按照行政區域劃分,江東包括了丹陽、吳、會稽、豫章四郡。

    後來,孫策擊敗劉勳,奪取了西面的廬江郡大部,又從豫章郡中分出廬陵郡。

    因此,丹陽、吳、會稽、豫章、廬江、廬陵被稱為江東六郡。

    儘管後來孫吳將此六郡中的一些郡又作了分置,但江東六郡的說法一直保留了下來。

    那麼,江東六郡,究竟是今天的哪些地方,為何會成為東吳三足鼎立的根基呢?

    江東六郡

    1、丹陽郡。

    丹陽郡,包括了今天江蘇南京、常州、無錫,以及今浙江杭州、湖州,安徽的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宣城、黃山市(只作大概位置示意,並不與今天各市行政區域完全吻合)。

    其郡治漢時在今安徽宣城,後來孫權將其郡治遷移到了建業(南京)東部。

    此處陪輔金陵,阻山控江,形勢便利。據險而守,擇利而東,可以縱橫大江南北。

    自上游來攻的敵人,有梁山可以阻之;橫江來渡者,又有采石扼其咽喉。

    而且,丹陽,當時更是天下精兵所出。曹操、劉備、孫策,都曾在此招募精兵。

    2、吳郡。

    吳郡,在今蘇州、崑山、餘杭、丹陽、嘉興一帶。

    其郡治在今蘇州。

    儘管東吳都城後來在建業一帶,但吳郡枕江倚湖,通海鹽之利,擁土膏之利,是江東最富庶的地區。

    3、會稽郡。

    會稽郡是一個老牌郡。早在秦始皇分三十六郡時,會稽郡就囊括了春秋時吳、越兩國江南故地。

    東漢時,將會稽郡西部分出了吳郡。

    因此,孫吳時期的會稽郡,包括了今天的紹興、金華、衢州等地及福建部分地區。(後孫吳又將此地分置三郡)

    會稽襟海帶江,也是一富庶之地。春秋時,會稽(包括前面提到的吳郡)為吳越首府所在。

    4、豫章郡,5、廬陵郡。

    豫章郡,其原本轄地大致相當於今江西省,郡治在今南昌。

    孫策後來將今吉泰盆地劃出,另設廬陵郡。

    這兩郡大致為今天江西省,對於連線(或攻略)荊州起著咽喉作用。

    6、廬江郡。

    就地理意義而言,廬江郡並非江東,其大多數地區在大江以西的今安徽地區。

    因此,孫吳政權從未全據廬江郡。魏、吳均設有廬江郡。

    吳廬江郡,其郡治在今廬江縣一帶。

    此地為爭奪淮南的重地,也是魏吳攻守爭奪的最頻繁的區域。

    被“忽略”的江東六郡

    儘管春秋時吳越稱雄一時,但江東地區,其戰略價值長期為人所低估。

    這是因為此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低於中原地區。

    在三國之前,歷代統一戰爭,沒有以江東為中心,抗拒中原者。

    所以,漢末亂世之初,有野心的諸侯,都沒有將目光投入江東。

    曹操、陶謙等人,都曾來丹陽募兵,但募了兵就迅速離去,逐鹿中原。

    即使是自稱揚州牧(江東皆為揚州轄地)的袁術,雖近水樓臺,但其一直將發展重點放在北方,對江東並沒有特別重視。

    孫策計劃開拓江東時,對袁術所說的話,也表示出袁術對江東的戰略意義毫無認識:開拓江東,可以募集兵馬3萬,幫助袁公匡濟漢室。

    因此,當時江東地區的長官,多是比較“純粹”的地方官。

    他們多隻圖保境安民,無四方之志。

    比如,豫章太守華歆,“久在江表,常思北歸”。而曲阿劉繇、會稽王朗,用諸葛亮《後出師表》的話說,“各據州郡,論安言治,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

    可以說,當時的江東,似乎是一塊被忽略的區域。

    足以立國

    孫家,歷代在吳地為官,對江東的情況有深刻了解。

    因此,孫策敏銳洞察到:江東足以為根基!

