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揚56279668

    生活上的解脫,是因為心無掛礙了,心無掛礙,生活就瀟灑多了。但是這心無掛礙光理解了不算。必須得實際證到。好的境界不喜,壞的事情不惱,努力修持吧。

  • 2 # 流芒流

    生活上解脫?佛陀的放下,是舍小愛為大愛。並非簡單的個人生活解脫。生活解脫也可能放縱自己,不約束自己。所以不是解脫生活,而是更嚴格約束自己。行菩薩道,為解脫眾生苦痛,救苦救難。

  • 3 # 梵海一葦

    證悟究竟涅槃,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覺得對普通人來說,佛教最實用的智慧是煩惱即菩提。所以在生活當中,我們不需要改變什麼,以前是什麼樣子,還是什麼樣子。只有一點,當我們所追求的如果沒有得到,能夠把它放下,換個角度看問題,重新開始就好。當然,這一點也是我們普通人難以做到的,所以修行很重要。

  • 4 # 澤仁德喜

    佛法出世間,不離世間覺,沒有生命,沒有生活,佛法沒有存在的必要,生活就是道場,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之路,人只有經歷了諸多困苦和磨難,才能真正大徹大悟,所謂煩惱及菩提,而佛法的真諦,就在於讓學佛修行者,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和人生困苦磨難難能可貴的價值!

  • 5 # 我是a我是歐米嗄

    佛教智慧於國於民到底有多大影響,可以舉兩個事實供大家體會:其一,唐朝初期,西藏吐蕃軍隊非常強悍,不僅統一西藏還佔領了周邊廣大地區,松贊干布豪情所致向李世民求通婚,李世民視之為未開化之族當然不允,於是藏王發兵侵犯唐境,甚至攻城掠地,後李世民發重兵才擊潰吐蕃兵,達成和平。松贊干布再次求婚,李世民遂送文成公主與之結婚。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均信佛教,深刻的影響了松贊干布,於是西藏佛教興起。藏人強悍之氣漸消,靜心拜佛日甚,幾代之後藏人無慾無求與世無爭。

    其二,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征伐天下無敵手,後來信了喇嘛教,鐵血性格漸失,也是幾代而亡。

  • 6 # 法岱1

    無關也有關,因果將熟,誰能避?佛菩薩也不行。你要究竟涅槃,可以直接去,無需牽掛生活,活著就行了。詞語誤人。

  • 7 # 魯中居士

    從題目敘述看,所說的不是解脫,而是“有所”放下而已,僅僅是在事物面前作出抉擇罷了,這壓根兒就不是“智慧”,是生活方式的選擇。從個人的角度看(也只能從這個意義看)天下所有的事,一死才能了之!才能達到題目中的“解脫”。否則“轉物”或為“物所轉”都不得如來。

  • 8 # zinherit

    那是小智慧,也說明佛法,小到生活,大到悟道,都是貫通的。我等凡人,有一天也會想放下,放下啥?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當你放下,慢慢會產生新思想,慢慢走向佛法。所以說佛法不滅,殊途同歸。

  • 9 # zqdsl1009695935

    解脫雖有一定的智慧,但不一定是究竟(或叫做徹底)的大智慧。例如,阿羅漢和辟支佛雖然已經解脫生死煩惱,有一定程度的智慧,但沒有究竟的大智慧。大智慧在顯宗包括四種智慧,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密宗的大智慧包括五種智慧,即在顯宗四種智慧的基礎上加上法界體性智成為五智。文殊師利菩薩就是具有五智的菩薩。在生活上解脫,一般人是暫時思想情緒輕鬆一下,或者輕鬆愉快一段時間或一段時期,沒有多大的煩惱,思想情緒比較活躍,可以說是解脫一下,可是還沒有超出三界外,還在五行中,還沒有了生脫死,還要在六道中輪迴,只算是暫時的小解脫而已;也有一些特殊人在生活上的解脫是具有大智慧,如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密宗的蓮花生大士等。

  • 10 # 一線緣陳羅生

    佛,在生活上解脫是小智,屬於小我,無我狀態。對物質上沒有追求好與差,思想上沒有好與壞,精神上自由、平等;普度眾生皆苦才是佛的大智!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簡單來說就是順應自然。不能以你的思想要求他人或影響他人有所作為,這種有所作為不一定是對的。不住無為,也不是叫人什麼都不做,則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順應自然而為之吧!——這是道。

  • 11 # 愛心慧眼

    佛教的智慧,能反映到方方面面,大事小情,的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謂的解脫即是不被外境所束縛、困擾,該放下的放下,該看開的看開,遇到好事也不要太高興,因為近期看是好事,遠期看可能是壞事。遇到壞事也不要太悲傷,因為近期看是壞事,遠期看可能是好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保持一顆平常心,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患得患失,無為而無不為,一切交給因果,譭譽不動,衰樂不生,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無苦即樂,無禍即福,豈不快哉!

