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新公22世孫
-
2 # 贛南老楊
農村是“大俗大雅”的地方,別看農民文化普遍偏低,但卻流傳著許多典故和俗語,蘊含了大智慧。
就比如:“天大地大,母舅公最大”、“天上雷公,地下母舅公”、“舅舅揍外甥 ——白挨”、“舅舅大似天,外甥坐上邊”。
家族關係裡,為什麼是“舅舅為大”的呢?古人常說:“內親外戚。”
為什麼作為外戚的舅舅,在家中的地位這麼高呢?為什麼會有“天大地大,母舅公最大”的說法呢?
其實,這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舅舅,又稱舅父、舅公、舅爺,是指媽媽的兄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孃家人。而“舅權”的形成則要歸結於古代社會的兩種制度。
其一,母系氏族制社會,是按母系計算世系血統和分配財產的氏族制度,女性在社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領導權。
因為在那個時代實行“族外婚姻制度”,子女跟隨母親生活,就造成了“無父無夫”的現象。這時母系中的舅舅就相當於家族中的父親,成為了子女最為親近的男性親屬,舅舅對外甥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決策權。
其二,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男人的地位超越了女性,女子沒有了話語權,子女跟隨父母一起生活。舅舅作為孃家人中的當家人,是母親和子女的有力靠山和支持者,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舅權”。
兄弟、叔侄雖然屬於同宗、有著血肉親情,但和自己也有著家產分割的利益關係。在這個時候,只有母親的孃家人,只有舅舅才會全力支援自己、偏向自己這邊。
古時候,大到皇儲競爭,小到家產分割,都離不開舅舅。如果母親的孃家人不強大,或舅舅不支援外甥,那麼外甥在一家人當中就很能競爭,會抬不起頭來。
正因為舅舅在古代社會作用巨大,孃家是自己的根,所以母親從小就會教育小孩子要尊重舅舅,要和舅舅家人搞好關係,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幫到自己。
幾十年前,我們農村人分家,舅舅就必須到場,如果兄弟多,分家不均的現象經常存在,這時候就看哪家的舅舅更牛了。
俗話說:“外甥結婚,舅舅最大。”
在我們這的農村,外甥結婚,得派家人去接舅舅,舅舅是一定要坐上席的,舅舅不來,肯定不能開席,也就有了“無舅不成席”的說法。
也許有人會說,母親的孃家人,不是外公最大嗎?怎麼說舅舅最大呢?
其實,古時候的老百姓,壽命一般都不長,平均壽命才三四十歲。等外甥長大,外公在不在世還難說,就是還在世,也是舅舅在當家了,外公作為老人,顯然不適合出席外甥財產分割和矛盾糾紛的場合。
-
3 # 劉濤399
《說文》中解釋“舅”之一詞乃是母親多的兄弟,妻子的父親,還有對異姓的長輩不稱呼為“父”,就叫“舅” 。而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可稱舅,不過這個“舅”就不簡單了,是上升到了國家層面,是天子對於鄰國邦交,如果面對的不是同姓的大邦諸侯,則稱之為伯舅,異姓的小邦諸侯稱之為叔舅。所以非一般人,還沒法當的起這“舅”之一字。後來逐漸演變中,舅舅就單單指代母親的兄長或弟弟了
體現“孃親舅大”的還有一個俗語叫“天上有雷公,地上有舅公”。 大概表達的意思是“如果子女不孝順,天上有雷公看著,會給你報應,讓你遭雷劈;而在親戚中,如果你不孝順,或做出格的事兒,舅舅會第一個去指責教訓你!” 所以說,舅舅在一個家族裡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具體體現在諸多日常習俗方面,如婚俗、葬孝、喪葬中舅舅所居地位非常高。南方部分地區的婚娶習俗裡,舅舅會同外甥一起去迎親,且多作為證婚人。在母方家族裡辦大事的時候,也多是由舅舅操持。每年大年初二的時候外甥也需要到自己舅舅家拜年
多說一句,古代的政治外交上也有一種外交關係叫“舅甥關係”。自唐代開始,唐朝同吐蕃的和親所建立的外交關係被認為是一種舅甥關係,合作卻十分密切,以及外交十分友好。同樣在宋朝時期,唃廝囉政權在河湟地區建立起來,依然以外甥自居,借“舅甥關係”同宋朝發展經濟、文化政治等關係。關於這個稱呼,拉薩大昭寺前立起的一塊名為“甥舅會盟碑”就是證明
回覆列表
你說的不全面,本意是:父死叔大,母死舅大。所謂的三親是指:父族,母族,妻族。叔伯代表:父族。舅舅代表:母族。