    1、兵源精銳可用。

    項羽爭雄天下,起家時靠的就是江東子弟。

    而丹陽,更是天下精兵所出。

    曹操敗於徐榮後,第一件事就是到丹陽募兵。

    因此,招募丹陽兵,足以打造精銳。

    所以,孫策在安葬父親,前投袁術之前,就對張紘說,他將來要“就舅氏(吳景)于丹陽,收合流散(招募散落的丹陽兵源)。

    2、經濟發展水平雖低,但人口急劇增加、自然條件優越。

    江東的自然條件非常不錯,只是因歷史原因,漢人不多,開發程度不高而已。

    但是,自黃巾之亂以來,北方長期動亂,而江東比較安定,因此,不少北方人避難到了江東地區。

    所以,張紘告訴孫策:如今世亂多難,如果你平定江東,“當與同好俱南濟也”。徐州一帶的世家大族都可能跟著去江東,江東的發展還有更大潛力!

    而且,一旦“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仇敵可報”。而據長江,可以匡扶漢室,建立齊桓公、晉文公的偉業,何只是“外藩”?

    3、造船技術的迅速發展,使以長江立國變為可能。

    漢末之前的歷次統一戰爭,從沒出現過以水軍立國的情況。

    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長江兩岸開發程度很低,難以發展出抵抗北方的物質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的造船技術不足,水師主要用於支援步兵渡江、運輸等工作,未成為獨立兵種。

    漢代的造船技術迅速進步,使得水師成為戰略力量。

    因此,孫策死後,北方統一,“曹操不可爭鋒”之後,孫權、魯肅等人提出“全據長江”,以長江立國的思想,為三國鼎立打下重要基礎。

    東吳,是歷史上第一個以江東立國,與中原鼎足而立的政權。

    雖然鼎足而立,某種程度上延緩了天下一統的步伐,但就長遠來看,刺激了南方經濟開發,給歷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13 # 錢越說史

    提及三國中的東吳,“江東六郡”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重要話題,因為它是東吳能夠三分天下掩有其一的根基所在,甚至東吳的奠基者孫策也被稱為江東小霸王。要搞清楚三國的“江東”指現在的哪裡,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江東”?

    什麼是“江東”?

    在古代,如同常常以“河”指代黃河一樣,提到“江”而不加限定詞,一般都特指長江,是故“江東”一詞自然與長江有關。雖然萬里長江自衝出虎跳峽後,大致呈東西走向,並不存在如同黃河晉陝段那等幾乎呈筆直的南北走向的江段。然而自江西九江至南京段,長江向東北方向斜流,且更偏向於北,給古人以南北向奔流的錯覺。於是乎,800裡皖江成了古人分割長江東西岸的標誌性江段。

    位於皖江東側的區域,也即包括皖南、蘇南、上海及浙江在內的長江下游江南一帶,被稱為江東,廣義上也會把贛東北囊括進江東這個概念中。

    有江東自然就有江西。隋唐以前的江西與現在的江西省不是一個概念,現在的江西屬於行政區劃,隋唐以前的江西則是一個地理概念,特指皖江以西的皖中地區,一個位於江南、一個位於江北。

    由於古人以南為尊,所以劃分地理上的左右時,以面南而為標準,是以在古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江西又稱江右。

    東漢時期廣義上的江東、江西範圍,與十三刺史部中的揚州轄地重合。東漢揚州本轄九江郡、廬江郡、豫章郡、吳郡、會稽郡、丹陽郡六郡,漢獻帝時期,孫策、孫權兄弟又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鄱陽郡,分丹陽郡置新都郡。故漢末揚州共轄九郡,其中九江郡、廬江郡位於江西,其餘七郡位於江東。那麼,“江東六郡”究竟指哪六郡呢?

    小霸王的進擊

    孫堅雖然是東吳勢力的肇始人,但真正奠定東吳根基的是其長子小霸王孫策。初平二年(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攻打荊州的劉表,結果被江夏太守黃祖的部下射殺,所部除一部分由其妻弟吳景及侄子孫賁統領外,皆落入袁術之手。

    孫策結束守孝後,繼續為袁術效力。但袁術見孫策能力過人,唯恐其脫離自己的掌控威脅到自己,於是一直提防著他。不僅拒絕交還孫氏舊部,孫策兩次交涉才僅僅要回千餘人,還屢屢不講信用,將許諾的好處吞沒。攝於袁術的實力,孫策只能一面為他效力,一面苦苦等待機會。