  • 12 # 阿羅漢t21

    佛教的究極智慧並不是我們想象當中那樣可以解決生活當中所有問題,當然智慧與生活息息相關,在生活上解脫並不是大智慧。大智慧是要超脫生死的。

  • 13 # 巧把塵勞作佛事

    徹底解脫當然是需要大智慧。而大智慧要靠修行得來,常常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普通人修行,至少看看⺀殺、盜、淫、妄、酒”是否減少或斷除。明白⺀娑婆”即⺀堪忍",煩惱即菩提。用出世的智慧來過入世的生活,煩惱來時不住著。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人間自在人。切不可在是非恩怨裡過日子。修行不易,不修行想解脫似無可能。

  • 14 # 墮落紅塵的菩提

    古人說:五百年必有聖人出″,智慧真的跟宗教、國界、人種無關,它瀰漫在宇宙間,凡聖都在它的範圍之內。

    印度出了釋迦牟尼佛,他闡釋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大智慧無人出其右。佛說本就來自生活,佛也是證悟宇宙實相的人,他的教法確實和生活糸糸相關。

    我們每天都沉溺於慾海之中,心中有無數的想要,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失落了自己本來面目,淪落為慾望的奴隸,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毀己害人,說到底,就是沒有看破人生,所以不得解脫。

    中國道家聖人老子提倡知足少欲、返樸歸真,深知欲海難填的真理,大智慧堪比佛祖。在如今科技發達的大都市,有許多有智慧的人嚮往樸實的農村生活,嚮往親近大自然,因為人和自然本為一體,順則如意,逆則百病叢生,災難頻頻。

    其實許多事我們只要盡力了就好,風光從來都在路上,結果只要一笑而過就可以。修自己的福報,憑自己的能力,不濟則獨善其身,發達則兼顧社會和眾生,千金散去還復來,泰山崩而心不驚,能屈能伸,瀟灑自在,才是智慧解脫的人生。

    若能看破生死本就是一場夢,人生就是靈魂的步步昇華,就更是深得佛祖的大智慧精華了。

  • 15 # 1580519811

    在生活和工作中修行,這是很好之事。這就是享受著福分的同時修福,如溪流不斷。等年紀大了閒著沒事,才想起來修福,這就晚了。佛法所在之處,護法神和佛菩薩就在,所以年青時修行,生活工作會順利,安全方面大事化小事,小事化了。可是,很多人把修行看得很難。如果你真瞭解佛法,修行難也不難。修行就是修正生活和工作中的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比如要學習些科學常識,一般人都沒問題,要當一個科學專家或大科學家,當然就難了。

  • 16 # 惟有一顆不動心

    佛法,本就是世間之法,是說給人聽的;佛法,本就是生活中的方法!佛陀,當初說佛法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德樂;

    什麼是苦呢?苦,即是煩惱,破除了迷茫眾生的煩惱,不在受煩惱的煎熬,也就解脫自在啦!

    人們煩惱從何而來呢?佛說有“八苦”,其中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苦,這八苦可以分成兩塊,一是對“我身”的執著,生,老,病,死,以及五陰熾盛苦都可以歸為這一塊;二是外在的執著,也就是對外界的貪著,慾望等得不到滿足而煩惱。這八苦,本質上是眾生基於“執著有我”這一認識基礎上而形成的,但眾生的根性不同,直接叫眾生破“我執”沒有辦法應機,所以佛給出的辦法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法門!我們眾生是遠離佛陀的時代,這八正道如何更能適合我們當今社會普通人的學習,讓大家在生活中切切實實告知到佛法,切實能獲得佛法給我們帶來的福報和利益!

    維摩詰居士即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也給出了最好的法門,即是在欲而行禪,化煩惱為菩提,受持中道!