    黃巾軍起義後,天下亂象叢生,各地軍閥勢力開始抬頭,掌控淮南的袁術就是其中之一。朝廷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妄圖透過任命宗親為刺史、州牧,來扳回主動權。漢高祖劉邦長子劉肥之後劉繇,藉著這股東風乘勢而起,於興平元年(194年)被任命為揚州刺史。然而揚州治所壽春(今安徽壽縣壽春鎮)已經落入袁術之手,成為其老巢,劉繇在吳景、孫賁的支援下在吳郡曲阿(今江蘇丹陽市)建立幕府。

    次年,野心膨脹的袁術準備攻略揚州的江東諸郡,袁、劉之爭就此爆發。自覺機會到來的孫策毛遂自薦的主動向袁術請命,表示願領兵攻打劉繇。袁術雖不放心孫策,不過覺得單憑他手中的小貓三兩隻,壓根掀不起多大波浪,遂準其所請。不想,此舉竟是放虎歸山。

    孫策自壽春出兵時,手下僅有步兵千餘、騎兵數十,進抵歷陽時,部眾隊已增至五、六千人。於此同時,他的好友,那位有“曲有誤,周郎顧”之稱的周瑜也率部前來與他匯合。憑藉著周氏在丹陽郡的影響力,孫策迅速突破長江天險,在丹陽站穩腳跟。

    以丹陽為此為攻略江東前進基地的孫策,先後在牛渚山(即採石磯,今安徽當塗北)、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擊敗劉繇部將,進而逼近劉繇的大本營曲阿。於曲阿之戰中,成功擊敗劉繇,佔有此地。隨即,孫策令孫堅之前部將,已經效忠自己的吳郡都尉朱治從錢塘(今浙江杭州)進攻吳郡,在由拳(今浙江嘉興)擊敗吳郡太守許貢。戰後,朱治代理吳郡太守的職責,而吳郡也成為孫策擁有的第一塊地盤,算是在江東站穩了腳。

    擊敗劉繇後,孫策將矛頭轉向會稽郡,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出兵進攻會稽。會稽太守就是漢魏之際著名的經學大家,《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王朗手下苦勸其不可與孫策交鋒,然而王朗固執己見堅持要打,結果慘敗。佔據會稽後,孫策兼任會稽太守,隨即轉身收拾嚴白虎等殘餘割據勢力。至此,吳郡和會稽郡完全為孫策所掌控。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佔有傳國玉璽正式僭越稱帝,孫策正式脫離袁術陣營自立。次年孫策派徐琨攻打丹陽郡,驅逐袁術之弟、丹陽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東各地,任命舅父吳景為丹陽太守。隨即親自領兵攻打丹陽郡西部,擒獲當地山越勢力首領祖郎,及自封丹陽太守的太史慈,據有丹陽全郡。

    建安四年(199年),在曹操、呂布的攻勢下,眾叛親離的袁術病死,其勢力分崩離析。袁術跌倒,劉勳吃飽。袁術的部將、廬江太守劉勳,藉機接收了袁術很大一部分遺產,實力因此迅速增強,以至於形成了“兵強於江、淮間”的局面。

    孫策對此相當忌憚,決定解決掉他。不過面對強大的劉勳,孫策明白只能智取不能強攻。恰巧,因實力膨脹過快,劉勳陷入了缺糧的境地。而豫章郡在華歆的治理下風調雨順,餘糧眾多。於是孫策以假意向劉勳示好,鼓動他攻打豫章。劉勳中計,孫策果斷率重兵襲取皖城(今安徽潛山市),擊敗回師的劉勳,並西進擊敗前來救援的江夏太守黃祖所部,據有廬江郡一部

    當年十二月,擊敗黃祖的孫策,回師途中征討豫章郡,駐軍椒丘(今江西新建縣),派遣虞翻前去說以利害。華歆知道孫策善於用兵,於是出降。隨即孫策分豫章郡南部設廬陵郡,治西昌縣(故城在今江西太和縣西北1.5公里),任命堂兄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輔(孫賁之弟)為廬陵太守。

    至此,孫策佔有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陵五郡,及廬江郡一部,大半個揚州落入他之手,江東孫氏的基業初現雛形。

    江東六郡

    新都和鄱陽兩郡為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所設,所以“江東六郡”指的就是上節提到的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及位於江西的廬江六郡。