    因為,生活在紅塵中的人,沒有慾望是不可能的,但面對慾望,我們可以把持一個“度”,精進而為,努力爭取,但也知適可而止,過猶不及!時刻都能做自己的主人,不迷失自己!當你長期這樣努力的鍛鍊自己,您就會得到定力的加持,讓您得心應手!面對任何人事物,都能自在面對,從容處理,這樣,也是莫大的福報和利益啦!

  • 17 # 禪修筆記

    佛教的智慧,與生活息息相關,在生活上解脫就是大智慧嗎?

    同時,解脫的境界,也只有在充滿苦惱的生活中我們去實踐,去修行,才能做得到解脫。

    所以祖師大德都說,煩惱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煩惱。而真正善於修行,善於去解脫的人,就是真正能找到生活中歡樂幸福的人。

    能夠看到生活中真實快樂和歡喜的人,就有了解脫的根本,有了解脫的資質,有了解脫的前景和願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無智慧苦惱無邊。就是因為我們其實對生活,往往還是短視,缺乏正確的觀察。

    平時我們對好多事情的觀察和理解,都總是抱著幻想,總是因為物慾和貪婪,而放任自己的心念,走向充滿物慾和奢侈的慾望,因而深受其害,深受苦惱勞累,如此才總是那麼久久心中難以平靜,久久不散。

    生活是那麼複雜又難以平靜下來的,如果我們常常貪求一些過度的物慾,而放任自己的心情,沉溺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那麼久就會往往是難以平靜自己真實的情懷,難以平衡物慾世界與我們自己心境之間的距離。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我付出真心與大愛,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心靜下來了,就好辦了。

    這個生活方式與智慧之間,理想與我們內在世界真實的需求之間,怎麼處理這兩者之間的正確關係,正確的取捨,才是最重要的人的智慧。

    如果我們常常選擇錯誤,是因為注重細節,而忘失了根本。物質生活的過度,精神世界貧乏的狀態,很難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才讓人生充滿迷惑。

    自己擾亂自己的心境,生活中就很容易發生各種混亂的精神狀態,很容易進入迷茫的感覺。

    而在生活中的解脫,就是這個意思。解脫,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用正常的心態面對自己,面對環境,面對他人。

    智慧是一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心態,的確是這樣的。生活中我們會有許多的不如意,許多的煩惱,用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心態,才能與別人相處得正常。

    一個人要在現實中處理好人際關係,要常常為別人想想,多多體諒別人,才可以做得到。才能體會到別人的苦處。這樣,才能與他人達成比較良好的關係。

    菩薩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就是說明了有為與無為的關係。

    其實,這個有為與無為呢,也很適用,是生活中很有價值的一個觀點,我們可以用入世與出世,這兩個詞來解析。

    就是說,入世,是我們用正確的生活理念,來做世間的一切事情;而出世,則是用徹底擺脫人世間一切苦惱和繁雜之事,解脫生命本來的迷情苦海的決絕心態,而做最後的努力。

    儒家,多多是入世修行,入世中去讓我們修行一切善行善念。而道家與佛家,則多是用出世的修行,來實踐修道的根本。以修成最後的道體,最後的法身,來解脫。這樣去解決生命和生活中的疑難與困境。

    其實,入世與出世,淨空老和尚說的有理。他說什麼是入世呢?什麼出世呢?其實是沒有界限的,就看我們修行,做事,行動的目的,在哪裡,你為了什麼,才去行動這個問題上面。

    如果是為了大眾,為了社會,就是出世行,就是很高階的修行了。如果是為了自己,則就是入世。

  • 18 # 雲裡花開娜姐

    不管寺院裡的出家師父,還是紅塵中的修行人,要解脫生死,是跟根基絕對有關糸的。只要根基深,他得覺悟也是不拘泥形式的。或者在誦經、禪定、生活中.的不經意間都有可能開啟智慧之門。

  • 19 # minghejushi

    湛愚老人《心燈錄》:“悟此我後。於一切世法不愛。於一切佛法不愛。只管穿衣吃飯,應酬日用,心如枯木頑石。此許你相應。客問。心如枯木頑石。如大死人才好。如何應酬日用。答。應酬日用如浮雲來往太虛。曾礙太虛否。此是上智作用。若在應酬中生想,生識,論是非,較得失,分彼此,則失之矣。”或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簡而言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此即是生活即是佛法,佛法不離於生活之智慧人生。印光大師雲:“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持名,求生極樂。”大智慧人生莫越於此!阿彌陀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老百姓的小日子過得怎麼樣了呢,農民的幸福感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