    吳郡:郡治為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轄區為包含蘇南中東部、上海、浙北在內的太湖平原地區,為春秋時期吳國的核心區,開發較早,算是江東地區的精華地區之一。江東猛虎孫堅就是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可以說是孫氏的起家之地。

    會稽郡:郡治為山陰(今浙江紹興市),會稽郡始建於秦代是江東地區最早的兩個郡之一,由於地域過於廣大,東漢中期以錢塘江為界一分為二,北部為吳郡,南部繼續稱會稽郡。轄區包括浙江錢塘江以南及福建大部。

    丹陽郡:郡治為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秦代為鄣郡,西漢改名,與會稽郡併為江東地區最早設立的兩郡。轄區包括皖南大部,南京市及其周邊,浙北西部山區,及江西婺源縣。曾被袁術稱為 “此地精兵輩出而聞名”的丹陽兵就出自於此。東吳的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市),也位於丹陽。

    豫章郡:郡治為南昌(今江西南昌市),轄區早期幾乎與現在的江西省區域相重合,漢末分南部設立廬陵郡後,只剩下以鄱陽湖平原為中心的北部區域。

    廬陵郡:郡治為西昌,為漢末新設之郡,轄區主要為現在江西吉安、贛州兩市所在的贛南地區。

    廬江郡:郡治早期在舒縣(今安徽廬江市),漢末遷移到皖城,轄區包括皖中西半部,及湖北、河南一角。東吳只佔有南部半個廬江郡。

    六郡之中,位於江東的五郡處於不受重視的江南,遠離漢末戰亂的風暴中心,較少受到戰爭的影響,成為東吳勢力的大後方,為東吳貢獻了大量的人才、精兵和錢糧。

    同時江東地面人士自古深諳水性,使得南方可組建起北方所不具備的軍事力量——水師。春秋時代的吳國就擁有一支戰力不俗,可遠航千里跨海攻擊齊國的水師。兩漢時期,造船技術迅速進步,使得水師成為可獨立作戰的戰略力量。半個廬江郡、長江、水師三合一,構成了東吳的對抗曹操等北方勢力的重要防線,奠定了東吳和曹魏、蜀漢三分天下的基礎。

  • 14 # 妙齡山人

    你問我來答,我是良人。

    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江東”、“江南”、“江左”、“江表”到底是個啥。

    縱貫東西的長江。

    大江大河自古就是劃分地理的重要參照物。因此誕生了一些很有趣的地名。

    比如說很常見的“陽”,河南五大“陽”——洛陽、濮陽、南陽、信陽、安陽。

    山南水北謂之“陽”,洛陽便是因為在洛水以北而得名“洛陽”。

    比如說山西,太行山以西。

    再比如說河南、河北、河西走廊、河內郡等等。

    依託長江,形成了幾個廣泛認同的地理詞彙,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江東”、“江南”、“江左”、“江表”等。

    江東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對於“江東”這個詞彙一定不陌生,江東小霸王孫策,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

    有人認為“江東”就是如今我們所說的江南,這實在是大錯特錯。

    江東,顧名思義就是大江以東,指長江以東地區,又稱江左。長江在自九江往南京一段(皖江)為西南往東北走向,於是將大江以東的地區稱為“江東”。

    也就是今天江西、江蘇、浙江等地。

    江南

    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

    雖最早出現先秦兩漢時期,但僅指江河以南。

    西晉永嘉之亂後,今中原士族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為都,是為東晉。自此之後始有文化江南。

    唐朝時期,出現了較為明確的江南概念。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設立江南道,範圍包括湖北長江以南部分、湖南、江西(見陸羽荼經八之出江南荼之出袁州吉州),同時期蘇杭則屬於浙江西道。

    廣義上的江南泛指長江之南,一般多指長江中下游南岸區域,是一個十分廣大的地域概念。

    江表

    江表。表的意思就是“之外”,江表就是長江以外的地區。從中原的角度來看,長江之外包括了江南江東等大部分地區,而三國時期的江表一般指江東孫氏的統治地域。

    江表除了是一個地域概念之外也具有政治意義。

    晉虞溥有《江表傳》,以記錄三國東吳之事,後加入《三國志》,成為《三國志》的添注。

    自此開始,江表就泛指一些割據江南的偏安政權。

    比如南朝,宋、齊、梁、陳治下的地區都泛稱江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法律真能保障打工者的權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